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1)

2021年6月13日,航拍镜头下的武汉长江大桥飞架南北,气势如虹。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讯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位于临江大道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游客络绎不绝,沿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屹立于此。

这里,铭刻着一段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的故事。

在中铁大桥局桥梁博物馆,陈列着一幅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图纸的照片,照片上附有这样一段说明:作为新中国的经典建筑,武汉长江大桥不仅以其现代化技术解决了国家巨大经济难题,还以其壮丽的外观展现出中国的新时代。

步入新时代,长江武汉段已有11座大桥建成通车,长江上已建、在建桥梁超过200座,远远超过毛泽东当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座、三十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桥,到处都能走”的愿景。

新中国建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故事,每天都在刷新。

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2)

1955年,大桥江中8个桥墩及两岸引桥同时施工场景。 通讯员刘佩娅 供图

建桥梦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武昌江滩徐家棚段,遗留有一些铁架、桥墩和铁路轨道。这些物件,见证着一段历史。

若干年前,京汉铁路与粤汉铁路曾在这里相接,南来北往的列车在这里摆渡过江。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这些物件被闲置。

在江城武汉修建一座长江大桥,一直是人们的梦想。但限于当时国力薄弱,一直未能付诸实施。

190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最早提出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当时,京汉铁路全线通车,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设想建桥跨越长江、汉水,用以沟通南北铁路。

1913年,“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组织人员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的勘探和设计,这是武汉长江大桥的首次实际规划。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桥梁建设报》总编辑、桥史专家余启新介绍,1913年6月,詹天佑主持汉粤川工程时,考虑到粤汉铁路通车要与京汉铁路接轨,计划修筑武汉长江大桥,并提出设计构想,进行了实地选址测量,组织力量绘制了长江大桥蓝图。最后,武汉长江大桥的图纸设计完工,但因政府财力有限等原因,并未付诸实现。

设计图显示,詹天佑给武汉长江大桥的选址就是在武昌蛇山与汉阳龟山之间,桥式设计了3种,均为公铁两用钢桁梁桥,桥梁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桥上有火车路二条、电车路二条、马车路二条、人行路二条。

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也提出过造桥设想。此后的1929年、1935年和1946年,民国政府先后三次提出了建造武汉跨江大桥的计划,然而由于国力贫弱,内乱频仍,计划最终搁置。

1929年,当时民国政府铁道部委托美国顾问华德尔做武汉长江桥的计划。他和铁道部设计科的人员开始进行筹划并作桥址钻探,于1930年3月至9月,在长江和汉水上共钻了12孔,经过对地质、水文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在长江上建公铁两用桥一座、在汉水上建铁路桥和公路桥各一座的设想。同样,这仅仅只是一张图纸,在那个年代里,没能成为现实。

1936年,一名30多岁的年轻人离开杭州,来到了武汉。

他叫梅旸春,时任钱塘江桥设计工作的正工程司(当时的职务名称),他受茅以升的委托,前来主持武汉长江桥设计的前期工作。当年2月至4月,他率队共钻探了12孔,长江上10孔,汉江上2孔。通过勘探和研究比选,他提出了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的长江桥桥址线和2种公铁两用桥桥式。计划提出之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武汉沦陷。梅旸春等人撤退到后方,建桥计划再度被搁置。

1946年,修建武汉长江桥的计划再一次被提出,当时还成立了“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推选茅以升为总工程师,具体设计事宜由中国桥梁公司承办。同年,平汉铁路局再次进行选线测量,选定的桥址线仍是汉阳龟山至武昌蛇山线。中国桥梁公司汉口分公司则提出桥式方案,为5孔悬臂钢拱桥,桥长1120米。

设想有了,计划提出来了,经费在哪里?此时,内战爆发,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武汉长江桥的构想,仍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新中国令万里长江第一桥成为现实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那天,余启新参加了庆典,“在桥上欢呼雀跃”。

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3)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第一列火车驶过长江大桥。长江日报记者梅村 摄

余启新说,那是1957年10月15日。那一年,他9岁。

6月13日,余启新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当天,无数武汉市民走上大桥,雀跃欢呼,盛况空前。他跟随武昌第一小学的师生参加了通车典礼。64年前的那一幕,他记忆犹新,“大桥通车那天,小轿车、卡车、公交车排队驶上大桥,空中还有飞机在撒庆祝传单,市民都在欢呼”。

1950年,武汉长江大桥开始钻探测量工作和初步设计;1953年2月,开始筹备兴建;1955年9月1日,正式开工,历时2年1个月,全桥工程于1957年9月全部竣工。

位于汉阳四新大道的中铁大桥局桥梁博物馆,存放着一张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中的贰角纸币,上面印着的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当时,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一五计划”主要成就,被印上人民币,这也是至今唯一一座印上人民币的长江大桥。

余启新介绍,当时武汉长江大桥的桥梁设计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最后入选的25个方案在中南海怀仁堂展出,最终周恩来总理选中了第25号方案。

这个方案的设计者唐寰澄,时年28岁,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武汉分公司的结构工程师,长江大桥设计方案是他首次参与美术设计。

在他的设计中,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堡建筑设计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建筑风格,此外,桥头堡小格大窗的设计灵感来自西方的铁艺花窗,并配合宫廷吊灯、庄严的大理石贴面,营造一种神圣美感。

当时定下25号方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性价比高”,在那个特殊时期,想要修建一座跨长江的桥,可以说是举全国之力,实属不易。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国力还不算强大,但能将有限的财力集中起来办大事。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也才得以提上议程,“举全国之力”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既是新中国国力的象征,也是刚刚翻身做主人的人民志气的象征。

作为桥史专家,余启新说,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集合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其中“放牛娃”董明芳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故事,让他尤为感动。

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武汉书写遇水架桥奋斗史)(4)

1957年,建成不久的武汉长江大桥。通讯员刘佩娅 供图

如今,登上武昌桥头堡,一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纪念碑”映入眼帘,碑座八角形,碑身圆柱形,是不少人的合影地,它其实象征着作为大桥基础的大型管柱。大桥建设时,“管柱钻孔法”取代了传统的“气压沉箱法”,这是一项桥梁建设的新技术。《人民日报》曾在通车次日发表《管柱钻孔法前途无限》一文中写到,“证明了大型管柱基础和管柱钻孔法在大桥上采用是最为合理的,是意义重大的,是一个伟大的革新”。

当时,24岁的董明芳担任青年灌注突击队队长,突击制造管柱。刚开始,规定3小时灌注一根管柱,他们要花7个小时。为了攻克难关,他带领队员们拜访技术专家、参观大桥实验室和混凝土工厂、开技术座谈会、“师徒”结对子。渐渐地,他们灌注一根管柱最快只需1小时25分。1955年,长江大桥水下基础混凝土管柱施工任务提前完成。同年,董明芳入选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后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个国家的建桥史,即是一部国家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定鼎华夏、建立新中国,武汉长江大桥才真正从梦想步入现实。

中国桥梁续写新时代辉煌

1968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11年之后,由我国独立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95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的第38年,长江武汉段的第二座跨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

此后26年,先后有9座连接武汉三镇的跨江大桥建成通车。目前武汉规划在建的还有光谷长江大桥、双柳长江大桥、白沙洲公铁大桥等。

依江而兴的武汉又拥有了一张靓丽名片——“世界建桥之都”。

2021年4月30日,青山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长江武汉段的第11座长江大桥。

青山长江大桥创下我国建桥史的又一世界第一。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副总工程师、青山长江大桥总设计师徐恭义介绍,最具特色的是这是一座会“荡秋千”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

青山长江大桥全长7548米,其中主桥长1638米,主跨938米,一步跨越长江。徐恭义说,这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也是武汉第一座“一跨过江”的斜拉桥。

进入21世纪,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和高速铁路桥梁(公铁两用桥)的科研、施工进入大发展期,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京广高铁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为代表的大跨度高速铁路桥梁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造水平已经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2018年10月23日,全球的目光因为一座桥而聚焦到中国版图的南部——被称之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全长55公里的跨海大桥在大桥工程的技术及设备规模上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

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的60多年来,中国建桥技术突飞猛进。以“建桥国家队”中铁大桥局为首的武汉建桥军团,在国内外已设计建造了数千座桥梁。特别是这20年来,武汉建桥军团在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建起了40多座象征着沟通和友谊的桥梁。

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的“中国桥梁”故事,是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奋斗史。

大事记

1906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最早提出在武汉建一座长江大桥的设想。

1913年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组织人员对武汉长江大桥桥址进行初步的勘探和设计。

1929年 民国政府铁道部委托美国顾问华德尔做武汉长江桥的计划,次年在长江和汉水作桥址钻探。

1936年 梅旸春受茅以升的委托,前来主持武汉长江桥设计的前期工作。

1946年 修建武汉长江桥的计划再一次被提出,当时还成立了“武汉大桥筹建委员会”,推选茅以升为总工程师。

1950年 武汉长江大桥开始钻探测量工作和初步设计。

1955年9月1日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工。

1957年9月 武汉长江大桥竣工。

1995年 长江武汉段的第二座跨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建成通车。

2021年4月30日 青山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长江武汉段的第11座长江大桥。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丁傲岸 通讯员刘佩娅)

【编辑:贺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