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1)

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

——满台弥散着动人的烟火气

评论人:张学军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2)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国家大剧院联合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日前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成功迎来首轮6场演出。这是由曾经火爆荧屏的电视剧《山海情》改编而成的舞台艺术作品。或许大家还记得,2021年,展现东西部协作对口扶贫“闽宁模式”的电视剧《山海情》霸屏出圈,成为年度影视爆品。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打败了无数同期的偶像剧、时尚剧,以真实的表演、真实的情感成为一部近年来少有的现象级的电视精品。一年之后,在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提供的版权支持后,《山海情》“变身”歌剧,走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从9月30日起到10月5日,王宏伟、龚爽、金郑建、关致京、徐晶晶等一众平素器宇轩昂的歌剧演员瞬间变成西北农民和福建扶贫干部,他们说着地道的方言、唱着动人的咏叹调,讲述着发生在宁夏西海固那个改天换地的传奇故事。

简单的舞台满台烟火气

一部农村题材的电视剧何以成为爆品?主要是源于真实。

那些发生在西北风沙中的故事,都是有真实事迹原型的。荧屏上,黄轩、张嘉译、热依扎、尤勇等一口西北土话,走在村里、走在集市上、放进人堆儿里,根本看不出来他们竟然是光鲜亮丽的大明星。这一次,那些曾经赚取无数电视观众“泪蛋蛋”的故事被搬到了舞台上,三十多集的电视剧被高度浓缩到不到三个小时,电视剧中印象深刻的情节都集中展现。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3)

歌剧上半场是写西海固的悲苦,为过上一天好日子而试图出走的村里后生,为一头驴嫁妆不得不嫁人的水花,为差一户人家不能通电跑断腿的得福;下半场展现脱贫致富的希望,戈壁滩上矗立起了闽宁新村,没出过村儿的娃娃们飞到了福建的大海边,扶贫县长带着技术团队帮着老乡种菌菇,西海固整村搬迁、集体奔小康。熟悉的剧情,熟悉的方言,将近三个小时的大戏看着一点都不枯燥。

这部戏一改国家大剧院以写实为主的舞美风格,以减法的设计理念让这方舞台干净到“身无长物”。一座360度旋转的斜坡、两块可以升降开合的环幕冰屏、一条左右推拉的西北村庄街景道具,所有的故事情节全部发生在仅有的几个简单的戏剧空间里。

沟壑纵横是西北的地理地形特点,黄土高坡是人们对西北村庄的普遍印象,舞台上的那个斜坡以及在上面上下奔走的人们,正是这方土地上熟悉的烟火气,剧中大部分的剧情全部都在这个斜坡上铺陈和推动着。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4)

斜坡三个侧面用浮雕的方式雕刻着巨大的拖拉机、展笑欢颜的村民、龙腾虎跃的劳动场面,它看上去像一座可歌可泣的精神丰碑,又好像是一部战天斗地的英雄史诗。两块环形冰屏,合在一起像是超广角镜头,全景式的展现着一眼看不尽的山川河流、星月夜空,还有400多公里生态移民之路上的漫天黄沙;升降之间拓展了舞台的戏剧空间,如大幕开合、场景转换、剧中人出场退场。而那条不时出现、推动剧情的街道道具,是贫困的西北旧山村的真实写照,为歌剧展现着“因为穷,我们必须改变”的戏剧理由。不过,看完大戏,总觉得还应该有一条干净整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闽宁村的场景。

难说的方言难不住好演员

电视剧《山海情》之所以被观众喜欢,我想方言的使用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成分。试想,让张嘉译、黄轩、热依扎穿着老农的衣服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这在成色上就减掉了很多的味道和色彩。话说回来,大家喜欢的就是淳朴的老乡,说着满口淳朴的乡音。记得剧中麦苗为她当老师的父亲纠正普通话,“吃温春:冲天的冲”,这就是改不掉的乡音,就是那个味儿。说着方言、唱着咏叹调的歌剧,歌剧《山海情》应当是第一部,而且就像电视剧版《山海情》一样,似乎只有用方言才能表现这部戏的精髓和精气神。电视剧版为歌剧版提供了大量的养料,编剧易茗极尽可能地在保留了电视剧原作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的前提下,也极大地保留和吸取了剧中的语言特色,使得大量的对白和唱词都极其的接地气,浓烈的烟火气就像远眺山村屋脊之间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洋溢着满满的生活气息。

语言关和“土掉渣儿”的表演是这部戏的一个坎儿,对于各位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歌剧演员来说就是不小的个挑战。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5)

如果不看演员表,恐怕谁都看不出来那个头戴红围巾、身穿土布衣裤的那个土丫头水花,竟然是漂亮的女高音龚爽。扮土容易,可是让一个湖北姑娘说上一口硬着舌头的西北话着实有些犯难。好在性情顽强的龚爽和韧劲十足的水花一样,硬是磕下了语言关,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的女性形象。

关致京在剧中扮演了喊水爹,穿着大棉衣,揣着袖随地一蹲,再加上那些不知道攒了多少天的胡子茬儿,自然地像极了一位土生土长的西北大叔。

在满台西北方言中,男高音金郑建扮演的扶贫县长陈金山一口“闽普”为该剧增强了喜剧色彩。这位生长在北京的歌唱家北方话不在话下,不过让他变成“胡建(福建)”人却不那么容易。据说,为了掌握到“闽普”的精髓,他也是下足了功夫,把台词录成音频发给朋友们把关、挑毛病。

笔者看的那一场是福建专场,在座有很多在京的福建观众,只要金郑建开口说“胡贫(扶贫)”“刚作(工作)”的时候,台下就会发出会心的笑声,看来福建老乡是认可了。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6)

扮演得福的男高音王宏伟说起来西北话似乎并不难,因为打小他就生活在同属于西北地区的新疆,所以他的西北话听起来更自然更顺口。同时,他也以出色的演技将一位率性执着的西北汉子和一位专注为民办事的青年扶贫干部形象拿捏得非常到位。

音乐动听、动情,方才动心

有作曲家孟卫东加盟的大戏,音乐好听是毋庸置疑的。在《山海情》当中,西北音乐素材被他自如地运用,他为该剧贡献了多段极具西北味道和地域风情的唱段。比如一开场的《苦脊甲天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用深沉凝重的声音渲染出剧中人生活环境以及命运的苦不堪言。

女高音龚爽这几年在歌剧舞台上扎扎实实参演了《二泉映月》《大海承诺》《长征》《雁翎队》等多部民族歌剧,同时也在湖南卫视推出的民歌竞唱节目《春天花会开》上大放异彩,而在《山海情》中她的朴实自然的演技和不俗的唱功浑然天成,她演唱的《花儿三唱》优美动情且极具难度,在剧中的数次反复出现,龚爽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情绪展现了她对于音乐超强的驾驭能力以及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7)

在电视剧中,扮演扶贫县长陈金山的是郭京飞,而在歌剧舞台上,金郑建胜任了这个兼具正义感和幽默感的角色,他演唱的《走遍西北的山》等几个咏叹调充满着豪情和激情,浑厚饱满的嗓音唱出一份浓烈的家国情怀。

当然,在中国好嗓子王宏伟面前,仿佛完全没有什么所谓的高难度高音,很多段落一听就是作曲家为他量身定制的。比如只差一户闽宁村不能通电的环节,他扮演的村干部得福登上高坡,一句“爬上那圪梁梁、喊呀喊苍天,压在心上的石头头、沉呀沉甸甸。”听得人欲哭无泪,直插云霄的歌声苍凉高远,将彼时彼刻得福心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和悲凉刻画的酣畅淋漓。王宏伟和龚爽的一个曲调悠扬的深情对唱《心中有个尕妹妹》成为剧中多个动情点之一,而越是美到极致的音乐越能反衬他们的爱情的悲剧。

在电视剧中,失去了水花的得福最后拥有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但是在歌剧舞台上,因为篇幅所限,得福遗憾的缺了这一笔。好在还有得宝和麦苗,他们质朴真挚的爱情成为剧中一抹暖心的色彩。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群像戏,一群刚烈的西北汉子和外柔内刚的女人们在党的政策指导下、在扶贫干部的带领下,硬是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变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滩”,他们是一群生活在那片热土上改天换地的英雄。

“有奔头不叫苦,没奔头那才叫苦呢”,“这生活要换,这命运要变”,这凝聚着生活和人生哲理的语言搞不清楚是来自歌剧还是电视剧。总之,这就是生活,要想改变我们的人生,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我们自己。

拓展阅读:

一曲动人“花儿”,一部脱贫史诗|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获如潮好评

话剧版山海情(说方言的歌剧山海情)(8)

摄影:牛小北、凌风

编辑:高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