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1)

梁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州人。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卷翻译,又编撰完成三卷本的《英国文学史》,而其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让不少老一代英文学习者至今记忆犹新。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2)

今年是梁实秋诞辰120周年,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邀请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与上海知名作家沈嘉禄、评论家何振华等几位嘉宾,分享他们各自对于梁实秋作品研究、美食文化和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

作为大陆研究梁实秋第一人,徐静波教授当时编写的几本书,虽然现在看来还有不尽完美之处,但都是当时大陆最早研究梁实秋的出版物,也可以说是研究梁实秋的开山之作。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3)

徐静波:复旦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聘任教授。早年曾从事梁实秋的研究,出版有《梁实秋散文选集》《梁实秋批评文集》《梁实秋:传统的复归》

1986年,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读研二的时候,系里的许道明老师来问我:“有无兴趣做梁实秋的研究?”当时系里正在策划一套“中国现代作家探索丛书”,第一辑拟列入胡适、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和张资平等相对在1949年以后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作家。我当时有些惊讶,此前我已经在做郁达夫与日本近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准备,对于梁实秋,只知道他与鲁迅打过笔仗,提出过一些文学理论,其他都不甚了解。许老师鼓励我可以试一下。于是我立即改弦更张,转到了梁实秋身上,潜心搜集有关梁实秋的资料,沉潜于复旦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四处钩稽索引,做了很多文献摘抄,又通过海外的师长从美国和台湾地区购得许多梁实秋的著作,并决定将自己的硕士论文主题改为梁实秋的文学理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写出了一本书稿《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交给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原本计划1989年出版,后延至1992年出版)。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4)

同时,作为一个副产品,我将所搜集到的梁实秋的文字,编了一本《梁实秋散文选集》,投寄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并于1988年12月出版。我又写了一篇将近三万字的《梁实秋传略》投给《新文学史料》,在1989年的第一期刊登了出来。在当时中国大陆,可以说是研究和编选的有关梁实秋的最早的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用频率比较高。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5)

1996年,复旦中文系的陈思和教授计划编一套“世纪的回响·批评卷”,拟列入梁实秋的批评论文,他知我对梁实秋有些研究,就委托我来编一本梁实秋的批评文集,于是就有了(《梁实秋批评文集》)这本文集的诞生。其实,那时我已经转入日本研究(大学本科是专攻日本语言文学,1988年-1992年初,在复旦大学台港文化研究所任讲师,后来转入日本研究中心,1992年到早稻田大学做了一年的近代中日文学关系的研究),编完这本批评文集后,在梁实秋研究方面,也就没有再进一步展开了。

沈嘉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原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

梁实秋在北平的时候,吃遍古城大街小巷,到台湾寓居几十年,家乡的菜根香诱发老先生无数次精神反刍。一本《雅舍谈吃》,令人读来神驰千里、齿颊生津。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6)

关于铁锅蛋,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记载了他在北京厚德福饭馆品尝铁锅蛋的经历:“厚德福的铁锅蛋是烧烤的,所以别致。当然先要置备黑铁锅一个,口大底小而相当高,铁要相当厚实。在打好的蛋里加上油盐佐料,羼一些肉末绿豌豆也可以,不可太多,然后倒在锅里放在火上连烧带烤,烤到蛋涨到锅口,作焦黄色,就可以上桌了。这道菜的妙处在于铁锅保温,上了桌还有滋滋响的滚沸声,这道理同于所谓的‘铁板烧’,而保温之久犹过之。”

上海老百姓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羊肉很有好感,崇明、南汇、七宝、启东、苏州等,都有好羊肉可一快朵颐。北方寒冷,吃羊肉可御寒。老北京在涮羊肉之外还喜好酱羊肉,并出了个以此著称的月盛斋。还有烧羊肉,梁实秋蜗居台湾几十年后还一直垂涎三尺地回想当年情景。“北京烤羊肉以前门肉市正阳楼为最有名,主要的是工料细致,无论是上脑、黄瓜条、三叉、大肥片,都切得飞薄,切肉的师傅就在柜台近处表演他的刀法,一块肉用一块布蒙盖着,一手按着肉一手切,刀法利索。”

说起酸梅汤,梁实秋在客居台北几十年后还对信远斋的酸梅汤念念念不忘,他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信远斋铺面很小,只有两间小小门面,临街的旧式玻璃门窗,拂拭得一尘不染,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铺内清洁简单,道地北平式的装修。……(信远斋)的酸梅汤的成功秘诀,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何振华:资深媒体人、上海作家、杂文家、评论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个人物我最为服膺:分别是施蛰存、台静农与梁实秋。说来也蛮有意思,这三位无疑都是文学大家,我喜欢台静农的书法,施蛰存的金石研究,梁实秋在翻译上的贡献,这当然都不会完全体现在文学史中。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7)

在我心目之中,梁实秋先生首先是一个了不起的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生活家。美食家们津津乐道的《雅舍谈吃》,我就不说了。我踏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久,大病一场,侥幸生还,在病床上我读到一段梁实秋评论朱湘之死的话,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彻底颠覆了我对人生价值的消极态度,可以说完全改变了我的三观。当年29岁的诗人朱湘自尽,在梁实秋看来,死得可惜,但不值得同情。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8)

梁实秋的第二位夫人韩菁清送过我一本她与梁实秋的情书集,后被叶永烈“借”去而没有归还。那年,我同好朋友剑修在上影厂旁边的奥林匹克俱乐部为她饯行时,她说,一定要送我一套梁先生的书。返台后不久,她即寄我《雅舍小品》,扉页上钤有“雅舍”朱文圆印。据说,叶永烈去世后,他家属把叶永烈编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原件当废纸卖掉,还包括梁实秋与韩菁清的大量情书。

1997年元旦,我去看望王元化先生时,将《雅舍小品》这套装帧精美的书作为新年礼物送先生。元化先生笑问缘何以此作礼物,我说,梁实秋不仅是中国独立翻译莎翁第一人,更是一位活得通透的文化大家。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张可老师是莎翁研究专家,而她同元化先生靠译介莎著熬过那段坎坷岁月,更是值得我们敬仰的生活强者。

莎士比亚的伟大著作(翻译莎士比亚全集)(9)

三年前的冬日,我在重庆时专程去北碚参观瞻仰梁实秋故居。站在这座当年取吴景超妻子龚业雅之名而享誉文坛的“雅舍”门前,我感慨莫名。今天,重提文化史上的梁实秋,当然不能不提《新月》,也不能不提他主编、编纂的包括了《远东英汉大词典》在内不下三十种的英汉词典。至于在复旦任教过的梁实秋,为什么自己却从不著一字?他在魔都留下的屐痕,是不是以后也能成为文学史的一部分?暂且就留给专家们去讨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