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家喻户晓、老少皆知。梁祝故事最早流传于东晋时期的江浙一带,距今已有1400多年。

梁祝传说是爱情的千古绝唱,口述、戏剧、音乐、电影,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阐述,它都能成为经典。

是怎样的魅力,使梁祝传说千古流传,经久不息呢?

是传说也是民俗,大家都爱的梁祝

梁祝故事相传最早是由《韩凭夫妇》和《华山畿》演变而来,它们的男女主人公皆为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而不顾生死。

一直以来梁祝故事都是以口头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到了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才有了关于梁祝文字记载。

晚唐张读的《宣室志》里梁祝故事的内容情节已相当丰富,有英台化妆求学、与山伯同窗三载、英台另许马家、坟开与山伯同穴。

梁祝故事的完全形成以及情节的多样发展是在宋代和清朝。北宋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是史料中最为详尽的梁祝故事,“草堂结拜”的情在这里首次出现。

宋朝薛季宣的《游祝陵善权洞诗》中有这样两句诗“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可见“化蝶”此时在民间已广为流传。而“化蝶”情节被记载成文字,是在清末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中。

更有意思的是,梁祝故事流传到不同地域或民族,会因文化和习俗的不同,在故事细节上有不同的呈现。

江浙一带流传的梁祝故事里,英台出嫁乘坐的是船,而在其它地区英台出嫁是乘轿。

梁祝故事流传到壮族地区,英台成了一位性格开朗、直率的农家女。壮族姑娘英台用唱山歌的方式大胆直白地向山伯表达情义。

布依族中有男子体温比女子低的说法,因此布依族流传的梁祝故事里就有一段先生用凉席的干湿来试探英台是否为女子。

梁祝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精彩纷呈,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广为流传,并且融入了许多当地独有的文化元素。

巴厘文中的梁祝故事不断发展和演变,现代版本的梁祝中甚至添加了英台骑摩托车去杭州上学,沿途顺带捎上了梁山伯的情节。

而在韩国流传的梁祝故事中有一个版本叫做《致圆台与梁山福》,先不论它的故事内容,单从主人公的名字看就极当地特色。

因为梁祝故事流传久远又充满传奇色彩,人们并不拘泥于它已有的故事情节,而是热衷于把本土的风土人情融入到故事中去,以更有趣、丰富的故事情节演绎和诠释梁祝传说。

梁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一首爱情千古绝唱)(1)

梁祝故事也受到匠人、艺人、文学家,各界艺术家的青睐,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创造和传播。不管是哪种呈现和演绎,梁祝都堪称经典。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一直以“看家戏”“拿手戏”的地位在上海不断演绎。

1919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第一戏院首次上演,由当时的名生王永春和名旦白玉梅分别扮演梁山伯和祝英台。戏剧一上演,便轰动一时,享誉盛名。

由何占豪、陈刚先生根据梁祝传说改编而来的小提琴曲《梁祝》在中外备受好评,被认为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经典之作。

小提琴曲《梁祝》在创作时融入了江浙的越剧唱腔,根据情节细腻地描绘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相爱、逼婚、化蝶的不同气氛与情感。

不仅中国艺术家喜欢梁祝,外国艺术家也偏爱这个经典爱情传奇。

2011年梁祝传说被瑞典著名编导佩尔·伊斯伯格和他的团队改编为四幕芭蕾舞剧《梁祝》。芭蕾舞剧《梁祝》,在世界各地演出,备受好评,也是对梁祝的一种全新演绎和呈现。

这个舞剧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局限于对梁祝传说的传统理解,而是以异地人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从另一个角度来发现和呈现梁祝的美。

影视、小说、音乐、舞蹈、雕刻、绘画,很多艺术领域都留下了梁祝的身影。而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演绎,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震撼。

梁祝故事一直都不是简单地流传与继承,而是不断地被创新和突破。人们爱讲梁祝,也爱听、爱看梁祝,讲梁祝的人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理解,听梁祝的又被深深触动。

梁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一首爱情千古绝唱)(2)

梁祝自有魅力,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们回到梁祝故事本身,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有趣的爱情故事,不论其它,梁祝故事本身便是极具艺术魅力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聪颖、灵动,一个憨厚、痴情。这两个主人公一动一静的鲜明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十分讨大众喜爱。

越剧十八里相送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女: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男: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女: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你看这井中两个人,一男一女笑吟吟。男: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离了井,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女:观音大师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男: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么拜堂。”

灵动调皮的祝英台,不解风情的梁山伯,通过这唱词,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牵动大家的心。

  • 梁祝吸引人的地方还有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英台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一开场,就引发了人们的一连串好奇。她为什么一定要去求学?她怎样说服家人?求学的一路上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接着与山伯偶遇、“草桥结拜”,妙趣横生而又温馨自然,情节在愉快的氛围中缓缓铺开。

“三年同窗”,英台身为女子,难免露出破绽。每当山伯傻傻地提出疑问,英台又机智地一一化解,情节松弛有度,观众也跟着紧张、放松、又失落。

“十八里相送”,英台和山伯的心情随着一路的风景,轻松而愉快。英台时不时机智告白,山伯始终如一的愚笨,观众也忍不住骂一句“呆头鹅”。

从开场到“十八里相送”一直延续着轻松愉悦的格调,中间有仰有顿,不紧不缓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楼台相会”用现在的话说是“糖里带渣”,好不容易盼到山伯知道英台是女子,两人情投意合、两情相悦,却因家庭、礼教的束缚,不能相守。

情感一触即发,一改之前轻松愉悦的气氛,故事在这里紧凑又密集,像一张大网将观众的情绪收紧。

山伯归家之后因相思过度去世,英台也不得不接受家里安排出嫁马家。看到这里观众心中曾仅存的小小幻想,也破灭了。就在大家已经做好准备接受这残忍的结局时,剧情又马上急转,“祭坟化蝶”。

剧情一波三折,观众笑着哭了,又哭着笑了。

梁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一首爱情千古绝唱)(3)

  • 传奇色彩是梁祝的另一大艺术特色

民间除了梁祝传说之外还有许多关于梁祝前世今生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金童玉女风月记》,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本是王母娘娘身边的金童玉女,二人在王母娘娘生日宴上,因观看众神仙的精彩表演而忘记了给王母娘娘斟酒,而被贬下凡间受尽生死离别之苦。

类似的传说和作品还有很多,人们并没有把梁祝看成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也并不在乎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否真实存在。

英台女扮男装与山伯三年同窗,这其中本该有各种疑问和破绽,但都被故事中的各种巧合与有趣的情节一一化解。这些看似不合理的情节却恰恰增添了故事的传奇性。

山伯探访英台,发现英台为女子,却因自己延期,错失姻缘,便是一个令人惋惜的巧合。山伯与英台双双化蝶就更具有传奇色彩了。

阎肃老师的《化蝶》中就要这样的歌词“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谁能生生爱啊,只有山伯与英台!这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也是梁祝传奇的感人所在。

整个故事中,不断出现巧合,山伯与英台的相遇是巧合;也不断出现意外,山伯延误探访日期是意外。就是因为这些看似偶然不经意的巧合与意外,才勾动了我们这些听故事的人的心。

千年文化积淀,探析化蝶之谜

梁祝的艺术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梁祝故事本身,更在于这一传奇故事寄托了太多人们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 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自古中国就讲求男才女貌,男子为女子的貌美而倾倒,女子为男子的才华而折服。但梁祝故事不同,女子也同样渴望知识。

英台是家境富裕的闺阁大小姐,却不辞辛苦,伪装到杭州求学。英台想同男子一样,获得知识。

求学途中英台与山伯的相遇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因为不管男女,他们同样渴望和追求知识。

梁祝故事最早产生于东晋时期,延续至今,人们寄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的精神渴求是一样的:女子同男子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望与追求。

梁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一首爱情千古绝唱)(4)

  • 男女平等的理想婚姻

很多版本的梁祝里马文才是一个颇有学识、相貌英俊、家境优越的翩翩少年。

这样的马文才更符合中国传统中“男才女貌”“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观。

英台知晓与马文才的婚约之后,选择与山伯道别,英台生前一直遵循着与马文才的婚约。直至英台祭坟,与山伯死后同穴。从梁祝的故事细节来看,人们并不反对传统的婚恋观。

人们在创造梁祝时,不能给英台和山伯一个美满的姻缘,是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的婚恋观。 那又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结合更能牵动人心呢?

英台和山伯的生死之恋,是从相知到相恋的自然过程,他俩相互欣赏、相互爱慕,最终是一种心灵的契合。

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代社会,山伯与英台这样的情感是不多见的。

梁祝的生死之恋更能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纯真的爱情的向往和理想婚姻的追求。

梁祝的故事是怎么来的(一首爱情千古绝唱)(5)

  •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梁祝故事在流传中衍生出了“化蝶”这一情节,不管是舞蹈、戏剧、还是电影,每当我们看到山伯与英台化身的蝴蝶在一起翩翩飞舞,都会忍不住笑到心里去。

“化蝶”给我们的震撼力,是一般的喜剧式大结局不能相比的。“化蝶”体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对于生命的乐观态度,认为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轮回转世,人死后并不是真正的离去,而是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中华文化中,我们是相信有死后的世界,相信生命是不断转化、永不停止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生命意识才创造了“化蝶”的感人情节。

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离开人世,而是转化为两只自由自在的蝴蝶幸福地在一起。人们相信他们一个是梁山伯,一个是祝英台,而不会仅仅把他们看成两只蝴蝶。

我们也许会想,蝴蝶的生命多么短暂啊,即便是化成了蝴蝶也不能长久地在一起。然而转念一想,他们可以化身为蝴蝶,也可以化身为其他,只要他们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他们就还会在一起。

一切绚丽和传奇,都是普通的民俗生活一点点演绎而来;梁祝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与永恒,在于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其中包含了太多中华民族的乐观与智慧,是我们需要继承与传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