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泪崩的童话真相,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竟被网友吐槽(1)

那些让人泪崩的童话真相,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竟被网友吐槽(2)

那些让人泪崩的童话真相,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竟被网友吐槽(3)

近日,一位母亲在微博上“吐槽”,表示不会让女儿读《海的女儿》,理由是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就为了一个只见过一眼的男人,付出若干,换取这样的‘爱情’是否值得?”这位母亲还说,“所有大团圆结局的王子公主式童话,都不适合讲给女孩听,她们不是只能年轻美丽柔善可欺,也不是只有嫁给王子这一种结局”。

这一观点在网上引发广泛的争论,赞同者认为,现代家庭教育确实不应该教女孩子做柔弱可欺的公主;反对者则认为,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历史上的经典各有“问题”,如果那么敏感,可能就没书可读了。

阅读与生活,不是一回事

其实,类似的批评早已有之,在女权运动高涨的时代,国外就曾有女性主义者批评,“让人鱼失声、断尾”等情节,是对女性的伤害。但直到今天,《海的女儿》依然被认为是经典作品。

在儿童读物领域,也有类似的争议,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欧美就曾受到批评,认为过于残酷和灰暗,不适合儿童阅读。但这些批评也同样无法改变《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列入经典儿童读物的现状。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总编辑倪延风说:“儿童心理教育是很复杂的事情,并非不读这些作品,就能保持心理健康,父母确实有帮助孩子选择读物的义务,但并不意味着,要把自己的观点全都强加给孩子。事实上,如果选择公益类的儿童书目,像《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几乎一定会入选。”

“经典作品中的价值观,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肯定会和今天的价值观有所不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但这不意味着经典就不能读。一个人价值观的建立,是多途径的,不可能看了一本书,就会按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去做。”

《海的女儿》都不能读,那就没书可读了

任何经典都是经过长时间沉淀才能形成的,这也意味着,经典创作中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很难和现代社会保持一致。

张颐武说:“家长觉得故事中女主人公,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和现代人的价值观不相符。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经典的价值,不在于它所表现的价值观和现代人的价值观是否一致,而在于它的欣赏价值。在今天,‘女性觉醒’当然是很好的观念,但因此苛求古人也有这样的观念,甚至没有的话就不读古人的书,显然是不恰当的。”

教育不只是教给孩子对的,还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面对纷繁的社会,如何在复杂的现象中分辨对错。张颐武说:“《红楼梦》里也有很多歧视女性的观念,孔子还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按照那位母亲的观念,《红楼梦》和《论语》都不能读了。按照这种方法选择的话,恐怕绝大部分经典都不能读了。”

分级有必要,但不必过度敏感

很长时间以来,儿童读物分级的呼声一直不断。倪延风表示:“其实分级的工作一直在做,一般来说,0-3岁是建立行为规范、提升认知能力的阶段,3岁之后逐渐有了阅读能力,就需要分级分类了。但这种分级不是按照年纪,而是按照能力来分级分类,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又该如何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如何建立分级分类的标准,这是分级分类标准一直难以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确实,孩子的行为应该得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张颐武说:“比如不让孩子过多地玩游戏,这是有道理的。文学阅读,也存在儿童不宜,比如某些描述人类社会中很隐秘、且不良好的现象、行为模式的书籍,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观、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之前,确实不宜阅读。但《海的女儿》绝非这一类,两者不是一回事。事实上,在价值观认知上保持一定的弹性,不要那么敏感,是有好处的。我们今天因为某些经典中的价值观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不一致,而不许孩子读,未来价值观还会变,那时候他们又该怎么看待我们今天的行为呢?”

文/本报记者 迟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