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心怀祖国,学富五车,成就自我!

我在加拿大给儿子上初中语文课九年级下册

兵书的智慧锦囊(不是兵书你为什么论战)(1)

第二十二讲:不是兵书!不是兵书你为什么论战?

兵书的智慧锦囊(不是兵书你为什么论战)(2)

儿子:今天不用你说了,我先开头,今天先学习最后一个单元的古文第一篇:《曹刿论战》。它是议论文,是讨论战争的。它是兵书吗?

我:你不要着急,虽然快学完这本书了。也没必要这么着急啊!还是先看看这个单元的主题和相关提示吧。

儿子:哦,这我倒是忘了,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

有以弱胜强的战争实例;

有恳切诚挚的进谏献言;

有连类取譬的婉转讽劝;

(【名称】连类引譬【拼音】lián lèi yǐn pì【解释】引:援引;譬:比方。援引相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出处】《列女传·辩通传题序》:“惟若辩通,文辞可从,连类引譬,以投祸凶。”)

取譬 基本解释:1.打比方;寻取比喻。

还有描写社会生活、抒发豪迈情怀的咏唱。

注意:回顾学过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儿子:我看书下注释,《左传》是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并不是兵书,为什么要“论战”?是因为这个“长勺之战”以弱胜强吗?

我:关于这本儒家经典,有一些争议。一个是关于作者的争议,一个是关于产生年代的争议。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写的。但是唐代以后很多学者有异议。至今仍有争议。

还有一个争议:

有的人说《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其他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但是更多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

儿子:你还没有回答我的疑问,既然不是兵书,为什么写这篇论战的内容?

我:《曹刿论战》其实谈的是战争,但是更要谈论的是----,我留个悬念。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左传》的文学特色:

《左传》长于叙事,富于情节和故事性和戏剧性,善于描写细节

《左传》亦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

《左传》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历来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记》并称,尊为历史散文之祖,文辞精炼,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当日巧妙的词令。

儿子:哈哈,好吧,你为了让我认真读课文,也算是煞费苦心。那我去了解一下“长勺之战”的背景。看看能否找到一些端倪。

我:其实,你作为青岛人,对于长勺之战一定要了解,因为这是200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土地上的战争。齐国和鲁国。青岛属于齐国,山东省简称鲁。我们目前还有齐鲁医院,齐鲁日报等名称。

儿子:啊,对对对。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说白了,也没啥特别的,还是为了争王位发动的战争。

我:是的,战争的理由虽然不新鲜,但是打得很经典,因为有个“明白人”,导致整个案例成为历史经典。为后来毛泽东抗日进行了指点,那就是:“敌疲我打”和“敌退我进”。

儿子:啊哈!不是兵书,胜似兵书,那还有什么是比论战更重要的呢?

我:咱们一起看课文!

第一段:把你一眼看上去弄不明白的摘出来:

儿子:其乡人曰:乡人,同乡的人。

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看来古代只有当权的人才能吃上肉;

又何间焉?焉,在句尾,肯定是语气助词。间,参与。这就是古今差异了。不是距离的意思了。也不是方位,更不是通假字。

鄙,浅陋,跟今天的意思也不同。这里指目光短浅,在今天完全没这个意思了。

何以战?这个是重点。应该是以何战?以,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指安身。专,独自享有。

必以分人。这个以是介词,把的意思。而且省略了一个“之”字,应该是必以之分人。就是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言外之意思是平时我对身边的人很好,有福同享,那现在还不有难同当吗?

未遍,遍,遍及,普遍。意思是范围太小,小恩小惠遍及不到老百姓,这个不能拿来做你打仗依靠的理由,站不住脚。

牺牲玉帛。牺牲不是今天的献身的意思。而是指祭祀用的纯色的全体牲畜。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弗敢加也。加,虚夸,夸大。

必以信。必是以实情相告的。意思是平时祭祀众神,不敢虚报瞒报贡品,诚实可信,到时候神灵还不保佑我吗?

小信未孚。孚,使信服。意思是这只是小信用,神灵不会信服的。更不会因此赐福保佑你的。换句话说:这个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儿。神,懒得管。

(看来,找了两个打仗的底气,都被驳倒了。)

小大之狱。狱,古今异义。当时是指诉讼事件。不是监狱的意思了。

虽不能察,必以情。这里也有古今异义: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看来两千多年前很多话的意思是跟今天有很大不同的)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注意这句话:忠,不是忠诚。是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这四个字,各自都有独立的意思。所以读的时候要分开。以,是动词。不是“可以”的意思。

(这才聊到了点子上。你对国民做到了分内该做好的事情,有了民心和信任的基础,那就可以打仗了。如果没有民心所向,你打仗根本胜不了。因为没人愿意给一个对自己不好的人卖命!)

战则请从。从,跟随。如果打仗,请让我跟随。这个时候,曹刿的信心也来了,也愿意跟随出征。

我:总结一下吧。文章用了最长的一段来讲什么?怎么打仗吗?排兵布阵?

儿子:没有,讲的是最基础的东西,打仗靠的是什么?

我:对了,这就是比战争本身还重要的东西。打的是民心。说什么小恩小惠,祭祀拜神,那都是浮云。只有老百姓的认可和信任才是打仗的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嘛。

儿子:哦,明白了。《左传》其实更注重讲道理,战争是一个媒介而已。

我:也不能这么说,还要继续看下去。

儿子:公与之乘,---,公将鼓之。注意着两个“之”字,一个是代曹刿,一个是起补足音节作用。

齐人败绩。这个败绩,古今异义,在这里是大败。而我们说是失败的意思。没有大的含义。

公讲驰之。驰,仍然是古今异义。(两千年前很正常)驱车追赶。今天的意思是奔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向下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

接下来,重点来了。这么神神秘秘地指挥,让鲁庄公看不明白了。于是有解释。

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

成语来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竭,穷尽。

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夫大国,夫,指齐国。难测也。测,推测,估计。就是摸不准是不是有埋伏。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车辙混乱,战旗倒下,说明是真败了,不是假败,埋伏。所有就下令追击了。

我:透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你觉得这表现在哪方面呢?

儿子:我觉得两个方面吧!

一、他十分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准备。他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做好君王该做的事情,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否则,不能够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思考不到这点。

二、他请从,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善于选取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最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是的。这就是以弱胜强的关键。先看能不能战,有没有家底,然后再利用合理的战略战术。这一点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状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之后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我:好,那对于单元提示里面写的温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呢?你通过我们的学习得到了什么?

儿子:文言文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能够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我:得嘞。这就是这个课文所需要掌握的全部内容了。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兵书的智慧锦囊(不是兵书你为什么论战)(3)

1.论战,更是论以何战?《左传》更像是记录历史事实,借案例讲道理的著作,而不是兵书。

2.典型的者也句式,省略句式,古今异义,省略句式的复习课,通假字很少,生僻字也不多,主要是古今异义和虚词“之”和“以”的使用;

3.此文出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要熟练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