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
走进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后又组织了创造社(在日本创立)。1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参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尼的苏门答腊岛。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10月以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道。他的小说多采用“自叙传”的方式和第一人称的写法。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
中篇小说:《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文集:《达夫散文集》、《屐痕处处》、《闲书》。
一分钟概述
《故都的秋》出自郁达夫最后一本散文集《闲书》,是一篇赞美北京秋天的游记散文。整篇文章蕴含一种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文中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的描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都的秋”体现了作者一直追求的“深刻厚重”的生命形态——悲凉之中富有内涵。通过与“南国之秋”的对比描写,渲染出北国(北京)秋天的”清、静、悲凉“,处处渗透着郁达夫积极与消极情绪纠结与斗争的痕迹。全文中心突出,结构印记,形散神聚。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
核心考点
1、本文作者及代表作。(见正文)
2、本文的文体类型:描写北京秋天的游记散文。
3、本文的中心线索及整体结构:全文围绕着北京秋天“清、静、悲凉”、“色彩浓、秋味永”为中心线索展开。(整体结构见结构图)
4、结构特点:线索清晰、中心突出、结构严谨、形散神聚。
5、艺术特色:写法灵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运用、熔于一炉。
6、写作手法:对比反衬。
7、文中“廿niàn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黄酒”、“稀饭”、“鲈鱼”、“黄犬”等指——“南国之秋”;“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zhè寺的钟声”、“白干”等指——“北国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