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云南省红河州管辖几个县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省红河州管辖几个县市(云南省玉溪文山)

云南省红河州管辖几个县市

云南省:玉溪市、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

玉溪市

先秦属古滇国地。两汉分属益州、牂牁两郡。三国蜀汉分属益州所辖益州、牂牁、兴古三郡。西晋至南朝梁分属宁州所辖晋宁、建宁、梁水、兴古四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分属剑南道姚州辖黎、沟二州。唐南诏国属拓东节度、通海都督、银生节度。宋大理国时,分为37部及鄯阐府、秀山郡、威楚府地。

元设云南行省时,分属澂江、临安、元江、中庆诸路。明时,澄江路改澄江府,新化州(今红塔区)、宁州(华宁)、通海、河西、嶍峨县(峨山)属临安府,新设新平县隶临安府,易门县属云南府,元江设元江军民府。清初袭明制,称元江军民府,辖恭顺、奉化2州。至清末,元江直隶州下辖新平、易门2县。1725年直属云南府。1730年,云南府属迤东道,1766年,属云武粮储道。

民国时期,境内共设玉溪 、澂江 、通海、元江、峨山等10县。1913年,宁州改称宁县,新兴州改为新兴县,河阳县改为澂江县;1914年,新兴县改称休纳县,宁县改称黎县;1916年,休纳县更名玉溪县。各县分属滇中道、滇南道(1914年更名普洱道)、蒙自道。1929年,裁道后各县直属省。1930年,嶍峨县更名为峨山县;1931年,黎县改称华宁县。1942年至1948年,各县分属云南第三、五、六行政督察区。玉溪、易门2县由省直辖。

1950年,云南省设玉溪专区,专署驻玉溪县,辖玉溪、澂江、江川、通海、峨山、华宁、新平、易门等12县。1954年将蒙自专区的元江县划属玉溪专区。1970年玉溪专区改称玉溪地区,全区辖玉溪等8县和峨山彝族自治县。

1998年,玉溪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玉溪地区,设立地级玉溪市。撤销县级玉溪市,改设地级玉溪市红塔区。玉溪市辖原玉溪地区所属华宁县、通海县、澄江县、江川县、易门县、新平彝族自治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和新设立的红塔区。至2020年末,玉溪市共辖2区3县3自治县,代管1县级市。

以下玉溪市所属各区市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均为:1950年属玉溪专区(1970年改称玉溪地区),1997年属玉溪市。以下介绍各区市县时,不另复述。元江县除外。

红塔区:先秦属古滇国地。唐南诏国以澄江置河阳郡,属拓东节度辖地,今红塔区为河阳郡下辖温富州。宋大理国时属善阐府温富州。后地名演变为新兴、休纳等。1913年,改新兴州为新兴县,1914年,因新兴县与广东新兴县同名,遂改休纳县。1916年,更名为玉溪县。1983年,改设县级玉溪市。1998年,改设地级玉溪市红塔区。

江川区:公元前109年,西汉时属俞元县地。唐南诏时称量水州,南诏向东兼并黎州等地后,河阳郡属下始置江川县。宋大理国时属步雄部。元明清至民国时期,江川建置有变,地名不变。1958年,江川县并入玉溪县,1962年恢复。2015年,改设玉溪市江川区。

通海县:西汉属益州郡毋棳县地。三国蜀汉属西丰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毋棳县地。唐南诏国置通海镇,属通海都督辖地。宋大理国属秀山郡。元1256年置通海千户所。1276年改置通海县,并将原大理国阿僰部休腊地置河西州。1289年改置河西县。1956年,河西、通海2县合并设立杞麓县。1960年,更名通海县。

华宁县:西汉属益州郡毋棳县地。三国蜀汉至西晋属兴古郡。东晋326年属梁水县。唐634年改西宁州为黎州。宋大理国时为秀山郡宁部。元设宁州万户、宁海府、宁州,并设西沙县。1322年西沙县并入宁州。明1382年,复设西沙县属宁州,清亦为宁州。1913年,废宁州置宁县,1914年,因与甘肃省宁县同名,遂改为黎县。1931年,改称华宁县。以境内华盖山,宁寿寺得名。

易门县: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所领双柏县,辖境包括今易门、双柏、新平县。唐南诏国属拓东节度使辖地。宋大理国时为洟源,属善阐府。元1267年,置洟门千户所,1275年改置易门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两汉属益州郡愈元县、胜休县地。唐南诏国为通海都督府嶍峨部。宋大理国嶍峨部属秀山郡。元初置嶍峨千户,1276年改置嶍峨州,1289年降为嶍峨县。1930年,更名峨山县。1951年,峨山县改设县级峨山彝族自治区。1956年,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先秦属古滇国地。两汉为嶍猊蛮所居。明1591年,割今元江、石屏、河西、新化等地始置新平县。1980年,新平县改设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古属西南夷地。两汉时属益州郡胜休县地。唐南诏时期称惠笼甸,属银生节度。宋大理时名因远部、罗必甸,属威远睑治地。元1264年名罗槃部,后至明清代,先后属元江府、路、府、州等。1913年,改元江州设元江县。1980年,改设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50年属蒙自专区,1954年属玉溪专区(地区),1997年属玉溪市。

澄江市: 公元前109年,西汉时属俞元县地。至唐634年属络县地,南诏国阁罗凤取澄江为河阳郡。宋937年属大理国。元1279年,中路升为澂江路(澄江一名始此)。明1382年,改澂江府,置河阳县为附郭。1913年,撤销澂江府,改称河阳县,后因与河南省河阳县重名,更名为澂江县。1955年更名澄江县。2019年,改设县级澄江市,由玉溪市代管。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开西南夷后置牂柯、越寓等郡。东汉仍隶牂牁郡。三国蜀汉225年,诸葛亮率兵平定益州、越嵩、牂柯、永昌4郡后,将4郡改置建宁、朱提、云南、永昌、兴古、越嶲、牂牁7郡,隶縻降都督。西晋270年,设宁州领南中7郡。282年,废宁州并入益州设南夷校尉。303年复置宁州,全国设19州,形成州、郡、县三级建制。东晋时期将宁州又划为17郡。自东晋347年到北周581年的二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南中大姓爨氏据地称雄,郡县设置多变。

隋统一全国后,今文山州属南宁州总管府。584年撤总管府,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废兴古郡设昆州、恭州、协州。唐初期,置南宁州都督府,今文山州分属严州、汤望州、归武州、奏龙州、英州、声州、勤州地。唐南诏国时属通海都督、岭南道安南都护府。宋代,今文山州大部属大理国最宁镇部等四部,较少部属广南西路广源州之特磨道和广源州的左江道。元代1274年,设云南行省、政区为路、府、县。1275年,设广南西路宣抚司。1278年改称广南西路宣慰司,后改为宣抚司。明代1382年,今文山州地属广南府、临安府和广西府维摩州。清代1667年,在平定教化、枯木、八寨、王弄等土司与滇南诸土司联合反清的基础上,改土归流,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设开化府,辖八个里。原广南府辖广南、富州(富宁)。丘北仍隶属广西府维摩州。

民国时期,1913年,裁撤开化府,留附郭称开化县,1914年复名文山县。丘北县增设五槽县佐。裁撤广南府,留附郭广南县。富州厅改富州县。安平厅改安平县。1914年,麻栗坡交涉副督办公署改为麻栗坡对汛特别区督办公署。安平县改马关县,原辖地东安里改设普兰行政公署,辖西洒、畴阳两地域,1920年,西洒、畴阳自马关县析置西畴县。1915年,广南县设维摩县佐。1929年,废道各县直属省。1932年,江那、小维摩两县佐辖地合并设立砚山设治局,1935年改设砚山县。1937年,富州县改称富宁县。1942年,设立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辖文山、砚山、西畴、马关、屏边、丘北、广南、富宁8县。1946年,云南省第二督察区改称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除麻栗坡对汛督办署属省辖外,辖区不变。1947年,第四行政督察区辖砚山、文山、马关、西畴、广南、富宁6县;丘北县属第三行政督察区;屏边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云南省于西畴县西洒成立滇东南行政区。1950年,滇东南行政区改设文山专区,专署驻文山县,辖麻栗坡市及文山、砚山、丘北、广南、富宁、西畴、马关7县。1957年,撤销文山专区,改设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2020年末,文山州共辖1市7县。

今文山州所属各市县,1950年属文山专区,1957年,改设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改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至今。以下介绍各市县时,不另复述。

文山市:西汉置都梦县,属牂牁郡。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僚子部。宋大理国属最宁府教合三部。元属临安路教合三部。清属开化府,后属广西府维摩州。1730年,设文山县为开化府之附郭,县以东文山而得名。1958年开远县大部并入本县。2010年,文山县改设县级文山市。

砚山县: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属最宁府维摩部、教合三部。至1912年于文化山县设江那县佐,于广南县设小维摩县佐。1933年,江那、小维摩2县佐合并置砚山设治局。1935年设置砚山县,以维摩山顶水池“山势颇秀,其形如砚”而得名。1958年并入文山县,1962年恢复。

麻栗坡县:公元前111年年,西汉时属牂牁郡都梦县,东汉属益州牂牁郡。

至清1730年,属文山县地。1822年,析文山县属东安等三地入安平厅,今境属平安厅地。明末清初,越南黎氏王朝乘中国内乱之机,强占了今境内外一些地区,后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1895年,中法勘界结束,收回了被越南强占的部分地区。1897年,析平安厅地设立麻栗坡交涉副督办(1914年,改设对汛督办),直隶于省,负责收回被占领土事宜。1915年,麻栗坡为省辖特别区。1917年,督办署改称为云南省麻栗坡对汛特别区。1950年,麻粟坡对讯督办区改设麻粟坡市,1955年年,撤市改设麻粟坡县。1958年,并入西畴县,1962年恢复。

马关县、西畴县: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属进桑县。东汉属进乘县。唐南诏时属通海都督僚子部。宋代大理国前期,属通海都督矣部,后期属最宁府矣尼迦部。至清代1730年,属文山县地。1730年,于文山县设马白关设同知专理对外事务。1819年置安平厅,改马白同知为安平抚彝同知。1906年,安平厅衙移至马白关。1913年,改安平厅为安平县,因其与贵州安平县同名,遂于1914年,改为马关县,因境内马白关得名。同年,析马关县西洒地置普兰行政区,1920年,改设西畴县

丘北县:秦属进桑、句町部族区域。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属牂柯郡。唐748年属南诏国拓东节度。宋大理国为惠麽部,属最宁府。元明清代置维摩州,属广西路(府)。清1669年裁维摩州,其地析入广西、广南、开化三府,以广西府地改置三乡县,属广西府。1670年裁三乡县,并入师宗州,属广西府。1731年设师宗州州同(州同相当于副知州),州同治于旧三乡县之邱北。1770年,降广西府为直隶州,改所领师宗州为宗师县,州同改县丞。1840年,于邱北县丞地置邱北县。2004年,邱北县更名丘北县

广南县、富宁县:公元前110年,西汉时置牂牁郡,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唐中叶隶岭南道邕州为僚子部;宋为特磨道属广南西路(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元1276年置广南路。明1382年改置广南府,1669年裁广西府属维摩州,析维摩乡地入广南府。1736年,置府之附郭宝宁县。至清末,广南府辖富州、宝宁县。1913年,改宝宁县为广南县;改富州为富州县,1927改为富宁县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红河,上游名元江,到红河州境内后,因两岸系红色泥土,河水汹涌而下,冲涮下大量泥沙致使江水呈红色,故名红河。汉属牂牁郡、益州郡。唐南诏属通海都督和拓东节度。元置临安路、广西路、和泥路。明、清为临安府,广西府(清改广西直隶州),西南部属元江府(清改元江直隶州),东南部属开化府。

民国时期:1913年,置临开广道。1914年改设蒙自道,辖建水、蒙自、石屏、阿迷、个旧、广西、弥勒、河西等17县。1929年,废蒙自道,各县由省直辖。1942年,设云南第三行政督察区,辖建水、蒙自、个旧、石屏、曲溪、金平等8县和龙武设治局;屏边县属第二区。1948年,设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建水、石屏等10县;弥勒、泸西县属第3区;龙武设治局属第6区;河口对讯督办区由省直辖。

新中国时期:1950年置蒙自专区。1954年置地级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蒙自专区并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并改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2020年末,红河州共辖4市6县3自治县。 个旧市:西汉属益州郡贲古县。元1276年,置蒙自县,境内为蒙自县个旧里。清1707年,在境内设个旧厂,专收锡、银课税。1885年改设个旧厅,专管矿务。1913年,个旧厅改个旧县。1951年,改设省辖个旧市。1958年,个旧市划属红河州辖市。1988年,为云南省计划单列市,行使地州级经济管理权。1950年个旧县属蒙自专区。1951年个旧市属省直辖。1958年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今。

蒙自市:西汉属贲古县,属益州郡所辖24县之一。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属秀山郡目则。元1257年置蒙自千户,1276年改置蒙自县。1950年—1957年,为蒙自专署和红河州府驻地。1958年,并入个旧市,1960年恢复。2010年,蒙自县改设县级蒙自市。1950年属蒙自专区,1957年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今。

开远市:西汉时毋棳县地。蜀汉225年后称西丰县,西晋复称毋棳县。唐南诏国为爨部地,宋大理国在今开远置最宁镇,辖哈迷部等11地。元1257年置阿迷万户府,1276年置阿迷州。1913年,废州改阿迷县。1931年,改名开远县。1958年,撤销开远县,原辖区分别并入文山县和个旧市。1960年恢复。1981年,开远县改设县级开远市。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弥勒市: 两汉时东北部属牂牁郡同并县,西南部属益州郡律高县。三国蜀汉属同并县。西晋属修云县。唐大理国属拓东节度弥勒部,弥勒系东爨乌蛮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后来用作部名。宋大理国时属石城郡弥勒部(实自立为自杞国),为滇东“三十七蛮部”之一。元1290年改置弥勒州。清1770年,改为弥勒县。1953年,改设县级弥勒彝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弥勒彝族自治县。1957年,改称弥勒县。2013年,改设县级弥勒市。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年属蒙自专区,1957年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今。

泸西县:两汉时为漏江县地。唐南诏国、宋大理国均属弥勒部,属石城郡(实为师宗、弥勒二部自立的杞国)。元1275年置广西路,明1382年改置广西府。清1669年裁维摩州,其地分别并入广西等三府,并以广西府地改置三乡县。后撤三乡县,并入师宗州。至清末,演变为广西直隶州。1913年,改为广西县,1929年更名泸西县。1958年并入师宗县,1959年析置。1960年并入弥勒县,1962年复置。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弥勒市相同。

屏边苗族自治县:西汉属进桑县地,东汉属进乘县地。至清代1730年属文山县地。1913年析文山县属2区,置靖边行政区,1933年,改设屏边县。1958年,改设屏边苗族自治县,1960年并入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恢复。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建水县: 两汉时为毋掇县地。唐南诏在建水筑惠历城(汉称建水城)。宋大理国前期于此设建水郡,为巴甸侯爨判的封地,后期属秀山郡阿僰部地。元初设建水千户,后改名建水州。清1770年,改设建水县。1913年改名临安县。因与浙江临安县重名,遂于1914年复名建水县。1918年,撤曲江行政委员,改设建水县曲江县佐。1922年,析建水县曲江县佐地,增设曲溪县。1958年,曲溪县并入本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石屏县: 两汉至两晋属胜休县地。唐752年,当地掘得石坪,聚为居邑,始称石坪邑。宋大理国时,石屏邑属秀山郡阿僰部。元1270年,于石坪邑置石坪州。明1382年,改石坪州为石屏州。1913年改为石屏县。1934年,析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县各部分属地,设立龙武设治局,后改龙武县。1958年,龙武县并入石屏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绿春县:原为6个哈尼族村寨,当地称“多娘六村”。分布在墨江、元阳、金平3县。1955年析墨江、元阳2县地设立县级六村办事处。1958年,再并入金平、元阳2县部分区域,取“六村”的谐音,设立绿春县。1955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河口瑶族自治县:县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西汉属进桑县地,东汉属进乘县地。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属最宁府。元属临安路。明代为临安府王弄山长官司地。清1666年,裁王弄山长官司,属开化府。1821年—1850年,置河口汛。1897年设河口对汛副督办公署,翌年转正督办公署,由省直辖。1926年,河口划为特别行政区,由省直辖。1950年改设县级河口市,1955年改为河口县。1958年改设河口瑶族自治县。1960年并入屏边苗族自治县,改设河口瑶族苗族自治县,1962年恢复。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蒙自市相同。

红河县:两汉至两晋属益州郡。唐南诏国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属秀山郡。民国时期分属元江、石屏、建水3县。1950年析3县各部分地区,设立红河县,因地处元江下游红河得名。1951年改设县级红河爱尼族自治区。1953年,恢复红河县。1950年属蒙自专区,1954年属地级红河哈尼族自治区,1957年改设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至今。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两汉至南北朝属西随县地。唐南诏国时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国时属秀山郡大甸地。1917年改土归流,境内设金河行政区、勐丁行政区。1932年,金河、勐丁2行政区分别改设金河、平河2设治局;1934年,将2设治局合并设立金平县。1985年,改设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红河县相同。

元阳县:民国时期分属建水、蒙自、个旧3县。1950年,析3县各部分地区设立新民县。1951年更名元阳县,因地处红河上游元江之南得名。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1年及以后 的隶属与红河县相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傣语“西双版纳”直译为“十二千块田”,实际上是指十二个行政区域。西汉属哀牢部。东汉属鸠僚部。三国蜀汉属永昌郡。东晋属宁州郡。隋属仆部地。西晋到唐后期(476年—902年)为部落联盟,傣称“泐西双邦”(即傣泐十二部落),号称勐泐国,都于景德。唐设茫乃道,属南诏开南节度。宋1160年,傣族首领帕雅真统一各部,建景陇王国,属大理国。

元代设彻里路军民总管府,属云南行中书省。明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属云南布政使司。清为车里宣慰使司,属云南行省元江直隶州,后属普洱府。1913年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辖7区分局和1行政区,先后属滇南道和酱洱道。1927年始设车里、佛海、五福(南峤)、象明、普文、芦山(六顺)、镇越等七县和临江行政区,属普洱道。1948年属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普洱)。

今西双版纳州所属市县,1950年属宁洱专区。1953年,设立地级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首府驻车里县景洪,辖思茅专区的车里、南峤、佛海、越镇4县,江城县的整董乡、思茅县的象明乡和普文乡。1954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政府驻地改为允景洪,撤销车里等4县,改设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腊等12版纳和3自治区(版纳和自治区均相当于乡镇级)。1957年改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人委驻允景洪,通过政区撤并,自治州辖版纳景洪、版纳易武、版纳勐腊、版纳勐海、版纳勐遮5版纳(相当于县级)。1958年,5版纳分别改为景洪、易武、勐腊、勐海、勐遮5县。1959年,政区撤并为景洪、勐腊、勐海3县。至2020年末,西双版纳州共辖1市2县。

景洪市:“景洪”系傣语“黎明之城”之意。古名阿腊维。西汉时为衰牢地,东汉时属永昌郡名南涪。唐南诏时名茫乃道,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时名勐泐,为帕雅真统一西双版纳后所建“景陇王国”之地。元代属彻里府。明清属车里宣慰使司。明1570年,始建西双版纳,在今景洪市辖地设4版纳。1927年置车里县。1953年复分置4版纳,1957年合并称版纳景洪。1958年,改设景洪县。1993年,改设县级景洪市。1950年属宁洱专区。1953年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1957年改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至今。

勐海县:秦汉至宋元地域和隶属与今江景市基本相同。明1570年,境内设四个版纳。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1927年,设佛海、南峤2县和宁江设治局。1950年组建佛海县。1953年置版纳勐海。1958年,重置勐海县。1959年,勐遮县并入。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洪景市相同。

勐腊县:秦汉至宋元地域和隶属与今江景市基本相同。明1570年年,境内设三个版纳。清1729年置勐腊土把总。1929年置镇越县。1953年撤县改置3版纳和易武瑶族自治区。1957年并为2版纳。1958年,改设勐腊县。1959年,易武县并入。1950年及以后的隶属与洪景市相同。

谢谢各位看官老爷阅后加关注,欢迎指出缺点错误,我好更改(14天后就不能更改了)。欢迎评论点赞。非常感谢各位看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