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是传说中的一种庞大的海生动物,据说头像乌龟,尾巴像鲤鱼,身形巨大,威猛有力,能够背起一座大山。民间传说它是海龙王的三太子,因为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琼浆玉液,被发配到东海为鳌。唐宋时期,皇宫正殿前正中的陛阶石上雕刻有升龙和巨鳌(大龟)的图像,以象征皇权的威严。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1)

科举考试中的殿试结束后,状元、榜眼、探花等人走到皇宫正殿前陛阶石上恭迎殿试榜,其中的状元位置居中,稍前于榜眼、探花,居于三角形的顶角位置,规定只允许状元一人独自踩在第一块陛阶石正中镌刻有巨鳌的鳌头之上,这就是“独占鳌头”的由来,后用“独占鳌头”指在科举考试中考得第一名。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2)

“独占鳌头”—恭迎皇榜

在古代,人们一般把“魁星踢斗”“独占鳌头”连用,来表示一个人中了状元。“魁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北斗七星中形成斗形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的合称。后道教尊其为主宰科举考试的星官,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自此经久不衰。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3)

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合称“魁星”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象奎,而改奎为魁。”

清代大学者顾炎武认为:“今人所信奉的魁星,不知道是从什么年代开始的,“奎星”是主宰文运之神,因此立庙供奉它,但“魁星”是主管考试、选拔文武状元的星官,两者是有区别的,所属星宿星象不同,不能与“奎”一样,所以改“奎”为“魁”。”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4)

《日知录》— 清·顾炎武

“奎星”指的是西方白虎七宿中排在第一位的奎宿,并不是一颗星,而是由十六颗星组成“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组成斗的四颗星的总称。“魁”有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考都想得头名,所以供奉魁星,祈愿榜上有名,一举夺魁。古代常形容特别有才华的人是“文曲星下凡”,“文曲星”指的就是魁星里的第一颗,也就是北斗七星里最中间的那颗星(天权星)。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5)

文曲星—魁星中的第一颗

“魁星”之形象,就取自魁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两只角,俨然一副鬼模样,左手持一只墨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右手握一管朱笔,意思是用朱笔点定中试之人的姓名;右脚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只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后扬,如“魁”字弯钩,脚上是北斗七星,意为“魁星踢斗”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6)

“魁星踢斗”

传说“魁星”是个才子,聪慧过人,才高八斗,只因长相奇丑无比,满脸麻子,又瘸一条腿,屡屡面试时落第。后来终于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乡试、会试。殿试时,皇帝一看这副尊容,便问道:“你那脸是怎么了?”他回答:“回陛下,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陛下,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觉得他挺机敏,又问:“那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龙颜大悦,很欣赏他的机智,等阅读完他写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于是钦点他为头名状元。

科举考试前五名(科举取得第一名)(7)

殿试

据说从此开始,在皇宫正殿前雕有升龙和巨鳌图案的陛阶石旁边,会放置一只魁斗,皇帝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头名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