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译文: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回答说:“国家政治清明,当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当官仍然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逞强好胜、自我夸耀、怨天尤人、私欲膨胀这四种毛病都克服了,是不是可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孔子答道:“能做到这一切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是否已达到仁的境界,我就不知道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修身十八章所领悟的道理 文光读论语第十四章总结?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修身十八章所领悟的道理 文光读论语第十四章总结

论语修身十八章所领悟的道理 文光读论语第十四章总结

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译文: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回答说:“国家政治清明,当官领取俸禄;国家政治黑暗,当官仍然领取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逞强好胜、自我夸耀、怨天尤人、私欲膨胀这四种毛病都克服了,是不是可算是达到仁的境界了?”孔子答道:“能做到这一切是难能可贵的,至于是否已达到仁的境界,我就不知道了。”

今天这段话首先是重申了一次孔子的“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标志性态度。君主有道,我出来为君主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君主无道,我还出来为君主做事,这便助纣为虐了。

下面是讲讲仁的标准,《论语》之前就记载了许多人说了很多种情况,结果都被孔子否认为“仁”这段也同样如此,仁是一种终极状态,我们大多数时候只能无限接近而已。

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身为士者而贪恋安逸的生活,那就算不得是一个士了。”

在生活中,许多人总想着安逸享乐,可若真的让他过上安逸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也未必会快乐。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出生就是各种机缘际会的结果,为了维持住这种脆弱的机缘人从出生起就要不断与各种危险各种问题做斗争,从没有什么安逸,安逸只是人的一种妄念。可能会有人反对,他会说:“明明就是有安逸的人啊?又怎么说呢?”那种所谓的安逸,是不稳定的,人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做事,真的出现了无事可做的情况就要小心了,之前讲过“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他可能就要做坏事了。

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说话正直,行为也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仍要正直,但说话却要小心谨慎。”

国家政治清明,一切秉公办事自然可以直一些,但是遍观历史特别在人治的古代社会,乱说话、说错话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人通常情况下也就只能见机行事而已,但绝不能不正直,要始终贯行自己正直的价值观。

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会有精妙的言论,但能说精言妙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爱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爱。”

有德者,必然心怀大道,定有自己的一番体会示人。有些时候,自己明白的道理却不太好讲,因为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太准确,可表意但难以表心,为何呢?因为术业有专攻,例如这写文,写出来了别人也未必读得懂,但专攻写文之人,他却未必有好内容,人就是这样专务说词,久之就难以走心了,全是话术,孔子在这《论语》中就三令五申做人不要巧言令色,口是心非。

仁者必有勇这句也是同样的逻辑,仁者就通达大道的完善之人,需要他如何他便能如何,当大势需要他勇敢时,他义不容辞,视死如归,这不是他不会害怕,而恰恰是因为他有了高于生命更为重的东西,而勇而无仁的人,他轻视生命不明大道,,他的勇很可能为别人带来伤害,对己对人都不可取。

5.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善于射箭,奡擅长陆地行舟,都没有得到好死。大禹、后稷亲自耕种,却最终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告辞退出之后,孔子感叹道:“这个人真是一位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崇尚道德啊!”

这段话讲的后羿与奡的事例就是典型的凭恃自己的威力而行事,而大禹和后稷则是依靠德行而行事。

后羿与奡是夏朝时的人物,夏朝有一位君主名叫太康,因为盘于游田(可以理解为喜好建设娱乐设施)而最终被后羿夺权,后羿凭借着高超的射箭威力控制了国家,后来后羿又被自己的下属寒浞推翻,奡就是这位寒浞的儿子,传说他力大无穷可以在陆地上滑动舟船,可最终仍是被太康的孙子少康击败,夏朝得以恢复。

许多人都是这样,短视而不明道,凭借着自己的一两处优势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而有德之人内心清明,智虑深远,专务根本积累德行,不以小利小胜而自鸣得意,就像大禹和后稷,他们都是专务利国利民的大事业,禹治洪水,后稷是大禹时期管理天下的农官负责教民耕种,他们的后代一个建立了夏朝,一个建立了周朝。

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作为君子会有不仁的情况发生,没有小人能够算得上仁的情况。”

仁是最高境界,仁德的状态就是终极状态,即便是有着君子人格的人也不能完全做到这种状态,更何况是小人呢!那小人本身内在思想就不正确,自然不会有仁德情况,例如,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人能过上好日子就去抢劫别人,这样的人能说他仁德吗?除非他改变自身状态,走上正轨,大方向没错,才能趋近于仁,大方向错了只会离仁渐行渐远。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经受劳苦的考验吗?一个人虽然忠实,能不教诲、培育他吗?”

这段话真是说到了许多父母的痛处,很多父母都溺爱孩子,不忍心训练他,导致他什么都不会。古代的皇家也是一样,开国皇帝能文能武,子孙后代却只会享受玩乐,这就是典型的勿劳所致。

人如果本质忠诚老实,也需要教导,要让他明白忠诚老实的意义,否则这所谓的忠诚老实和愚蠢懦弱又有什么区别呢?

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译文:孔子说:“郑国制定有关法令法规,由裨谌进行起草,世叔提出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补充,最后由居住东里的子产润色确定。”

春秋时郑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地缘危机大,国内又常年由七大家族轮流执政,是典型的寡头共和政治,如若经营不善很容易亡国。面对严峻的生存危机,郑国的政治法律革新最快,今天这段就有些分权制衡的影子了,郑国的子产还是春秋最早的一批制定成文法典的政治家。孔子这里是说郑国的四位大臣各司其职,都能做到一心为公,因而郑国得以取得了好的治理。

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物,孔子回答说:“是宽厚慈惠的人。”又问子西是怎样的人物,孔子不屑一顾地说:“他呀!他呀!”再问管仲是怎样的人物,孔子答道:“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他剥夺了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封地,使得伯氏只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到死却一直没有任何怨言。”

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官,孔子一直对郑国的子产很赞赏,但是他们之间并没有过交往。

子西是楚国的令尹,他曾阻止过楚昭王给孔子封邑。

管仲是早孔子大概一百年的齐国宰相,他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过不世功勋,是孔子最为尊崇的人物之一。孔子最大的政治追求就是要成为像管仲那样能够亲自主持国政的人物,然后恢复周礼,把那些贵族寡头们的权力收归国家君主,使国家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秩序,进而走向强盛。

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做到不怨愤比较困难,富贵而能做到不骄横相对容易。”

这段又是讲贫和富的问题,富人受教育也多,让他们不骄奢相比于让穷人不抱怨要简单,穷人的问题要严重的多,他们会直接面临没钱的囧况,是社会能否维持稳定的根本问题,所以孔子之前还说过对于百姓要先富之,再教之。

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去当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游刃有余的,但是不可以去做滕、薛等国的大夫。”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为人清净寡欲,但才干不足以处理庶务。

一个守规矩有礼节的好人,他未必能在底层人圈子里混得开,愚者自有愚者的一套规则,君子的道理在那是行不通的,可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都会忽略。

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完美的人。孔子回答说:“像臧武仲那样的聪明睿智,孟公绰那样的清心寡欲,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威武,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加之以礼乐修养,这样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补充说:“现在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只要看见利益而能想到道义,面临危难而能付出生命,长久贫困而不忘记平生的诺言,就可以算作完美的人了。”

世道太乱,孔子对于“成人”的标准都放低了啊!

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的情况,问道:“是真的吗?这位先生不说、不笑、不拿?”公明贾回答说:“这是由于传话的人说错了。这位先生到该说的时候才说,所以别人不厌恶他说;快乐的时候才笑,所以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乎道义的才拿,所以别人不厌恶他拿。”孔子叹道:“是这样的吗,难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以往都是别人问孔子,这回是孔子问别人了,可见即便是孔子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这段话讲,不说、不笑、不拿,颇有些道家意味,公明贾给予了解释,是该说时才说,该笑时才笑,该拿时才拿,还是那个道理,该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遇到了这样的人就知道他是名贤者了,就可以向他学习了。

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他的封地防邑,请求鲁君册立自己的子弟为鲁国的卿大夫,虽然有人说他这不是要挟国君,但我是不相信的。”

臧武仲,他本被鲁国三桓家族所排挤赶出了国,却能据理力争,为后人留下一座封邑。后来他到了齐国,齐庄公要给他重新封地,可他看出齐庄公不能长久,便托辞拒绝了,最终自己在齐国安了家,后人则继续留在了鲁国“防”地。他与鲁国国君的这个对话,有借用齐国力量讨伐鲁国的意思,所以孔子对他的做法有不满。

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狡诈玩弄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狡诈玩弄手段。”

晋文公重耳,齐桓公小白,他俩都是孔子之前大约一百年时的人物,是春秋五霸之一。

之前讲管仲时提到过齐桓公,他在管仲的辅佐下始终坚持尊王攘夷的策略,将周天子推崇到高位,以西周朝廷的名义对其他诸侯国发号施令,虽然是假推崇,但政令自天子出并无不妥,天下秩序名分皆存,这也是孔子能接受的,因为他始终没有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而晋文公重耳,对周天子就非常轻视了,曾下命令让周天子亲自出席诸侯会盟,这就破坏了固有秩序,扰乱了天子诸侯之间的名分,影响极为恶劣,后世的人有样学样整个社会更加混乱无序了,这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

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逼迫鲁国〕杀死自己兄长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殉主,可是管仲却没有自杀。”他接着问:“管仲不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的会盟,而没有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这段话还是讲管仲和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小白和公子纠,当初互相争夺齐国君位,管仲当时是公子纠的人,可是公子纠死后,他却投靠了齐桓公,这种行为要是放在后世的明清王朝那就是典型的不忠行为,可先秦的孔子并不这么认为,还是那句话,后世王朝标榜儒家,可是他们并不真正按照孔子的教诲办,甚至和孔子的意思完全想背。

我们今人也是这样,总说儒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真正用儒家道理处事的太少,都是偶然符合儒家提倡,就说是一直以来的传统,这真是一种悲哀啊!

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死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自杀殉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使整个天下得到匡正,广大民众直到今天仍享受着他所带来的实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会披头散发,衣襟向左开〔成为夷狄的属民了〕。难道要他像普通男女那样固守小节小信,在小河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能知道吗?”

这段话子贡和之前子路的问法一样,管仲没能殉主,这能算是仁吗?

孔子的回答还是一样,只是更进一步说明了管仲的贡献,与他的贡献相比,其他的问题都不值一提,更何况管仲当时的做法根本算不得问题,他是忠于上级,而不是人身依附,他为公子纠服务是对于国家的义务,公子纠死后,他转投齐桓公这仍是履行对国家的义务,所以管仲是一以贯之的观念始终没变。

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由于文子的举荐〕而和公叔文子一道参与国家政治的治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表示:“这就够得上‘文’这个称号了。”

之前孔子曾评价过卫国的孔圉,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古代谥号:称文的有如下情况。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这段话说的是另一位卫国大夫公孙拔,他也称得上“文”了,他符合赐民爵位曰文,为国家提拔了有才能的人。

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谈到卫灵公种种昏庸无道的表现。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没有败亡呢?”孔子说:“有仲叔圉主掌礼宾往来事务,有祝鮀主掌宗庙祭祀典礼,有王孙贾执掌军队。像这样,又怎么会败亡呢?”

孔子曾说过卫国多君子,一个国家,即便君主平庸,但是各级臣属都优秀,同样可以运转的很好。

国家政府这套体系本质是人民公器,各级执守,都应尽心做好本职,人人都做好本职工作,即便这体系有人平庸,也一样天下有序,万民井然。

国君也是这套体系中不例外的一职而已,这也是古人的世界观,虽然我们看起来不太可行了,可是它有错吗?没错,只是人心不行了而已。

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夸夸其谈而不感到惭愧,要他去做实际工作也实在太难了。”

之前说过名不正,言不顺的道理,这段是反过来说了,言不正,行也难顺。之前还说过,孔子在《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说话的弊端,这段又是一例子,古人的传统观念是不擅言辞为好,我们今人须细细品味。

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成子弑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告诉他说:“陈恒犯上作乱杀了他的国君,请出兵讨伐他。”哀公表示:“你去向三位大夫报告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不敢不去报告此事。但国君却对我说:‘去向三位大臣报告吧。’”孔子又到三位大臣处报告此事,他们不同意孔子的建议。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陈恒即是陈成子,又称田常。

陈成子弑杀齐简公就是“田氏带齐姜”的前奏,后来齐国就被陈成子的后代所取代了。孔子一直呼吁恢复周礼,向那些君主们讲述不能破坏这套规则的道理,但是没人听,导致以下犯上的行为愈演愈烈,终于这回齐国破了戒。当时齐简公还想挣扎一下,他任用了孔子的弟子宰我为相,希望可以扳倒陈成子,可惜陈成子先下手为强,率先发动了政变,宰我也在战斗中被杀。所以,孔子于公于私都原谅不了陈成子这样恶劣的行为。可惜,鲁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三桓早已经架空了鲁国国君,孔子想让他们去匡扶正义是不可能实现了,他们巴不得这种事大家都承认,这样自己架空国君也就合理了。

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子路问应该怎样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骗哄瞒他,而要据理力争规谏他。”

这段话孔子教人为臣之道,在春秋时期这么说还没事,要是在清朝说“而犯之”这话,下场一定非常惨。君主,他们长时间远离基层,导致不了解实际情况,所以臣子把真实情况反馈给他,这是最基本的职责。一旦君主做出明显错误的决策,当然要纠正他,因为他的决策直接关乎大家的未来,这是大义,当然要“犯之”。后世王朝的皇帝们,只顾自己不顾天下,孔子说了他们也不照做,但是每个人都假惺惺的尊孔。更搞笑的是中国后来弱了,又有一些人跳出来贬孔,可见一直以来就没多少人了解孔子,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学孔子。

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达于高尚的仁义,小人通达于污下的财利。”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在于,双方的根本追求存在差异,君子追求“心”的幸福,小人追求“感”的快乐。

是什么导致着这种不同呢?是见识观念君子见识高明,智慧通透,小人见识浅薄,逐慕虚荣,所以双方往往向着相反的路径行事。

要如何纠正小人观念呢?重点在于教育。一个人如果观念错误,给他再多的钱,也改变不了他小人的内心。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走的都是朱熹的路子,搞到最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势不两立,最终只能同归于尽,还不忘狠狠地讲上一句“都是小人的错。”我们今人为学,不能再走那条老路了,要从“心”上讲,走王阳明的心学之路,王阳明讲人人都是圣人,所以我们要从心上宣传教育,从心上修炼自己,要人人都先修己,再互相共勉,相互引发心之善,从而改善整个社会观念,让人们对好的生活状态有正确的认知。我们今天的国人,每当内心陷入迷惘时,都很容易跑去求助于西方人的神佛来解脱自我,那不是我们的力量,我们也很难真正理解他们。

24.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人去拜望孔子,孔子请他入座,并问他说:“他老人家在干什么呢?”使者回答说:“他老人家想减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使者告辞离去后,孔子感叹道:“好一位使者!好一位使者!”

蘧(qú)伯玉,卫国贤士,孔子的好友。古之贤士,即使是身边的下人,也很有修养,值得学习。之前孔子曾说过“就有道而正焉”,跟随有道高人身边,自己也就变得正派了,今天这段就可为一例证了。

2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工作岗位,就不考虑那方面的政务。”曾子说:“君子所考虑的不超出他的职权范围。”

这段话的上半句,之前见《泰伯》篇中,这回配合曾子的话又出现了一次。之前说过,不在那个位置,没有那个压力,许多事情你也不知道,所以妄加谈论反而可能有负作用。曾子的言论未必有这层意思,之前就说过,孔子弟子的思想与孔子还是有很多不同的,读《论语》不能想当然地将孔子弟子的意思归为孔子的意思。曾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专心之意,正如曾子为人,篤实,诚信,有些刻板,缺乏变通。

2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自己言过其实的行为,会感到羞耻。”

这句话,又是一句探讨说话的道理。在孔子对于弟子的所有要求中,说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这也是儒家的表征,儒家要求弟子,第一是少说话;第二是慎言,说恰当的话;第三便是今天讲的道理,言过其实,即要当做一种耻辱。我觉得,儒家对于说话的要求,正是它的一种最基本的特征。你如果说自己是儒家,自己热爱儒家文化,愿意学习并践行它,那你就要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总是在说说说呢?爱说的人,很容易言不符实,很容易欺骗,很容易狡辩,而这些毛病,久而久之又会进一步腐蚀自己的内心思想,所以如果你信儒家,要学习儒家,那么一个最基本、最表象的功夫就是要少说话。

27.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包括三个方面,可我都没能做到:仁爱的人不忧心忡忡,智慧的人不迷惑困疑,勇敢的人不畏葸恐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他的自我表白呀!”

之前在《子罕》篇中,孔子就已经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了,这里配合子贡的话又出现了一次。这三点要求,即使是孔子也说自己做不到,但是人就是这样,在心里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往往行为上就会很努力去弥补,所以在别人看来,他在自认为不足的方面往往表现的还可以。所以,要修炼自己,首先要从内心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修炼弥补自己时,往往有可能还做的不错。

28.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译文:子贡对他人评头品足。孔子批评说:“端木赐你自己够贤明了吗?我就没有这种闲暇。”

这段话也是儒家精神的一个典型特征。儒家精神是要求自己,不是要求别人,是克己功夫,不是束缚别人的功夫。好为人师,对人评头品足,这本身也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思想病,需要治,需要改变这种思想,正确的思想应该是自己唯恐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这个不易之处,你就会感到自己哪还有精力去发现别人的不足呢?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这段话,还是反观自己之意。之前孔子就曾说过克己复礼,反观自己,修炼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儒家。儒学就是“己之学”,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有一个正确幸福的人生状态,这个道理,普通人不学还真是不知道呢!

30.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骗,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信,可是能先行觉察他人的所作所为,这样的人是贤人吧!”

对人,不要预先就把对方想成坏人,但是要有警觉心,不要上了坏人的当。这里就有个矛盾之处,不预想别人是坏人,怎么预防上当呢?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偏向西方观念看问题了,这种观念认为脑子觉察一切,逻辑上想不通的事情都会下意识认为不对。我们中国的智慧有着更高一层的境界,那便是使用良知心,你若真是个贤者,内心必然清澈明亮,当有人想使诈,不用顾事,仅凭对方一个神态,一句语气,便可觉知一切,这种对待别人的方式,我们的史书上屡屡出现,现代人大多会认为这不科学,这是因为现代人不再讲良心的观念了,若是观念上都讲良心便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现代的人是修脑、修逻辑,而传统的中国人是修身,修感知。规正了自己的身心,很多骗子根本对你无从下手。

31.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孔丘为什么这样奔走忙碌呢?难道是想表现你的口才?”孔子答道:“我不敢卖弄自己的口才,而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啊。”

微生亩,一个隐居的贤者,他有可能是持道家思想的人,世道不古这种风气并非只有孔子看出来了,很多当时的贤者都认识到了问题所在,可是他们都认为世道没救了,顺其自然吧!孔子是一位理想者,要尽力去改变世道。

32.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译文:孔子说:“所谓好马,不是称赞它的力量,而是称赞它的品德。”骥,是千里马。这段话的道理很简单,能走的长远,一定不是靠他的某种优势,而是靠他的品格。

3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仇,怎么样?”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公平正直来报答怨仇,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人对你产生怨仇,一定是对你有不解之处,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那么面对别人的怨仇就要以理抗之,你若报之以德,那不正是是非谬乱了吗?而别人以德对你,这是别人的君子之态,别人正确的生活理念,你应该学习,所以无论从现实方面考虑,还是从理想方面考虑,你都应该回报以德,这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正常生活方式。

34.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叹道:“没有人了解我呀!”子贡问道:“为什么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答道:“我既不怨恨天,也不怪罪于人,学习普通的知识但却通晓深奥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也只有苍天了!”

不怨天,不尤人,这就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精神,一切问题皆在自己,只关注自己,修己之身,行己之路。下学而上达,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悟道理,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成就自己,这种境界往往也是最孤寂的,很多时候别人并不理解你,因为多数人都是被世俗的规则,世俗的眼光所牵制,走的一直是他人之路,持着这样世俗的目光前进的人,遭遇不顺自然要怨天尤人,因为他从来也没走自己的路啊!

35.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氏诋毁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并且表示:“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所迷惑住了,可我的力量还是能将公伯寮的尸体放在街头示众。”孔子说:“我的主张将实现吗?这是命运;我的主张将被废弃吗?这也是命运。公伯寮对于天命又能怎么样呢?”

有些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当自己抓到了对手的死穴,可以将之置于死地,难道就一定要痛下杀手吗?子路为季孙家做事,好坏自由季孙家决定,不能因为有人说几句坏话,就想方设法攻击回去,这也是一种贪恋权位的欲望,不是君子所为,君子为理想奋斗,但不会强求理想实现。

36.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译文:孔子说:“贤明的人避开整个社会,次一等的人避开某一个地方,再次一等的人避开某些人难看的脸色,又次一等的人避开某些人不中听的言辞。”孔子又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儒家精神,讲求修己之身,行己之道,但是周围环境不允许自己做个好人时,就要及时退避,绝不同流合污,之前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这是说大环境。私下与人相处,也是一样,他与我的理念不同,看法有异,那也要及时退避,坚决不为了所谓的合群而当老好人,我修身修己,不强求别人和我一样,但别人也休要动摇我。

37.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在石门过夜。守城门的问他说:“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是从孔家来。”守城门的说:“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孔子的主张并非是他独有的,当时的许多君子也都知道世风日下,是因为人心不古,可是要如何扭转世风呢?这事根本做不到,这是大趋势使然。即便如此,孔子及其追随者还是要一如既往的朝着理想努力,因为那符合“义”,为了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儒家精神的一种表现。

38.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己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天正敲着磬,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恰好从他门前走过,说道:“这个人敲磬可真是大有深意呀!”过了一会儿又说:“这个硁硁的敲磬声听上去真是庸俗!没有人了解自己,自己知道自己就行了。水深就不妨和衣而过,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好果断呀!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道家对于儒家的看法,听音之人大有道家意味。可是孔子不是道家之人,他始终是要解决问题,这是他的选择。

39.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译文:子张说:“《尚书》上讲:‘商代高宗居丧期间,三年没有说话。’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何必是高宗一人而已,古时候的人都是如此。国君去世后,三年之内,文武百官均各理自己的职事而听命于冢宰。”

这段又是讲不说话的道理,少说话,不说话,这是古人提倡的一种品德。之前孔子就说过,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高宗不说话,也就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以往的国政还能继续运行,大臣摸不透国君,国君也能暗中观察大臣们的举动,所以今天这段话是一句讲居上位者不说话的智慧。

40.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译文:孔子说:“统治者爱好礼义,那么普通民众就容易听使唤了。

之前孔子说过“富而好礼”,今天又说统治者要好礼,这里的“礼”是什么道理呢?大多数人都朝着功成名就、有钱变富而奋斗,可是假使有一天他真的变富了,真的达成了世俗的成功,又应该怎样生活呢?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人在艰苦岁月能奋斗,在富贵日子里却未必能过好,人一旦富贵、成功了就容易骄奢淫逸、侵凌贫弱、无法无天,这种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做好这个“礼”,这个礼它代表着一种正确的生活状态,正确的人生态度,合理的行为规范。居上位的人,如果能懂得这“礼”的道理,那必然能与外界人士相处和谐,使秩序井然,人人有所知,愿为上位者做事。

4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以恭敬严肃的态度搞好自身的修养。”子路又问:“这样做就行了吗?”孔子回答:“搞好自身的修养并使周围的人得到安乐。”子路再问:“这样做就行了吗?”孔子答道:“搞好自身的修养并使广大民众都得到安乐。搞好自身的修养并使广大民众都得到安乐,要做到这一点,恐怕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会感到困难的!”

修己达人,修己就不容易,想要达人则更难,你一心做好自己,将自己做到极致,才有可能会影响到别人,这种影响是真实的影响,而不是干扰或控制别人。

42.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译文:原壤叉开双腿坐在地上。孔子斥责他说:“幼小的时候不懂孝悌礼节,长大成人后又一事无成,老了还不死掉,你真是个害人的家伙。”一边说,一边用手杖敲打他的小腿。

古人在正式场合接见别人都是跽坐,即:屈膝跪坐,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郑重而端庄。原壤这种坐法既不雅观,也不庄重,是典型的无礼表现,孔子一生坚守“礼”,原壤的做派他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其实这跽坐之礼,说到底是宋朝以前人们约定俗成的坐姿习惯,自春秋礼崩乐坏开始,很多习惯习俗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比如战国以前,姓只是家族女性的称呼,男人的名字是不加姓的,可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他都完全弄不清楚了。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是要恢复西周初期那种君仁臣忠,人人有序的精神。礼仪一旦丢弃了,其背后的精神也就涣散了,唐代废除了士人佩刀的礼仪,汉人尚武精神就没有了,唐之后的汉人就常常被外族打败。有的人认为废除形式,并不妨碍保存精神,这是不对的,形式是载体,精神是载物,载体没了,载物又焉能存在?

43.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党的一个少年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说:“这少年是求上进的人吗?”孔子答道:“我看见他大模大样坐在位子上,又见他同长辈并肩而行。这不是一个肯求上进的人,而是一个急于求成的人。”

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总是会产生我也能做大人之事的想法,并且急于求成,想要得到别人承认。

这种心态,许多人一辈子可能也改不了,儒学是修己修身之学,根本就不在乎别人承不承认,一心在自己的道上成长,我谦虚,我恭敬,都是因我感悟到这样做的合理,而不是要获得别人对我持什么样的看法。

阙党的这个少年,很明显他只是想做事而已,根本不符合儒家的学习上进标准,只不过大家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做大人之事,觉得他就是好学之人,未免见识浅薄了,孔子一语道破少年心理,这就是急于被承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