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1)

威龙

11年前的今天,很多军迷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成都黄田坝的上空有一架外形科幻的战斗机冲上云霄,它——就是歼20。但关于歼20,你应该还有很多不知道的故事。

11年前的首飞

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2)

2011年1月6日,航空工业成飞机械分队的王小波发现歼20发动机的右发有一处漏油,大家的心立刻悬了起来。当晚8时,故障被确定为加力燃油分配器薄膜故障导致漏油。检查、更换、验证,还是漏油,重装、再验证,直至发动机轰鸣声在深夜重新响起,4个多小时的“人不卸甲,马不离鞍”,故障彻底排除,首飞的节点保住了!

歼20总设计师杨伟事后感慨:“幸亏机务发现的及时。”

1月11日,“抬前轮,保持,离地,腾空!”万众期待中,歼20优雅地抬起前轮,腾空而起。歼10双座飞机也从人们的头顶呼啸而过,在后面加速追赶,抓拍歼20起飞过程。两架飞机上升转弯,一圈,两圈。目睹新型战机通场呼啸的震撼场面,有人不住地鼓掌欢呼,喜悦溢于言表;也有人神情严肃,始终处于紧绷状态。

“飞机准备着陆。”18分钟的飞行平稳而惊艳,歼20 开始下滑、改平、主轮两点触地、放伞、收油门、刹车,几个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飞机前轮稳稳地压在跑道线上,背部的减速伞好似一对伸展开的翅膀,随着飞机在风中轻轻飘荡,最终安全着陆。

“首飞成功!”

飞机滑行来到主席台侧方庄重行礼。当歼20的座舱盖打开,地面掌声雷动,呐喊声此起彼伏,所有为这架飞机倾注了心血和梦想的航空人在这一刻才真正释放掉巨大的压力,融入欢腾的人群,尽情享受喜悦。

人体重力“游戏”

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3)

刺耳的切削声与窗外的暴雨冲刷声交相呼应着,航空工业成飞机床前围着的几个人正在等待零件装夹的检查结果。其中就有刚从清华大学毕业不久的隋少春,他看起来十分紧张,由他编制的锯齿蒙皮工艺正在进行首件加工,这也是歼20碳纤维锯齿蒙皮攻关项目的第一项零件,成功与否全看这最后一刀。

终于完成装夹检查的李卫东从机床工作台快步走下来,显得有些沮丧。

“零件真空吸不上!”此话一出,周围的空气瞬间凝滞。

崔雅文沉思片刻,马上决定借用外力辅助装夹,但如此大的外力从何而来呢?

“有了!”说完崔雅文便转身离开。不一会儿,乌压压一群人在夜色中有说有笑地突然出现了,原来这外力竟然是人!垫上一张大泡沫板后,9个人像玩游戏似的依次站上去,最终通过人体的重力赶出空气,将零件吸住。

一切准备就绪后,机床运行铣刀开始旋转,沉重的主轴一会儿如优雅的舞者在空中划出曼妙的弧线,一会儿如专注的画师在纸上挥毫泼墨……

当刀具停止旋转的那一刻,隋少春望着碳纤维蒙皮光滑的切边,急促的心跳渐渐归于平稳,零件终于顺利完成加工。凌晨1时半,经过测量数据全部对比完成,点误差均在公差带之内,首件合格!

隋少春难掩喜悦,和“战友”李卫东、崔雅文拥抱在一起。经历了连续好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不愧名称娘子师

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4)

“25XSP的A孔,430KXA的P孔,39XSP……422PXA……”外行听来,一片茫然,但航空工业成飞总装厂线束制造工段通导团队的每个人却练就了一身独门秘籍,能在众声哗哗中独具慧耳,准确无误地辨别出数据是谁说给谁的。此外,对这群女工来说,走机背、爬高梯、钻座舱,那都是家常便饭,麻麻溜溜。

“小杨师傅,灯亮了没有啊?”这一嗓子从机身舱位里唤出来一个小脑袋,“实在是看不到。”杨洋一边回答一边揉脖子。这个身材娇小的女孩被团队里的伙伴叫做“洋疙瘩”,她正在疏通的电缆插头位置很深,又位于狭小的座舱,需要保持蹲姿并深深地埋着头才能到里面,她此时感觉自己可真成了破土而出的“洋疙瘩”,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

机上导通就难在这些地方,电缆插头不是全部暴露在外,电气、雷达、座舱、油箱内部都是又小又复杂的结构,有些地方甚至连头都伸不进去,只有借助镜子的反射才能判断出导通点的位置。

“洋疙瘩”凭借小身板再次钻进座舱里,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她咬牙保持深蹲,一边接通着电缆插头和导通点,一边和外面的检验员沟通确认,脖子也酸了、腿脚也僵了,这才将头伸出机舱,对检验员点点头。

一声响亮的“灯亮,通过”报出,“洋疙瘩”又把头收回机舱,开始成千上万的导通测试。“79PXA……”“83ZXP……”她的声音响亮地传出,又和其他声音融合在了一起……

喂奶妈妈

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5)

又是一个寒冷阴沉的成都冬夜,一辆小车远远驶来,停在试飞站大门外。一位中等个头儿的年轻女子一路跑着冲了过来,来不及和车旁的男子打声招呼,她就一头钻进车里。

这样的画面在这条路上发生了无数次,故事的主人公叫李洋。此刻的李洋抱着女儿挤在车后座狭小的空间里,来不及歇口气赶紧撩起外衣给孩子喂奶。看着小家伙香甜地吮吸乳汁,李洋不自觉又紧了紧手臂。

回想当初得知将参与歼20研制任务时,自己心中的兴奋劲儿,今天依然能冲击她的心门。即使当时已有5个多月身孕,李洋也挺着大肚子坚持参加技术培训,学完了对整机状态的跟踪、对设计更改的落实以及所需工装的相关知识。她等待着孩子的到来,也期待新型战机的样貌。

8月,孩子呱呱坠地,李洋一边在东北老家休产假,一边牵挂着成都的进展。不到两个月的反复考虑,她终于还是拿定了主意: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回成都!

返回岗位后,这位年轻的妈妈很快投入到工作中。

飞机进入试飞站的第一道工序是“称重”,这不仅是对飞机重量的测量、数据的核实、数字的记录,更多的是对飞机整体的定位以及重心的确定,是之后一系列工序的基础和保证。而李洋的工作正是给飞机“称重”。

这天,她又连续工作了20多个小时。抱着孩子,她在心中粗略算了算,还有三分之一的机上状态没有清理,加上称重工序,还要不少时间。她坐不住了,轻轻放下女儿,嘱咐丈夫几句,又奔向试飞站。

为祖国庆生

歼20第一次出现消息(你不知道的故事)(6)

机务对歼20做飞行后的例行检查。机腹下一根导管上挂着的一滴小油珠,让航空工业成飞的龚灵一下子警觉起来。他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勘察,果然发现导管的喇叭口有受损的情况。

“李部,机腹液压导管受损,需要更换。”听到对讲机的呼叫,李涛立刻丢下手中的饭盒,抓起对讲机就往现场跑。但库房没有导管的现成配件了,这个消息让赶到现场的李涛一下子揪心起来。此时距离第二天的飞行计划仅剩20小时。

紧急的现场会议后,大家决定拆卸受损导管,并现场进行三维数字扫描生成数字模型,通过ALIS平台将信息回传成都,由内场重新制造。2小时后,成都内场成功收到传回的数字模型。信息导入,开工生产,一场跨越2000千米的协同作战全面打响。内场紧张地制造着,外场焦急地等待着,大家都只有一个信念:20小时内必须更换完成!

“装车发运。”凌晨2时,历经5个小时的接力运输,一个全新的导管经绿色通道被送达,一直守候在现场的工作人员立刻进行更换。1小时、2小时、3小时……时间在紧张地忙碌中不知不觉过去了。“收工!”更换工作终于完成,全程只用了18小时。

10月1日,看着包括歼20在内的一架架战机米秒不差地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聆听书记铿锵豪迈的宣言,平日肃静的指挥部大厅里掌声雷动。

2021年7月,歼20等战机再次驭风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致以崇高的敬意,表达最深情的祝福。

歼20的背后是无数航空人,是一个伟大的祖国。

看了这些关于歼20的故事,军迷们过瘾不?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故事讲给你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