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碑文像石鼓文一样,一经发现就如此震撼,也从来没有一种碑文让书坛、文坛英豪们如此顶礼膜拜它的出现像一道横挂在历史文化艺术天空的彩虹,让很多人仰而观之,发出“啧啧”赞叹之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写石鼓文的技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写石鼓文的技巧(石鼓文的创作命题方式)

写石鼓文的技巧

在书法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碑文像石鼓文一样,一经发现就如此震撼,也从来没有一种碑文让书坛、文坛英豪们如此顶礼膜拜。它的出现像一道横挂在历史文化艺术天空的彩虹,让很多人仰而观之,发出“啧啧”赞叹之声。

据史料记载,石鼓文发现于唐代初期,唐楷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都曾一睹芳容,赞叹有佳,也有像杜甫、韦应物、韩愈以及宋代的苏轼、梅尧臣等大诗人、大文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争而作歌的。这种脱胎于金文,幻化日月精华进化为方正、雅致、雍容而又灵动的字体至今仍俘获着每个书法人的心。

石鼓文的魔力在哪?它创作的命题又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它特殊的形状和“石刻之祖”的称誉?抑或是它端庄凝练、笔力劲健及章法匀称清朗、雄浑朴茂的艺术美感?或许是,但又不全然。

我总认为,石鼓文的创作命题应该还有它那种特殊的对自然的描述,和它的形状一样,除了有山的高峻、石的坚韧、山风的激荡和山泉的流淌,还有人对自然主宰的渴望。“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这就是明证。不管这些文字记述的是周宣王还是秦朝的某位国君甚至是始皇帝出猎的场景,从诗句的色彩和文字的气场中,我们似乎能读出那飘荡在风中的飞扬情绪。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韩愈的歌声似乎就从“四海、天戈”中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挥洒激荡的命题。如果说这种验证还不足以说明一切的话,那么接下来“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似乎是为“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的白描与铺垫。 “周宣大猎兮岐之阳,刻石表功兮炜煌煌。石如鼓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藓涩。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忽开满卷不可识,惊潜动蛰走云云。喘逶迤,相纠错,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 其实,比韩愈大30多岁的韦应物用同样的诗句已印证过这个命题,这是巧合还是偶然?及至宋代苏轼的“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是不是再次可以说石鼓文创作命题的自然属性?

到了清末民初,吴昌硕等人又把石鼓文的创作命题拓展到一个新领域,那就是写意。他用画家的笔触,对石鼓文来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写意,他将灵动加厚、加重,以雄健的笔力驾风驭雨,一写苍茫雄浑。

古人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诗歌创作,一般以纯粹的天性作为基调,佐之以思想认知。而今人却少了自然的光芒,多了光怪陆离的诱惑。其实,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每一种字体也都有自己的命题方式和情感出口,石鼓文亦然。

来源: 汴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