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老舍创作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话剧,它以小小的茶馆为载体,让进出茶馆形形色色的人们叙述完整个故事,这种独特的创作角度让人惊艳。本书出现的人物多达七八十人,而文字仅三万多字,一部精典巨作用字如此精简,实属鬼斧神工。

《茶馆》中不同阶层人物的人生真实地反映出旧中国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第一幕到第三幕跨越了半个世纪,三位老人最终汇聚在茶馆撒纸钱祭奠活着的自己,实在悲凉至极!今天就讲讲这三位老人吧。

王利发

去茶馆喝个茶聊聊天(读茶馆喝茶叹人生)(1)

裕泰茶馆每天进进出出多少人,那时闲着没事大家都上茶馆喝上一壶,侃侃家常扯扯新事,好不热闹。这儿进出的人繁多,有清末的太监、旗人贵族、平民百姓,或是在此讨生意的人等。这家茶馆主人就是王利发。

王利发继承了父亲的茶馆,也继承了父亲做生意的风格,“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他的茶馆郑重地张贴着“莫谈国事”,他精明事故而擅变通,在顾客面前总是笑脸相迎,对军阀更是竭力讨好,他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阶层之间,茶馆日渐兴旺。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后,人民的日子越发艰难,王利发的茶馆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可聪明的王老板运用巧思将茶馆进行了改良,前面还开着茶馆,后面腾出大块面积出租给学生做公寓。人到中年,王老板相信只要与人打好交道,善于变通,努力勤劳一定能守护好自家的老字号。

常四爷

去茶馆喝个茶聊聊天(读茶馆喝茶叹人生)(2)

常四爷爱来茶馆,常与同是旗人的松二爷喝茶提笼遛鸟,生活自在。落难溜进茶馆的难民偶尔还是有的,店家忙着请他们出去,而常四爷会付钱给他们一碗面吃。“这一碗面有什么用呢”,对于旁人的质疑,常四爷并不理论。

常四爷有爱国之心,也有满腔豪情,面对清朝的腐败,内心哪能平静。他不由得感慨道,“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就这一句话,被藏在茶馆里有的心人听了去,士兵很快将常四爷抓走关进了监狱,这一关就是一年多。实在是没有天理。

“我爱我的国,可是谁来爱我啊”。

常四爷从监狱出来后参加了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打了许多战,他终于靠自己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一些事。时下混乱,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到处一派荒凉。人到中年,曾是旗人的常四爷不在乎身份,无论干什么活,有着一身力气铺天盖地的还怕养不活自己。

秦仲义

去茶馆喝个茶聊聊天(读茶馆喝茶叹人生)(3)

茶馆是王利发开的,茶馆的地可是秦仲义的,他是王利发的房东。“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这天他来到王利发的茶馆,生意这么好,怎么也得涨涨租金吧。这么有钱的秦仲义,会在乎这点小钱吗?

秦仲义是维新的资本家,他可是做大生意的人。他的钱是有大用处的,按他的计划,这大多数地都是要收回来的,收回来就盖厂房。他的自视甚高不是没有原因的,在国势一片衰落中,他早已敏锐洞悉问题的解决方案,以他的商业经验还有报国之心,要干就得干大事,干利国利民的事。

秦仲义主张实业救国,为此他不惜变卖祖业建立工厂,开银号,他确信靠着自己的财富和智慧,努力办富国裕民的事业,一定能够以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带来力量。

去茶馆喝个茶聊聊天(读茶馆喝茶叹人生)(4)

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他们为人处事各异,心中各有理想,也许他们的人生曾有所交集,但理应走向不同的道路,拥有各自不同的归途。谁能想到,在多年后的今天,命运让这三位老人在同一天再次回到早已破败的裕泰茶馆中。

王利发还是茶馆的老板,可再过一天就不是了,他的茶馆就快要被日本人占了去。常四爷呢,现在卖着花生米,不知道下一顿饭在哪里,不知道死后有没人埋。秦仲义用尽心血经营的实业被国民党政府用“逆产”两个字就没收了,好好的机器被折成废铁就给卖了。

无论什么人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啊!

这不是一个努力就能得到回报的时代,人们被裹挟在战争中早已“命不由己”,又怎能凭借信念去为自己的人生谋一个好结局呢。

“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三位垂暮老人撒纸钱祭奠活着的自己,这极致的一幕将剧情推到了最高点,随着纸钱的撒开眼泪轰然坠落。王利发的精明,常四爷的爱国,秦仲义的理想,竟殊途同归,纷纷坠落在这黑暗的社会里。

这场祭奠,是三位老人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和告别。这场祭奠,让生和死超越时空交汇在了一起。

可谁说,即将坠落的它就没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