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很难说清楚,有点像是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三字经》里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里明确指出了人性本善。

有没有人性本善的故事(一个故事证明人性本善)(1)

但对于一个有些社会经历的人来说,看到更多的可能是人性中的恶,比如姐弟俩为了遗产把对方告上法庭,或者父母把子女告上法庭;甚至丈夫杀死妻子或孩子杀死父母的事件。从中我们很难看出他们人性中的善在哪里。

于是有人说人性本恶,同样又有反对人说,也不对,我们同样看到太多的舍己救人的案例,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中那位谭千秋老师,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用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英勇牺牲。

01难道关于这个问题要一直这样争论下去吗?当然不是。今天我们就借孟子的一个案例来证明人性本善。

有没有人性本善的故事(一个故事证明人性本善)(2)

荀子

首先我们讲荀子的思想,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的论证逻辑是这样的,首先人是生物,而生物有自保的本能。

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假如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你吃饱了饭,我还饿着肚子,我会怎么样?我会说你吃饱了我不吃了?这不可能,出于生物的本能,一定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斗,此时人性的恶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荀子对人性本恶的论证。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能看到人性中的善呢?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是“向恶”的,为了不让这个社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解体,于是人发明了道德与规则,比如礼仪、制度、伦理、法律等,人们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人才开始慢慢“向善”。

02而孟子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人性本善,他提出了人性有四大善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人的这四方面都在人心中有根据,人的道德在人心中有根据,因此人性是善的。

为了说明问题,孟子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此时你看到了会怎么样?你必生“怵悌恻隐之心”,怵悌就是惊恐,恻隐就是同情。

在小孩掉到井里之前,你和这个小孩之间是隔开的,这叫形骸间隔,当你看到这个小孩掉到井里的那一刻,你的怵悌恻隐之心油然而生,这叫仁心发动,此时这种间隔被打破了,你的仁心感通到小孩身上去了,你与小孩此时为一体了。

有没有人性本善的故事(一个故事证明人性本善)(3)

这就是孟子讲的故事,他认为善端在人心中有根据。

但是这样要注意,仁心一旦发动起来,就要跟着这个仁心走,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要去救他,此时你千万别转念,一转念就出事了,那句话叫:"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初念就是仁心发动的最初念头,转念就是把已经发动的仁心双遮蔽了,考虑到小我,那就是私欲。

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恶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人的初念被遮蔽了,被什么遮蔽了呢?比如,人会受到金钱、权力、美色等的诱惑,从而做出恶的事来。在后天环境影响下,慢慢沾染上了一些恶习,才开始变“恶”。

03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孟子与荀子讲的人性到底有什么不同?

从本质上来讲,他们所说的人性不在同一个层面,荀子讲的人性是自然性,而孟子讲的人性不是自然性,它是超越于生物性之上的人的心灵。

如何理解自然性呢?比如一头狮子饿了,他自然要捕食其它动物,这是他的自然本能需求,没有道德或不道德一说。再比如狗咬你一口,你不能和狗讲道理一样,如果你跟这条狗讲道理,就是把狗当人看了。

而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除了有自然性的需求外,他还有那个超越的心,比如,我们都听过“不吃嗟来之食”,这说明人可以通过这颗心,中断在人身上起作用的生物本能。

孟子说的这个人性,源于人心,显然比荀子讲的人性更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