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魏延出的子午谷奇谋褒贬不一,争议很大。具体方略出自《魏略》:魏延建议自己“ 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这段话本身存疑,《魏略》这部书被人称大水库,可信度不高,且魏延好歹也是一代名将,不大可能提这种不切实际的策略,尤其在智圣诸葛亮面前。《三国志》只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说明魏延可能确实提出过出子午谷,但却是取潼关。

而谨慎的诸葛亮意图出陇右,封锁陇山,切断魏国和西凉的联系,逐步蚕食魏国。所以并未采纳。且此计太过冒险, 诸葛亮的策略比较适合蜀国当时的情况。所以诸葛亮否决也无可厚非。

但为何如此夸夸其谈的策略后世仍有人认为可用呢?

原因在于,失街亭后的蜀汉已无路可走。

蜀汉占据了四川盆地和汉中,地理上易守难攻,但无前出基地,敌方若堵死仅有的几条外出通道,蜀汉只能偏安西南。诸葛亮的隆中对看的很明白:跨有荆益,有益州可自保,有荆州可前出争天下。从荆州向北可直插曹魏腹地,沿江而下则东吴危在旦夕。这就是孙权宁可和蜀汉翻脸也要夺荆州的原因。失荆州之前的蜀,说是三国中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政权毫不为过。

蜀汉失荆州后,诸葛亮及时调整战略,有跨有荆益改为横跨凉益,这个战略很高明,占有凉州,从西向东攻入关中,地理上从高向低,占尽地利。 这个战略的关键点是街亭,街亭是关中往凉州的必经之路,控制街亭,就切断了魏与西凉的联系,蜀国可以从容攻打凉州,同时拥有了通往关中的钥匙。 但街亭的丢失让诸葛亮横跨凉益的策略彻底破产,蜀汉只有从汉中入关中。

汉中往关中的道路只有祁山.陈仓和褒斜三条适合大军行进,出口分别是街亭陈仓和眉县,蜀汉只有打下这三地任何一地,才有称霸中原的资格。同样曹魏只要守住这三地,就能封死蜀汉。而守这三地很简单,坚守不出,漫长崎岖的补给线就足以拖垮蜀军。

子午谷奇谋到底管不管用(从战略角度谈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1)

上图为秦岭六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明白这点,所以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就是逼其出战,司马懿硬忍着不打。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攻坚城。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可得到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只要将领不傻,攻方围不住,人多也展不开,几乎就是冷兵器时代攻方的噩梦。

蜀汉此时处战略劣势,要称霸中原,只有两条路,一、等敌人犯错,二、出奇招打破困局。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无功而返,徒耗国力,强如智圣诸葛亮也无回天之力。

这种情况下,子午谷奇谋就有必要了。

如果魏延率精兵从子午谷突袭,占领潼关,魏国援兵短时难以到达,诸葛亮就有可能突破陈仓或眉县,进入关中,或者魏延和诸葛前后夹击陈仓或眉县,诸葛大军也大有机会进入关中平原。

子午谷路途险峻,素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说法,但正因此,魏国更有可能忽视子午谷,彼时的子午谷尚不出名,邓艾就是从子午谷进入而灭蜀。而邓艾此议曾被灭蜀主帅钟会以为庸才,可见当时的子午谷在军事上的忽视程度,突袭成功的几率很大。毕竟号称大道的陈仓道也是在韩信之后才出名。

关中平原作为曹魏前线的后勤基地,对前线军心稳定有重要的意义。5000精兵仅仅出现敌人后方就足以打击敌军士气。如果是两三千骑兵更好,即使攻不下陈仓眉县或潼关,骑兵在关中平原打游击,破坏运输线 ,也会直接影响曹魏前线决策和军心士气,而在平原上仅仅是围堵这两三千骑兵都是曹魏头疼的事情。

再联接东吴配合,即使东吴陈重兵于边境不打,即可牵制曹魏兵力。以东吴坐山观虎斗,趁机占便宜的尿性,这种事情定然乐意。

一旦诸葛亮大军突入关中,蜀汉困境立解,转入战略攻势,在这种大变局面前,东吴的孙权绝不会袖手旁观。

可见,子午谷奇谋对失去街亭的蜀汉来说可用且必须用,不成损失数千精兵和一员大将,成则打破困境拥有逐鹿中原的资格。这样的性价比绝对值得冒险一试,对蜀汉来说,如果不想坐以待毙,这或许是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至于后世高迎祥败于子午谷,几万人突然消失,傻子都会注意到,况且 邓艾已经替子午谷打了广告了, 丧失突然性,就败了一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