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抢救的董市老正街 湖北宜昌枝江人文旅游地理散文随笔

湖北这个小镇 有条老街 出了很多历史名人

1

朋友,如果你去了董市老正街,知道了这条街所代表的历史,知道它曾经多么繁荣,知道这条街上曾经出过些什么样的人物,你的心,怕是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我告诉你,这条位于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的老正街,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这条街上,从古到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街道上现在还有保存完好的400多年前的老建筑。

要问这条街上出过哪些历史名人,请听我一一道来——

湖北千年古街(湖北这个小镇有条老街)(1)

2

你如果知道清华大学的历史,你一定知道张子高的大名。张子高,是中国第一批庚子赔款公费赴美的留学生。1929年8月,张子高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史家和教育家,中国化学界的先驱。我为什么提张子高呢?因为张子高就是湖北枝江人,1886年7月出生在枝江县董市镇。怎么样,这位人物,够重量级了吧?

我再给你介绍一位时象晋。这位时象晋,算得上辛亥革命的功臣,他是同盟会会员,辛亥武昌首义时,任战地红十字会会长。后任湖北省咨议局议员及湖北省议会议员。南北议和时,他是湖北军政府代表之一。1913年至1916年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还是一位救死扶伤的名医呢,时象晋也是董市人,就出生在董市镇老正街。

如果董市的历史仅止于张子高和时象晋,那么,董市镇作为宜昌市仅存的具有一千八百年历史的老街,也没有什么大称道。可是偏偏董市还有更加厚重的历史,它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朋友,你能读到我这篇文章,你也一定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吧。你读读这一段:“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知道句中的“董允”是谁吗?刘备时期,他任太子舍人,是刘禅的老师。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上表请以董允、费祎、郭攸之任宫中之事。不久,迁董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后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的副部长呢。他的父亲叫董和,是蜀国的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辅佐刘备,处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跟诸葛亮关系甚密。董市人民为了纪念董和,为他立了一座塑像,至今,这座塑像还屹立在董市码头的街道上。

清朝时期,董市出过两位拔贡,一位姓杨,曾任四川潼南县令;一位姓张,曾任都察院江南道监察御史、四川道监察御史,还当过五年温州知府。只不过,杨拔贡是个贪官,至今,人们只知道他是位拔贡,连名姓都说不上来;而张拔贡盛藻是个文臣,有许多诗文留遗后世;他们都是董市老正街上的居民。

一个古镇,上起三国蜀汉,下至明清近现代,在中国历史上都留过名声,称董市镇为历史文化名镇,可谓恰当吧。杨拔贡虽然是个贪官,但是他留下来的房子,至今廊柱梁檩依旧,那是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建筑文化啊,而今,这些房屋已摇摇欲坠,多么可惜哟!

3

你瞧瞧这楼板,虽经几百年的沧桑,却依然显现出黄色的木质,当然,当它处于繁盛时期时,它的主人一定精心地呵护过,先是刷了油漆,再是上了桐油,沾上灰尘后,按现在的说法,应该经常做保洁吧。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应该是这幢建筑的大厅,你该知道,这座大厅的历史几百年了,竟然还那样宽阔敞亮,即便放在今天,也不为过时,可见当年是何等的辉煌!可惜,现在的大厅里堆满了破烂,在当年,这里可是江汉平原上最有名的绸缎庄呢。

你再看看天井边上那座石门框,即使只看看门券的曲线,你也会觉得非同凡响吧。石门上的浮雕很是精致呢!

当你穿过这座石门框,看到它的中庭,那份破败,一定会让你流出眼泪来!

那么宽敞的厅堂,过去应该是囤积货物的地方吧,或者是老板的会客厅,再不就是相公的书房、小姐的绣楼……

看了这幅图片,我更愿意相信,这中庭,应该是一个办公重地兼及会客场所。你瞧,它的中间是个走廊,那么,老板的办公室和会客厅就分布在走廊的两侧吧。

4

朋友们不知道,在董市工商业红极一时时,董市街道上“居民稠密,半于邑城,四方商贾云集。”又是军事要地、宗教圣地,还是经济枢纽。明清鼎盛时期,集镇上有300多家字号,近千头毛驴上街驮运货物,年经营额3000万元以上。这样的商业街,肯定要有适合它身份的办公场所和会客室啊。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在董市老正街上的手工业作坊,最著名的当数“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祥泰榨坊、金大兴银坊和李传喜铜匠铺等上十家。其中的“松兰信”酥食酱园作坊创建于清道光年间,从业人员达100人以上,生产酥食70多个品种,民国二十年(1931)以后,以“松兰”为总店,又发展“胜记”、“德记”、“信记”等3个分店,素有“董市一条街,尽是松兰斋”之称,其“松兰”牌白酥糖和月饼销往江口、沙市、重庆等地,成为市民颇为抢手的食品。

著名的商业店铺则有“美孚”洋行、“亚细亚”洋行、“长德福”布庄和黄锡能杂货铺等上十家。

如果不是1940年6月遭日本人的飞机轰炸,董市这个镶嵌在长江中游的一颗工商业明珠,现在说不定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中型的现代化都市。

告诉你,你现在看见的这座拱门之后,并不是后院,我们能看见的,荒芜的院子尽头还有一座方形的门,门后另有一扇半掩的木门,大约那座木门之后才是房屋的尽头吧。可是等到我们穿过那座木门,却发现木门后还别有洞天。

这座院子的尽头是不是在这扇窗户后边呢?看得出来,这扇窗是老式的窗,安装着木栏杆,木栏杆后面的红砖肯定是现代的了,可是那依稀可辨的老砖墙,很明显属于灌斗的老墙,那檩条上还没完全垮下来的瓦,也应该是几百年前的小子瓦。

这是我在后院拍到的一道门槛,后院里很少人来,门框没人养护,杉木的门框已然露出裂开的木纹,野草在门框的缝隙里恣意生长,一到春季,石头缝里一定会钻出许多老资格的昆虫,要摆起资格,昆虫们一定会说,它们的祖先早在四百年前就定居在这里了。

站在一户老居民的后院看看这些老房子,真让人痛心啊,你瞧,从灌斗的砖缝里长出一棵枸树,几百年的老墙经过风雨的冲刷侵蚀和风化,从破败的砖缝里露出当年灌进去的泥土。木栏杆的窗户因为没能得到保护,不是腐了,就是断了。

这些爬山虎下垂的地方,是不是一个院落呢?檩条屋瓦遮不住风雨了,爬山虎便主动跑来帮忙,有了爬山虎的呵护,这些几百年的老屋或许会垮塌得慢些吧。

我不知道,在一幢高大的房子旁边,为什么还傍着这么一间小屋,这座小屋的门面上着梭板,也该是一间店铺吧。比起这座小屋,旁边高大的楼房可就显得富丽堂皇多了,你瞧它的窗户,大都高高在上,趾高气扬,令小屋和小屋的主人望而生畏。

老正街的老房子还在不断地破损倒塌。在过去,下面这片空地一定满是房屋吧,现在却是一堆残砖碎瓦,要不了多久,目前还耸立着的做了临时车库的残破屋架也一定会垮掉。要是这些房子都倒塌了,多可惜哟!

要说呢,明清时期的老房子确实很珍贵,不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房子也有保留的价值啊。请看这栋楼房——

这座房子,历经半个世纪,还很气派的。如若再过百把年,谁敢说它不是个文物呢?

过去,董市老正街上铺的全是青石板,可惜的是,人们把那些青石板都撬走了,现在街道上铺的是石渣和水泥。现代人只知道水泥路面好,可谁知,三四百年前,青石板的街道已经称得上豪华了。去年,我在网上读到一条消息,瑞士一条三百多年历史的老街,人家就是修旧如旧,一直保持着青石板的原貌呢。

6

我们知道,江苏的周庄才900多年历史,安徽的宏村,也只有近900年历史,可是,周庄和宏村的居民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那些古建筑,他们在保护这些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收入不菲的旅游业。

我见过枝江市政府制定的保护董市古镇规划图,那张图除了图表,还有详尽的文字说明。有一则消息还说,政府已拨款几百万,开始了董市古镇的保护工作,真希望这些计划能尽快付诸实施。

这是政府部门制订的董市老正街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图表:

人工环境 街巷格局 主要街道成鱼骨状,街巷普遍较窄,保持明清传统街道格局。

历史建筑 亮瓦亭、时昭涵旧居、同大洋行、亚细亚洋行、长德福布庄、杨拔贡旧居、孟家锅铺、刘必善染坊、李传喜铜匠铺、祥泰榨坊、老邮局、春茂和中药铺。

建筑特色 躲水楼、前店后坊商业店铺。

特色构筑 龙甲街。

人文环境 节庆习俗 祭灶神、过小年、滥水节、辞年、团年、除夕、过大年、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明媒正娶、择基建房、劳作伴歌。

特色文化 赛龙舟、枝江楠管、吹打乐、汉剧、采莲船、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

地方特产 苏月、喜饼、雪枣、云片糕、黑豆豉、窝油、麦醋、红方、苕筋果、陈年泡菜。

历史人物 董和、董允、陆逊、时象晋、时昭涵、张鸿渐、张承槱。

奇闻掌故 杨拔贡董市建宅、蔡松兰信记三落三起、张氏家族与同大洋行、张承槱与上海光复。

董市镇除了老正街,还有唐朝兴建的金盆山寺和水府庙,金盆山寺的院墙外挖有“护城河”,它们的修复和保护,也是很有意义的。

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被遗忘的话,那么,这个民族是不是很可悲呢?

董市老正街,无疑亟待保护和修复,董市老正街修复起来,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必须花费巨额资金,如果从保存我们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修复董市老正街绝对不比一个镇的GDP分量轻,须知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无价的啊,那么,会不会有一位明白修复老正街意义的官员想到这件大事,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之时,抽出一部分经费来保护董市镇的文化遗存,这是一件泽被后世的大事啊!(3880字)

文|胡祖义(作家,旅游美食爱好者。湖北荆州公安人,现居宜昌,苏白传媒旗下昆德拉传媒直属现代印象文化工作室第一事业部高级策划编辑。)

审读:苏白传媒 总编审 邹剑川

运营:苏白传媒 丹丹

其他:部分图片供模拟想象,不代表文字特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