搲,这个字有点嚼头,虽然人们经常挂在嘴边,可书面语中基本不用,就连《新华字典》都不予收录,而且在古代官修文献中,也极少看到它的影子。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1)

搲,一个极其常见的口语词

不过,这个字实在太接地气了,老百姓喜欢得不得了,除少数客家方言区以外,其他各大方言区的人们差不多都在用、都在说。

"没吃饱,再给我搲一勺米。"

"搲把瓜子喫喫。"

"他喝醉了耍酒疯,叫他老婆搲了个大花脸。"

搲,是一个产生时期不早于唐宋的口语词

"搲"字最早见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完稿的《集韵》。

《集韵》里,"搲"字有三见,分别是:平声乌瓜切,音蛙,手捉物也;上声乌瓦切,吴俗谓手爬物曰搲;去声乌化切,吴人谓牵挽曰搲,或作攨。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2)

古代韵书中的“搲”字

北宋真宗时期(1008年)的官修《广韵》中,虽然没有"搲"这个字,但是有其异体字"攨",注音为:"去声胡吴切",释义为:"吴人云牵亦为攨"。

据此,"搲"字的产生时期应该不早于唐宋。

从历史文献上看,"搲"这个字,主要用例都出现在元代以来的戏曲、小说等俗文学著作中,应该是一个口语词,如: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我量与你米,打个鸡窝,再搲了些。"

清蒲松龄《日用杂字·饮食》:"大瓢搲来酵子发,下手先扠二百拳。"

清张岱《陶庵梦忆·炉峰月》:"余挟二樵子从壑底搲而上,可谓痴绝。"

搲,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的音、义

依《集韵》,在古代汉语中,"搲"有三义、三音。

一义为"手捉物",就是以手或器皿取物,其音为乌瓜切,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wā;

一义为"手爬物",就是用手抓取或者扒取物品,其音为乌瓦切,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wǎ;

一义为"挽",就是牵挽,其音为乌化切,相当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wà。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3)

古代韵书中的“搲”字

依《汉语大词典》,"搲"字在现代方言中的音、义,与古代汉语大致相同、略有差别。

其一,表示"牵挽"义的"搲",在现代汉语方言非常少见,大概只出现在上海方言中,如"他去意已决,再也搲勿回来勒",且调类为阴平。

其二,表示"用手或者手持工具取物品",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从乌瓦切,读如wǎ,意思与"舀"相近,但是又有所区别。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4)

舀水

舀,在现代汉语中,指用瓢、勺等取东西(多指流体),如舀水,舀汤。

搲,在程度上、力度上要大于"舀"。如:搲一瓢粮食,搲一勺米,很少有人会说"搲一瓢水",如果非要"搲水",那么这被搲的水应该不太多,差不多快到瓮底儿了,不费点力气,怕是掏搲不出来。

再如,"去沙堆上搲点儿沙,回来炒瓜子用。" "你把西瓜瓤搲到盘子里,再撒点白糖。"等等。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5)

搲米盛饭

总之,薄取谓舀、起底谓搲,轻搲谓舀、重舀谓搲,流体用舀、膏固用搲。

其三,由"手爬物"这个义项,引申出"抓挠"义,从读音上看,从乌瓦切、乌瓜切的都有,例如:"一不小心,让猫把我的两只手都搲破了。"

另外,由"抓挠"义,又引申出其他一些义项。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6)

一瓢饮

焦急、心乱如麻:"我这会儿心里头正抓搲呢,你不要再给我添乱了。"

撕扯、打架:"两人没说上几句话,就抓搲到一块儿,打起来了。"

连哄带骗:"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都让那两个小舅子捣搲走了。"

搲,与"挖"没有关系

搲,读音为wa,意思也与"手爬物" "手捉物"有关,好多人便以为应该写作"挖",其实这是错误的。

"挖"本作"穵",首见于清朝《字汇补》,其本义为掘、掏,意思是用工具或手从物体内向外扒出,如挖土,挖井,挖河,挖地窖,挖隧洞。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7)

用瓢舀水

搲,虽然也有用工具或用手抓取、扒取物品的意思,但"搲"是指向内抓取,而不是往外扒出,跟"挖"不一样的。

况且,"搲"字至迟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而"挖"字则是在清朝的时候才出现,所以说,"搲"和"挖"不是一回事。

这里顺便说一句,在明清小说等古代文献中,"搲"字的俗写很多,有㧚、邷、捾、掗、瓦,还有一个字打不出来(舌斗)。哦对了,"挖"也曾经是"搲"的俗写。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8)

“舌+斗”,这个字打不出来

所谓的俗写,即古代汉语中的正字俗写现象。

中国传统里文字有正俗之分,又称为正写和俗写。正字是较符合造字原意,在社会上层通行的字体;俗字则是在下层社会通俗流行,但字形不合规范,多为民间为书写方便,减省或变化笔划,甚至借用别字而成。

在明清小说中,一些口语词往往难以写出正字,故有种种不同的俗写,甚至讹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

埭这字怎么念(这个字新华字典中查不到)(9)

搲米盛饭

"搲"字是个典型口语词,所以在元曲杂剧、明清小说中也出现了一些俗写的情况。

《西游记》第一回:"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我相你有些儿偷生㧚熟,被公婆赶出来的。"

《西游记》第五十回:"果然那锅热气腾腾的,煮了半锅干饭。就把钵盂往里一掗,满满的掗了一钵盂,即驾云回转。"

上例中的"㧚" "邷" "掗",实际上都是"搲"字的俗写、异写,都是表示用手抓取这个动作。(张文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