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1)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她的作品不归属于任何一个流派,有独属于她的“张爱玲体”。她的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是刻骨的,她们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力。张爱玲曾经说过:作者并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任意支配和塑造人物,应该按照人物本身的性格逻辑和心理轨迹去创造人物。

在《留情》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青年丧夫、守寡多年后再次嫁作人妇的中年女人的形象敦凤,背景设在动乱时候的旧上海。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们大都是旧上海背景下的女子们,这跟张爱玲的生活背景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1920年9月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没落贵族家庭,追溯她的出身的话,其祖母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祖父也是清末名臣张培伦。然而她身逢乱世,又经历了父母的婚变,以及父母变相的欺凌。因此她笔下的人物多是悲情而苍凉的,很多人物也都有没落贵族那些人的影子。

小说中的敦凤来自有根底的富贵人家,但是丈夫早亡,加上世道日变,物价飞长,她的生活水平每况日下,十分窘迫,如果没有男人依靠,也是不得善终的。于是,在她30多岁的年纪选择了一个大她二十多岁的米先生,这里面有着许多无奈,就像华美的袍子上却有着无数的虱子,无法为外人道之。

探究张爱玲的坎坷人生,感受生命的无常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2)

读过很多张爱玲的小说,感觉里面的场景都很压抑。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旧上海的女子,或是底层女子的辛苦,或虽是福贵之家然而家道中落,挣扎在生活的樊篱中。她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场景化,并且通过详细地铺陈和暗示展示出人物的心理变化,将读者慢慢带进小说中,同时感情根据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波澜起伏。

这种苍凉的基调来源于张爱玲坎坷的人生,在她的生命中,几乎没有体会过温情的照拂,因此她的笔触冷静、无情。她可以把人物心理剖析地无比精准,就像一个法医一般用手术刀划过人物的每一寸肌肤,深入骨髓,但是却让人心凉凉的,这是一种刻骨的悲情的力量。

张爱玲的父母因为三观不合,因此鲜少有交流,只有争吵。在她四岁这一年,她的母亲就跟着她的姑姑远赴英国留学去了。她就一直跟着父亲的姨太太们生活,而在《留情》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形容敦凤也是这样说:“她从小跟着她父亲的老姨太太长大,结了婚又生活在夫家的姨太太群中”。她对于姨太太的模样是极其清楚的,作家通常都会把自己熟悉的场景带入到小说的场景中去。

曾经看过一部韩国电视剧《两个世界W》,虽然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漫画家,但是创作者大抵是相通的,他把现实中的场景都再现于自己的作品中,因为只有见过,感受过,才可以描述出来。

这段生活经历也影响了日后张爱玲的婚姻观,她和胡兰成那段著名的婚姻中,胡兰成和她结婚后仍然左拥右抱,但是张爱玲对此仍然是容忍的态度,对他的爱不改一分。大概在她的观念里,男人多妻多妾是很正常的事情吧。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3)

后来张爱玲的父亲跟自己的姨太太闹了矛盾,念起了妻子的好处,就写信央求妻子回来。于是在张爱玲14岁这一年,母亲回来了,这对于张爱玲来说是莫大的惊喜。

但是矛盾依然存在,父亲是老派的纨绔子弟,母亲则是新式的女子,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很快二人终于斩断了这段虐缘,离婚了。

当时张爱玲面对的是父亲的严厉与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姨太太们的妖调谄媚,以及母亲的绝情和冷漠。

张爱玲有一次接受过老师的资助款800元,她兴奋地拿给母亲,但是母亲没作任何反应,转眼就把这钱在牌桌上输掉了。后来母亲给了张爱玲两个选择,一是资助她留学,二是嫁人。张爱玲选择了前者。

自幼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张爱玲,长大后一直在寻找能够给予她爱和安全感的爱情。她寻找的爱人都是年龄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包括胡兰成,包括赖雅,胡兰成比她大14岁,而赖雅比她大29岁。

张爱玲曾经说过:男人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是十岁以上,我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这就是张爱玲的婚恋观,这一点在她的很多小说中也有体现。于是她痴迷胡兰成,因为胡兰成是有“经验”的,即使她低到尘埃里的爱换来的是他的鄙视和背叛,她也依然爱他。而小说中敦凤和米先生的年纪也是相差二十多岁,以至于敦凤总是担心米先生会死在她前头。

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张爱玲都是缺失的。母亲一个人在英国生活,临死前想要见她一面,而她却只是把钱寄了过去。张爱玲在给母亲的信中说这是还她当初在自己身上花的钱。后来她的母亲孤零零地在异国去世。

母亲去世后,张爱玲并不曾感到解脱,反而一种巨大的空洞感侵蚀内心,她的后半生一直都活在内疚和自责之中。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死去后,她的感情生活一片空白,晚年的她不愿跟任何人来往,一个人独居在家中创作,最后跟她的母亲一样孤零零地离开人世。

大概张爱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她和母亲的感情“千疮百孔”,但是直到母亲死后,她才明白自己是多么依恋母亲,渴望得到她的爱,但是已经没有机会去弥补了。

女人缺乏独立精神是婚姻中最大的不幸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4)

张爱玲塑造的女性角色都是依附男性而活,缺少了独立的人格,因此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显得那么悲情。

张爱玲生于旧上海时期,那时候正逢战乱,也是新旧时代的交替时期,旧的还在,新的却在萌芽。有的女性逐渐解放思想,向往更加广阔的世界。

张爱玲的母亲虽然裹了脚,但是却追逐自由,因此愿意抛下婚姻出国见世面。但是那时候的世界对待女性仍然不够宽容,女性的命运并没有多大改观。

母亲第一次出国后,父亲写信让她回来。由于母亲体内仍然还流着传统女性的血液,于是她重新回归她的家庭,回到丈夫和孩子的身边。然而父母最后还是离了婚,结局是母亲一个人孤单地死在了英国。

而张爱玲一生也是如浮萍一般,一直在找可以握在手心里的东西——安全感和爱。只是她先是在母亲那里绝了念头,又空投感情在一个渣男的身上,始终无法弥补内心的缺失。

于是,她把自己的经历一次次地复投在自己笔下的女主人公的身上,一直在重复自己的伤痛,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百转千回映射自己彷徨失落的心。

《留情》这部小说讲了一对半路夫妻的故事。敦凤幼年享福,生在了有钱人家,不愁吃穿,顺顺利利地长到16岁出嫁,没想到丈夫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敦凤守了十几年的寡,然后嫁给了现在的这个丈夫——米先生。她做了米先生的姨太太,虽然她不想承认,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在那个时期,女性的地位依旧没有提高,她们的世界里仍然还是只有家庭,必须要依着一个男人生存。

敦凤结过一次婚,而且又曾经丧夫,这在外人看来已是不吉,因此她不可能再找到各方面条件对等的男人。于是她只能找一个大她许多的男人,而且没有名份只能当人家的姨太太。

但是敦凤的自尊心不许她承认自己人生的失败。小说开篇详细描写了挂在墙上的结婚证书,敦凤想以此证明自己的名正言顺。而且对于米先生前妻的态度,她是抵触的情绪,但是又迫于面子不想让人看出来。

敦凤并不喜欢米先生,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后半生的依靠。他们夫妻去杨太太家串门,敦凤话里话外直言米先生的阳寿问题,她把这个看得很重。她的前夫早早抛下她去世了,让她一个寡妇受尽世间冷眼。她不想她的婚姻第二次触礁,担心再次担上克夫的名声。

最后告别杨太太一家离去时,敦凤检点丈夫把围巾围上,也并不是因为对他的体恤和心疼,而是怕他生病去世,应了前两天算命的谶言。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5)

敦凤的第一段婚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她的第二段婚姻仍然是迫于情势之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她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自由”二字。她的命运都是由他人掌控,并且随波逐流。她所能想到的就是企望命运能够垂怜于她,让她再贪得片刻的安稳,逃避现世的残酷。希望米先生能够再多活几年,好让她多享几年清福。

当一个女人把希望寄托于外部,寄托在一个男人的身上,那么这个女人的命运一定是悲惨的,因为人心易变,世事无常。张爱玲当初把自己当作了胡兰成的附庸,无论胡兰成做过什么,都不改自己的爱,低到尘埃里头去。结局是男人很快变了心,把她抛之脑后。

敦凤的第一个丈夫虽也是富贵人家,但是却也是个花心之人,谣传她的丈夫是得花柳病死的,敦凤虽不承认,然而也可窥见敦凤的婚姻并不幸福。敦凤的表兄,也就是杨太太的丈夫也是成日里夜不归宿,敦凤和杨太太一样是婚姻里的牺牲品。

在爱情中失去了自我,把自己的幸福嫁接在婚姻之上,做不到经济和人格的独立,这对于女性来说是最大的悲哀。敦凤把自己的婚姻当成一件可以任意出售的商品,却也在其中体验到了心酸与苦楚。敦凤妄想通过婚姻改变自己的生活困顿之苦,也巴望着继承米先生的遗产,却处处看不上米先生。敦凤这样看待她的第二任丈夫:

她想着她自己如花 似玉坐在米先生旁边,米先生除了戴眼镜这一项,整个地像个婴孩,小鼻子小眼睛的,仿佛 不大能决定他是不是应当要哭。身上穿的西装,倒是腰板笔直,就像打了包的婴孩,也是直 挺挺的……他连头带脸光光的,很齐整,像个三号 配给面粉制的高桩馒头,郑重托在衬衫领上。她第一个丈夫纵有千般不是,至少在人前不使 她羞于承认那是她丈夫。

敦凤也曾坦言自己不是为了找男人,只是生活所困才找上了一个有经济能力的却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也才甘愿屈居于姨太太之位。

这样的婚姻一眼可以看到头,没有感情,只有交易,生活有如一座枯井,变得了无生趣。

生命的真相,没有一种感情不伴随着痛苦,我们能做什么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与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踏着落花样的落叶一路行来,敦凤想着,经过邮政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他关于那鹦哥。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6)

人的感情最是脆弱,谁没有受过感情的伤,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我们曾经落泪,伤心,有过矛盾,有过争执,虽然有爱,然而爱得深同样也被深深地伤害。

张爱玲和母亲彼此是这世上最亲的亲人,她们爱着对方,但是却因为生活的苦难彼此伤害,互相误解,心离得越来越远。对于我们来说,伤害最深的莫过于你最爱的最亲密的人。她们变得像陌生人一样疏离,老死不相往来。而她的母亲去世后,留给她的却是满满的遗憾。

在《两只老虎》这部电影中,对于情感的遗憾诠释得很到位了,那些失去的时光,难以弥补的情感,冷却在心头成了一个硬结,无法消散,时时刺痛柔软的内心。

敦凤为了安放自己孤单的后半生,寻了一个六旬的男人,两个人在一起,也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互相之间也是精神上的互相陪伴。米先生的感情生活也并不顺遂,与前妻的关系一直紧张。敦凤和米先生都同样经受过感情的伤和生活的苦。

大概是这一点,他们彼此都为了寻一个静谧的港湾过自己的后半生。敦凤和米先生彼此都心知肚明,敦凤知道米先生急于从以前的感情挫败中走出来,而米先生也同样知道敦凤是为了他的财产才嫁给自己。半路夫妻的婚姻都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样明白对方能给予自己什么。

出了巷堂,街上行人稀少,如同大清早上。这一带都是淡黄的粉墙,因为潮湿的缘故, 发了黑。沿街种着小洋梧桐,一树的黄叶子,就像迎春花,正开得烂漫,一棵棵小黄树映着 墨灰的墙,格外的鲜艳。叶子在树梢,眼看它招呀招的,一飞一个大弧线,抢在人前头,落地还飘得多远。

见到此景的敦凤亦感到生命的脆弱,叶子黄了,摇摇下坠,经不住冷风吹拂。人到中年,就仿佛这深秋的日子,宝贵的青春不再,即将到来的是寒冬般的季节,透露出年纪渐老的凄凉。

经受过半世人情世故的敦凤,对于感情也仅限于朝夕的陪伴了。杨太太打趣敦凤:“我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男人。相貌倒在其次,第一要靠得住,再要温存体贴,像米先生那样的”。敦凤嫁给米先生,一是看对方的财力,二则是可以给到她现世安稳的生活。

每想到此,敦凤就忘却了自己的小情绪,又会觉得自己和米先生之间是“爱着的”,这不是爱是什么呢,寂寞的人生路上,有这么个人能始终陪着你一直走下去,抵抗这世上的寒冷、生活的无情,此时此刻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是最值得守护的。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7)

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就像月亮有圆缺,人生有遗憾,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完美的感情。认清这一点,就离成熟又近了一步。

真正的成熟是什么,那就是认清人生的真相以后,没有拒绝承认,而是坦然面对,知道一切不可能尽如人意,于是习惯慢慢接受,找到内心最需要的东西,好好守护它,并让自己的内心开出鲜艳的花来——那是发自内心的渴求。

《豆汁记》中的莫姜就是如此,她尽心力地活着,承受着生活给予她的苦痛,也坦然享受着生命中的喜悦和平静,谁又能说她是屈从于命运呢。对于生命中的种种,不抱怨,不记恨,让自己的灵魂自带芬香,同时给他人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别人看到《留情》中半路夫妻的心酸,而我却看到张爱玲笔下的希望,就像她曾经说过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爬满了虱子。她早已认清生命的真相,只不过我们仍然要好好地活着,认真努力地活着,珍惜那些在你生命中为你留下的人,不要让遗憾存留心间。


作者简介:80后宝妈,自媒体人,喜欢看书与码字,寄情于文字之中,感悟世间百态,体会人间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