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白化麂

5月31日,湖北神农架的一位村民在玉米地里干农活的时候,发现一只不认识的动物。看上去通体雪白异常,再三观察之后,却发现其后胯部有一处伤口,长达10公分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地流血。该村民也是好心,为了不让它再受到伤害,于是就将其抱回家并撒上自己家中的阿莫西林。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1)

为了防止它挣扎,就将其四肢绑了起来,安顿好之后,就打电话给民警,之后民警与保护站专家赶到现场,经过专家确认,这只不明动物,原来是一只成年的白化麂,并将其带回野生动物保护站。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2)

据野生动物保护专业人士分析,这只白化麂子可能遇到凶猛野兽的袭击,慌乱时从山上掉到农户玉米地里,后胯被树枝刺伤,无法正常行走才被村民发现。令人惋惜的是,经过三天的抢救,最终没能成功救治。

2,为什么说白化麂珍贵?

麂,俗称麂子,哺乳纲,鹿科动物。体型较小,成年麂子的体重一般在16~25千克,体长在75~115厘米。腿细而有力,蹄狭尖,善于跳跃,毛较其他鹿科动物短而细,有大的上犬齿弯曲呈獠牙状。

通称“麂子”,天性胆小,警惕性非常高,对周边事物非常敏感,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反应过激,难怪会摔下山伤到自己,正因为如此,它在南方沿海地区也被称做“黄惊”。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3)

麂子是现今所知最早的鹿,现主要分布在以东南亚为中心,东至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诸岛,西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广大地区。通常栖息于密林、草丛、山地丘陵,以种子、嫩草、青草、树枝等为食。

整体上来说,麂子属国际濒危动物。我国共有黑麂、赤麂、小麂三种麂,其中以黑麂数量最少,分布区狭窄,所以黑麂自然成了濒危物种,白化麂则更为罕见。因此白化麂子比黑麂还要珍贵。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4)

基因影响动物体色的途径主要是控制酶的活性,通过酶来控制体内的生化反应过程,最后决定了动物的形态。在正常动物的体内,一些苯丙氨酸参与构成动物体的蛋白质,另一些苯丙氨酸则转变为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的作用最后形成黑色素。而在白化动物体内由于缺少酪氨酸酶,所以不能合成黑色素,从而形成了白化现象。

现实世界中,白化动物不管是体内结构,还是各种脏器上与同种的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5)

3,神农架其它白化动物

无独有偶,在2019年的时候,神农架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野外红外相机数据时,也曾发现一段罕见的白化小麂影像。

而放眼中国,湖北神农架一带可以说是白化动物出现最多的地区,1987年就曾发现白龟,全身为白色,只有双眼鲜红,颈部透明,很像一个雕刻的艺术品。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6)

要说乌鸦,大家肯定说都是黑的,要不然怎么会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呢?但在神农架地区就连乌鸦也不能例外,没错这里的确有发现白色的乌鸦。除此之外,还有白蛇、白獐、白雕、白猴、白鹿、白松鼠和白熊等许多白色动物。

其中以神农白熊最为典型,因为它非常像大熊猫,嘴部比较突出,毛色纯白,头部大,两耳竖立,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夹着短短的小尾巴,显得非常可爱,性情也非常温驯,它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中,以野果、竹笋、嫩叶为主要食物。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7)

除此之外,在人类眼中神农白熊看上去还非常有灵性,平时喜欢与人嬉闹,甚至主动爬到人们的怀里闭目养神。和其它熊一样,它的嗅觉也非常灵敏,对于寻找食物简直手到擒来,而吃饱后常手舞足蹈。现神农白熊已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4,大有来头的麂

话说不管是什么颜色的麂,都是被列为保护动物,也正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和我们相距甚远,感觉没什么存在感。但是麂在古代就被人们视为国宝或神物,尤其是白麂。而通常情况下,古人将麂和獐统称为鹿。

麂不仅高贵,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因为它早就出现在古人的文献当中了,其中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8)

原诗是这样写的: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释义:前四句代麂写意,自悔不能见机远离伤害。后四句感叹世人因为贪食美味而残害生灵。全篇代麂立言,前半婉而多讽,后半愤怒斥责。该诗借物言情,写麂自悔不能全身远离祸害,代麂抒情,感叹世人为了口腹之欲而残害生灵。

野生黄麂眼睛下面两个孔是什么 神农架发现罕见白化麂子(9)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底层穷苦的人们感同身受,不管他是如何以麂抒发自己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知晓的是,麂从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是一种非常名贵的动物了。

而对于这样的野生动物,可以说从古至今,它们都未曾放下胆怯的心理,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长时间的进化中一直保持着警惕心。其实它们并不想这样,只是和人类有交集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如此,被当做口腹之欲而受到伤害在所难免,要不然怕是早就灭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