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过MBTI和荣格八维测试之后,很可能出现不同的测试结果。

MBTI体系里对16型人格的定义,是假定四项指标拉满,实际上这种极端情况比较少见,大多数人只是有某种人格的倾向而已。

即使是单一人格,我们这唯一的一套灵魂系统里也可能存在多种人格类型的倾向——这不叫多重人格,叫单一人格下的多重性格(与多重人格有本质区别,详见推文什么是人格)。你的灵魂构成在哪个人格的倾向占比最大,就是哪个人格。实际上除了个例,大多数人都不是绝对的典型,一般来说总倾向达到80几,就是比较高的了。

盲目依赖测试结果是不可取的。测试题目虽然有它设置的心理学依据,但鉴于翻译出入、每个人对题干的理解不同等因素,测出来的结果不代表你一定是这个人格。尤其是测试结果与之前一次测试出入过大的情况,比如第一次测试结果是ENTJ,第二次测试结果是INFP,这么剧烈的变化,大概是没有好好做测试吧。

也可能你不属于任何一种人格的典型,属于50% 50%。举个例子,你感觉自己介于INFP和ISFP之间,哪种都不能完全概括自己,那么你可能是50%INFP 50%ISFP的“INSFP”混合型人格(随口起的,不严谨,理解意思就好),不属于MBTI16型人格里的任何一种。那要怎么办呢?INFP和ISFP的描述一起看就好了,然后选取其中符合自己的那部分。本来类型学就只是大致分个类,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人格都不可能完全一样,世界上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人格。

至于MBTI测试和荣格八维测试的区别,在之前的推文里也有介绍。简而言之就是荣格八维是MBTI的基础,比MBTI指标理解起来更复杂,但更符合心理学,两个测试的视角也不太一样。有兴趣可以MBTI和八维两个都做,更全面。

从判断人格类型的准确度来说,荣格八维认知功能的使用顺序是最精准的,尤其是前四项认知功能。举个例子,INFJ的前四项认知功能依次为:第一功能Ni(内倾直觉),第二功能Fe(外倾共情),第三功能Ti(内倾思维),第四功能Se(外倾感知),如果符合你的情况,那么你很可能是INFJ。由于八维体系复杂,理解难度也较大,能否准确把握就要看测试者自身的判断力了。荣格八维每一项认知功能的介绍详见之前的推文:荣格八维认知功能。

有几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由于测试产生的误差,间隔一段时间多次做测试是其中一种。受当下生活状态的影响,如升学、职场压力、婚姻、家庭变故等因素,测试结果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NF长期处在S系的职场,与S系同事打交道,从事机械性的、重复的工作,生存压力大,那么他的人格特性可能会被弱化。

还有一种避免误差的方法,就是做英文原版测试题。MBTI的题库经过英译中,会与原意有一些出入,做英文版自然更准确。

不管怎么样,测试只是一种辅助,是协助你判断的工具,测出两三种不同的结果都是很正常的。不过通过每次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自己在哪项指标上比较稳定,哪项指标易发生波动,从而更了解自己的人格倾向。

mbti测试题都做不完属于什么人格(不能确定自己是哪种人格)(1)

很多人的灵魂都是混合型的,人格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且抽象的概念。混合型人格的有趣之处在于人际交往时的碰撞,比如INFJ和INFP本来是可以深度沟通的,但如果一个INFJ的灵魂里融入了高比例的INTJ,由于INTJ看不惯效率低下、没有执行力的人,可能和INFP起冲突,结果两个人变成了相爱相杀。

了解自己的灵魂构成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能帮助我们规划职业道路,扬长避短,还能提高为人处世的效益,尤其在亲密关系里。脱离人格类型的情感咨询偏差会比较大,人和人的思维方式有本质区别,怎么能一概而论呢?一个SJ和一个NF谈要注重现实,可他们本来就是更注重感情的理想主义者啊,价值观不同,看重的东西也不一样。很多时候NF人格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是背离的,他们内心挣扎,不被理解,遭到批判和指责,毕竟话语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

这就是世界的运行规则,凭一己之力无法改变。但是我也不赞成委屈求全,盲目趋同,做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你只要做自己就好啊,人格有16种,社会是多样化的,总有你的一席之地。

总之,我比较支持先做测试,看测试结果对应的人格类型描述,最后进行自主判断,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我写动物具象文章的初衷也是帮助读者快速理解MBTI的各个人格类型,毕竟动物世界比人类社会的秩序直观多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抱自己的人格。

mbti测试题都做不完属于什么人格(不能确定自己是哪种人格)(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