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位于云南西北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怒江州内多元的饮食文化,悠远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了诸多特色小吃。如漆油鸡、烤乳猪、石板粑粑、包谷稀饭、琵琶肉、侠辣等,虽与其他地方的名菜大系不能比肩,却也是一道道的美味佳肴,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在资深吃货我的眼中,怒江就是天堂,好想赖着不走,哪怕胖一圈!

漆油鸡

怒江盛产漆树、漆油。漆油可食用,也可用作化工原料,还可入药。漆油鸡是生活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1)

逢年过节或远方的朋友到来,傈僳人都会做上这道菜来庆贺佳节、招待贵宾。漆油是很有地方特色的调料,有种独特的味道。好的漆油颜色发深棕色,一般的是土黄色。

石板粑粑

在贡山县丙中洛地区有一种特殊的石板,可用刀削,石板呈青色,经火烤之后坚硬不裂,并有一层油亮光泽。当地怒族群众从石洞里挖出石头后用刀剥开,削成圆状当锅用。烤粑粑时只要将荞面、包谷面、麦面调成糊状后倒在烧烫的石板上,反复翻烤5分钟之后即可食用,不需加任何佐料,这样烤出来的粑粑,香甜酥脆,保持面粉的原汁原味,是贡山怒族待客的一种简易食品。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2)

在丙中洛的“农家乐”中,你就可以现场看到“石板粑粑”的做法,并亲口尝尝热气腾腾的“石板粑粑”

老窝火腿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3)

因产在泸水市老窝乡而得名,是怒江远近闻名的原生态特色产品。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勤劳、淳朴的老窝乡白族群众把野外放养的本地土猪,用玉米和野外杂草育肥后,在每年春节前将其屠宰,采用其后腿加盐风干后制成,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其他化学制剂,肉色呈桃红色,肉质鲜嫩,无传统火腿咸涩感,肥而不腻,口感独特,纯正。老窝火腿不仅是一种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更是一种营养丰富的绿色食品。

包谷稀饭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4)

是怒族的主饭食之一,它是经过特殊加工而制成的。首先把晒干的包谷籽放到木碓和石碓里,加少量水舂去皮,再舂成砂砂,用来煮稀饭。煮时,需在铁锅或土锅内一次放足水,用柴禾煮到2小时左右,待煮熟后再放上蔬菜之类,备些豆豉或辣子,吃起来味美香甜,开胃又解渴。若有条件者放入猪脚、排骨或腊肉之类,味道更好。

烤乳猪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5)

是一道当地民族的传统美食。其制作过程是:选用二至三月体重在15斤至30斤的乳猪,杀死后褪去内脏肚杂之后涂上香油,整个架在栗炭火上面慢烤,边烤边撒盐巴、辣椒面、草果面、花椒面等佐料,直至烤熟。烤熟后便切块蘸酱醋吃,肉皮焦黄,肉块香脆,十分可口。家有贵客时,才以烤乳猪相招待。现在只要游客喜欢,在特色餐饮馆中就可以品尝到。

“手抓饭”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6)

是富有傈僳族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其选料的方法是:以本地特产香米煮熟后倒在洗涤干净的簸箕内,在米饭上面放切成小块的黄焖小猪肉、火烧鸡肉、熟火腿、油煎土豆、凉拌鱼腥草、清煮南瓜及特色佐料,然后盛一碗鲜鸡汤放在每一位客人面前。客人在吃“手抓饭”前必须先洗手,然后大家围着簸箕坐在一起,以左手当碗,右手当筷,抓吃簸箕里自己喜欢的米饭菜肴,然后放到左手里捏在一起成团,送入嘴中,故称“手抓饭”。主客边吃“手抓饭”,边喝自酿的杵酒,席间主人唱着动人的祝酒歌,依次向来宾一一敬“同心酒”,直到客人酒足饭饱才结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手抓饭”已成为旅游者体验峡谷民风的一项重要内容,颇受旅游者欢迎。

侠拉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7)

怒族语言即用酒煮肉之意,一般用土鸡肉和上好的烧酒作原料。做侠拉时,先将肉剁成小块或剁碎,然后放在锅里用漆油(地方上的一种植物食用油)煎炒,炒至脆黄时,稍退火再倒入烧酒,盖上锅盖煮至酒涨,即可食用。经过这种特殊烹调加工出来的肉酒,味道鲜美,香气扑鼻,甜中带辣,特别可口,这是怒江峡谷中滋补身体,强健筋骨和治疗风湿病、妇科病的营养上品和良药,怒江峡谷中妇女生完孩子,只要吃了侠拉,三天就能下地干活哦,“侠拉”也是怒江峡谷民族待客的上好食品,如果您有机会品尝,一定要多喝汤,因为怒江峡谷中的“侠拉”真正印正了“肉补三天,汤补十天十夜”的民间古语。

琵琶肉

云南怒江的美食特色(云南怒江州名吃大全)(8)

是一种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具体方法是猪屠宰后将其内脏和骨头取出,保留完整躯体。待其稍凉后,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盐等佐料及白酒,轻轻搓揉后,将其开口缝合,在缝线部涂敷上水或香油调好的灶灰,并用木塞或玉米芯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然后用石板或木板压上晾干,干后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的制作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若不切开,三、四年不变味。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鲜味香,风味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