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1)

一般而言,中国的领土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现在的内蒙、新疆、青海、西藏这些地方是游牧区,内地则是农耕区。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大体上就是秦长城。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是秦长城呢?因为秦长城形成的时候,还没有开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直要到汉武帝时期才被汉朝占领,所以秦长城是从今天包头一线往南,经兰州到临洮,是拐弯的,不直。

但游牧区和农耕区之间的界限不是像今天的国境线一样清晰准确,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宽阔的缓冲区。这个缓冲区既可以给游牧民族充当草场,农耕民族如果占领,也可以变成农耕区。

大体而言,这样的区域有四个区域,沿着长城一线分布。最东边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往西是今天的山西北部大同周围地区,再往西是河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陕北和内蒙鄂尔多斯一带,最西边则是河西走廊一直到今天的新疆哈密、吐鲁番一带。

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2)

这几个地区都是既可以游牧,也可以农耕的地区。所以,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占领这些地区,内地汉人迁徙到这些地方去,逐渐垦种,就可以变成农耕区,而中原王朝衰落,这些地区被游牧民族占领,这些地区就又变成游牧区。

比如河套地区,从赵武灵王的时候北击匈奴,占领了这个地区,就变成了农耕区,并且修筑了长城进行掩护和防御。秦灭六国的时候,无暇顾及北方,河套地区被匈奴占领。秦统一六国之后,又派蒙恬率大军赶走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秦末天下大乱,匈奴又夺回了河套,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又重新夺回。

这个内地和匈奴拉锯、争夺河套的过程持续了两三百年。赵国占领的时候,修筑长城,之后就在这里进行开发,必然是已经迁来了一些汉族农民。而当战国末期秦灭六国的时候,无暇北顾,河套被匈奴夺走的时候,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汉族农民能逃走的人应该数量不大,其中一部分必然就会被匈奴掠走,之后就会被匈奴同化。

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3)

汉武帝雄才大略,南服百越,北逐匈奴,拓地万里,其中就包括秦末汉初被匈奴占领了的云中、朔方、北地、上郡和河西五郡。到东汉时期,匈奴衰落,乌桓崛起,东汉就把一些降附的匈奴部落内迁安置,主要就是安置在今天的山西境内,以及这些既可以农耕又可以游牧的地区。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汉人的晋朝政权衣冠南渡,北方落入游牧民族控制,在这些宜农宜牧的地区生活的汉人,就大量胡化了。这其中就包括北齐皇帝高欢,就是明显已经胡化了的汉人。今天许多人嘴里说的武悼天王冉闵,其实也可以做如是观。

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最后结果仍然是内迁的游牧民族逐渐汉化,接受了农耕地区的生活方式,最终促成了隋唐大一统的形成。但在这个过程中,在今天的吐鲁番和哈密一带,存在一个高昌国,就是一个各种民族长期杂居混合而成的国家,其王族就是已经相当胡化的汉人。

高昌的人口主体包括从河西走廊迁居而来的汉人,从中亚来的粟特人,以及其它中亚来的胡人。但因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大分裂,大战乱,河西走廊长期分裂战乱,和内地隔绝,所以当地各民族相互融合,汉人胡化,胡人汉化,融合成了汉人觉得不是汉人,胡人觉得不是胡人的特殊群体。一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派侯君集率军灭了高昌国。

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还是胡人汉化)(4)

唐朝不修长城,前期武德充沛,开疆拓土,收编了大量胡人和游牧民族充当军队,扩张期结束后,就沿长城一直到今天的新疆一线分别驻扎,到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控制的今天河北、辽宁一带,胡化程度已经比较深,许多汉人与胡人通婚、杂居,也逐渐胡化,形成类似游牧民族部落的基层组织体系,这是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

安史之乱后,唐朝从武德充沛直接变成费拉不堪,疆域大幅缩水。其中,河北地区经过拉锯,最后朝廷不得不承认现状,将河北视为化外之地。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河北经过长期割据,与东北及周围游牧民族融合,离心力越来越强,对内地的认同越来越低,最后被辽国控制,导致北宋在河北有边无防,也就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问题。

在西北,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抽调陇右、北庭和安西四镇军队入援,边防空虚,给了吐蕃可乘之机,不仅中亚地区和今天的新疆完全沦陷,而且连河西走廊也被吐蕃占领,吐蕃一直前进到今天的甘肃天水、平凉和山西的榆林一带。吐蕃帝国崩溃后,这些地区也经历了长期分裂,当地汉人与迁徙而来的羌族、蕃族融合,最后变成了党项崛起的西夏。

一直到元朝崩溃,明朝强势崛起,才驱逐蒙古,重新夺回并控制了河北和河西走廊,最远的时候一直到达今天的哈密一带。从安史之乱中原对这两个地区失去控制权,到明朝重新夺回,这中间已经相隔了六七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