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花老师倒下之后,很多老板、管理者们对形形色色的管理专家们越来越谨慎了。有企业家读过《当企业家遇到陈春花,如何避坑?》一文后问我:国内这么多管理专家,哪些可学,哪些不能学,你能不能拉一个清单?我说,首先学习是自己的事,每个人能学的专家可能都不一样,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定。其次,如果泛泛从专家水平来讲,倒是可以列一个管理江湖兵器谱,把当前数得上号的专家做一个排行榜,姑作参考:
五星级:
1、黄卫伟:人大商学院教授,担任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20余年,任正非认可的首席管理专家,华为基本法执笔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价值为纲》三本书的作者(虽说是任正非语录汇编,但是任正非能以他的名义出版,体现了华为对他的认可)。黄卫伟高居第一,一是他本人服务客户的层次和深度,连续服务华为20余年,国内无人能出其右;二是黄卫伟理解企业运作的广度和深度,他运营专业出身,比HR、心理等背景的专家更理解业务,这种理解使他看得更深,更能洞察本质。最近出版的《管理政策》一书就揭示了他的深厚功底。正因如此,他才能服务华为20年,把这么复杂的业务和组织玩得这么透,也因为如此,很多人看不懂他的一些有深度的观点,干货太干难以下咽,不像陈春花的鸡汤那么容易喝,以至于他的名气没有那么大。
2、杨国安:杨三角理论提出者,前中欧教授,HR领域首屈一指大师戴维尤里奇的弟子,UMich博士,多年腾讯管理顾问,也给阿里、京东等搞过咨询。杨三角模型在国内名气很大,主要是提出得早,现在看该模型,还是有些片面了,员工能力的加总,并不是组织能力的全部。杨国安推动了腾讯930组织大变革,在互联网领域广为人知,但给彭蕾,给京东搞的咨询好像没什么水花。杨国安屈居黄卫伟之下,主要是杨国安HR背景太深,导致有些片面。如果换成黄卫伟服务腾讯,杨国安服务华为,多半情况是黄卫伟可以继续胜任,而杨国安则很难理解华为那一套,能服务的也只是HR领域一小块,不像黄卫伟那样能深入方方面面。
3、肖知兴:领教工坊创始人,人大劳人院本科(我的正宗师兄),INSEAD博士,先后任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与北京大学。其管理学功底学贯中西,奉行明茨伯格的实践管理教育,是管理中国化的代表,既有西方管理学的底子,又接中国地气,其创建的领教工坊,开中国企业家私董会先河,经常一票难求。肖知兴能高居第三,一是理论功底扎实,东西方融合的视角让他对管理本身,特别是中国管理,看得更深刻,经常能直指老板和企业的要害;二是实践方面更加出色,特别是亲自下场创办了领教工坊,比传统咨询公司在改变老板、促进企业变革方面更有效,是一种创新,也真正践行了德鲁克和明茨伯格“管理即实践”的理念。
四星级:
1、彭剑锋:彭老师大家都很熟悉,不多介绍。把彭老师放在这里,可能很多人不服气,觉得其名气比黄卫伟、肖知兴等更大,创办的华夏基石规模也很大,凭什么才排到这里?彭老师虽然成名很早,在华为也是专家组组长,但自华为之后,没有继续服务华为,也再无等量齐观的客户。彭老师没有像杨国安那样提出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也没有长期深入“辅佐”过任正非、马化腾这样量级的企业家,虽然彭老师近年来也努力提出量子、生态、合伙等概念,但没有形成标志性的模型;彭老师近年来也没有出版有影响力的著作,而且彭老师还经常与陈春花合作,陈春花最近暴雷,不知会不会影响到彭老师。
2、吴春波、孙健敏、包政、杨杜等华为六君子成员,他们水平大致相当。由于人数较多,此处不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了早期的华为,接触了中国管理的最佳案例,并持续对华为提供服务或深入研究,占据了中国管理研究的制高点,因此功力要高出同行一截。
3、吴建国、洪天峰等华为前高管:他们整体的水平其实和上述六君子差不多,更偏实战,都是任正非身边摸爬滚打出来的,更清楚企业实际的运作。他们从华为出来后,都做了管理咨询,见识了众多中国企业的管理,通过与华为比较,得出的管理经验可能更能指引中国企业。以吴建国为例,近年来对企业的总体变革、对企业家的深度辅导更加到位,吴老师自评能“走入企业家的内心世界”,委实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段位。
4、房晟陶:龙湖前CHO,首席组织官主理人。房晟陶提出了真高管等系列概念,在老板群体中有不小的影响。光凭真高管这个概念,房老师就能有一席之地,而且房老师的职业经历和咨询经历都比较成功。
5、张志学:北大光华教授,组织行为造诣很深,早期为华为提供过素质模型咨询,但现在已经完全打不进华为了。张老师比较偏学术,心理学背景,这可能限制他像黄卫伟那样深入理解企业的系统运作,和企业家也难有共同语言。
三星级:
1、穆胜: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管理学博士,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号称平台型组织提出者、人力资源效能趋势开创者,发明了不少概念,善于演讲和推广。但是,平台型组织实际上穆胜并没有讲清楚,很多是理念和名词的堆砌,业内也没有大面积认同他的表述,穆胜也没有平台组织打造的标志性案例。而人效也被过于渲染放大了,实际上人效的管理是比较简单的,好像用数据分析就显得很有技术含量,实际上在更大范畴的运营管理面前,人效管理的那几招,就是小儿科。人效管理也是有条件的,不能作为一种常态盲目搞,搞不好就会掉坑。
2、杨百寅:清华经管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主任、中远讲席教授,开发了“权力与影响策略量表”、“学习型组织维度”以及“管理教练行为”等测量工具,做过“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培训管理体系优化”和“北京华融基础设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薪酬设计”等咨询项目。这些工具和项目的水平如何呢?也许十年前还有些技术含量,但现在已经成了咨询公司的大白菜,像薪酬设计这种咨询项目,放到咨询公司比较常见,至于工具,有些咨询公司恨不得一个月发明一种出来。当业界的水平普遍上来之后,学术界就不再那么令人仰望了。
3、忻榕:中欧教授。十几年以前,忻榕教授是很有影响力的,实际上那时中欧等商学院都很有影响力,因为当时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比较迷信教授。马云、王石都去上EMBA,但近年来,管理学院逐渐式微,谁再上EMBA大家都会说他是去混的,企业先进实践越来越占上风,商学院教授逐渐变成了先进实践的解读者。忻榕教授曾经用老虎、猫头鹰等测评领导力,结果发生了学生投诉讲课太浅而要退学的事件。这其实反映了不接地气的学院派教授们日渐丧失话语权的尴尬。
负面级(就不放照片了,有碍观瞻):- 陈春花:在遭遇华为爆锤、北大解约等一连串事件后,很多人逐渐看清了真相,但仍然有很多人继续拥护花老师,花老师也仍然在发文章、熬鸡汤。花老师的真实水平到底如何呢?本文将她列在这里已经表明了评价意见。花老师瞄准的是那些比较感性、水平较低的受众,通过熬鸡汤、搞心理按摩让这些人逐渐习惯乃至上瘾。同时,花老师敢于炒作和包装,不断拉高自己的人设,什么华为军师都敢吹,让没有分辨力的受众们产生崇拜。
- 阿里出来的几位女将:具体就不点名了,以免引来麻烦。这些女将共同的特点是销售出身、舌绽莲花、口若悬河,针对人性的弱点搞心理按摩,和花老师一个套路。水平比较低的管理者很容易就着了道。她们讲的听起来貌似有道理,加上阿里光环的加持,比较有蛊惑性。但是她们的背景、销售的套路等,注定了这些鸡汤是没有营养,没有深度的,很多时候,还相互矛盾,不能落地。
- 抖音名师:同样不点名,这些名师一个个精神抖擞、慷慨激昂,讲管理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能不能听呢?如果你只是图个乐,或者抱着批判的心态,听听倒也无妨。听多了你就废了。他们都是流量筛选和包装出来的,而流量针对的是普罗大众的偏好,例如贪嗔痴。普罗大众的管理水平高吗?普罗大众的偏好,就是管理学的目标吗?想明白了这个逻辑,你就知道了他们主打的是哪些人,是个什么水平。打个比方,这些人就像垃圾食品所用的激素鸡,天天打激素,3个月就长成,做成烤鸡你敢吃吗?
- 排名依据:主要是成果,成果更侧重实践。因为管理即实践(by德鲁克),管理是手艺(by明茨伯格),在欧美,管理学院被归入professional范畴,和法学院、医学院是一样的。不能深入实践、不能为企业界做贡献的专家,即使发了再多的论文也是枉然。就好比你选给你做手术的医生,发了100篇文章的医生和做了100台手术的医生,你选谁?
- 排名领域:主要是组织与人才范畴,也涉及到General Management范畴,都是我相对熟悉的领域,其他像战略、营销等领域、就没有涉及。
- 我有什么资格排?也许有人会说,你啥水平,你有什么资格给这些专家排名?我的水平确实无法与榜单中很多专家相比,也许手很低,但手低并不妨害眼高啊!眼高手低或许是常态,还有人给人类历史最伟大的100位人物搞排行榜呢,人家不也搞了嘛!普通人还经常评价帝王将相,甚至天上的神仙呢,我为什么不能在熟悉的领域搞排行榜?
- 看榜单,人大的管理学好像比北大清华强很多啊,是不是你偏心?是,实际上不止我偏心,任正非也偏心,1996 年,任正非为了起草《华为公司基本法》,在访问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后,最后确定与中国人民大学彭剑锋团队合作。任正非是识货的,那时的人民大学的管理学,就比北大清华要强。这么多年过去了,在一般管理学(general management)领域,人民大学还是一直强于北大清华。因为人大的专家们,更接地气,扎身实践,从一线吸收营养,这使得他们的水平能够维持和提升。
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