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建设,为了能在死后继续享受极度奢华的生活,从登基为秦王的当年开始(前247年),便开始征用大量的民夫为自己修建陵墓。陵墓的修建工作前后持续39年时间,贯穿秦始皇执政的全过程,直到秦二世即位一年多后,由于战乱的缘故才草草完工,时在前208年冬。

为啥秦始皇陵这么多年没被人挖掘(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1)

秦始皇陵外观

依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不仅规模浩大(整个陵区占地约为56平方公里)、建造精巧,而且内部埋藏着大量的文物和奇珍异宝,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虽然陵墓的地上建筑屡遭破坏,但内部设施基本上保存完好,并且其方位已经被探明。那么问题来了,在技术发达的今天,为何除了个别埋有兵马俑的坑道外,秦始皇陵的主体部分没有被发掘?个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概有四点:

1.明定陵挖掘失败的教训在前。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发掘皇陵一事上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到目前为止,唯一进行过官方发掘的皇陵,是明世宗的定陵。这项工程由历史学家郭沫若、吴晗等人联名倡议,并在1956-1957年间得以实施,最终的结果是,虽然发掘出数量不菲的文物,但总体上却是损失大于收获。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时的挖掘、保护技术还很不成熟,导致墓中的大量文物经氧化后损坏严重,彻底失去恢复原状的可能。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明世宗及其后妃棺椁上的金丝楠木属于极珍贵木材,但却被无知的挖掘人员劈成木柴来烧,或者抛诸荒野,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为啥秦始皇陵这么多年没被人挖掘(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2)

明定陵

正因为这场极为失败的挖掘经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择和副所长夏鼐等人联名上书高层,本着保护文物的态度,请求严禁挖掘帝王陵,并得到高层的同意。从此以后,不挖掘帝王陵墓便成为考古界的一个定规,没有人敢于“越雷池一步”。

2.墓室内部构造成迷,发掘难度太大。对考古人员来讲,只要是针对古墓进行的地下挖掘活动,势必会对文物和内部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有可信而详实的资料或内部建构图的话,这种破坏或可以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但若是没有相关资料,或者现有的资料过于简略或不可靠,那么挖掘活动对古墓的破坏程度而言,是令人难以估量的。

为啥秦始皇陵这么多年没被人挖掘(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3)

秦始皇陵内部埋有兵马俑的坑道

非常可惜的是,秦始皇陵便属于后者。从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考古人员对秦始皇陵最核心部分-墓室的情况知之甚少,它的基本形式、结构、布局到现在依然是未解之谜。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国家政策允许,恐怕也难以做到保护性发掘,如果操作不慎,其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甚至要远超明定陵。

3.内部机关重重,水银遍地。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陵在修建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到被盗掘的可能性,为此设置了大量机关,使得陵墓中满布暗弩、陷阱,一旦稍有不慎,便会取人性命(“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见《史记·卷十二》)。在人员生命安全第一的前提下,能否顺利地进入墓室都是大问题,更遑论发掘?

为啥秦始皇陵这么多年没被人挖掘(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4)

秦始皇陵内部结构未知,而且机关重重

除了暗弩与陷阱外,秦始皇陵中还存在着一种更致命的杀人武器-水银,而且数量极多,并且在不断地循环流动(“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引文同上)。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水银属于剧毒物质,在温度达到0℃时便已挥发,而且气温越高,则挥发愈快愈多。试想一下,如果墓中的水银因为发掘而得到挥发、散布的话,会给周边地区居民带来怎样的恐怖后果。

4.顾及当地民众的感情。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国内的影响力极大、地位非常高,尤其是三秦大地-陕西,自古以来便把他视为骄傲,视为保护神(秦始皇有“祖龙”之称,民间传说他死后化为龙潜入地下,以保护三秦大地的民众)。正因如此,若要进行秦始皇陵的发掘,首先需要通过当地人心理承受这一关,否则这项工程很难顺利地开展下去。

为啥秦始皇陵这么多年没被人挖掘(秦始皇陵已经被找到)(5)

秦始皇在中国的影响力极高

除了以上四点之外,其实还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原因,在这里不做展开。总之,以目前的条件来看,秦始皇陵的发掘难度太大,远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许将来某一天,随着保护技术更加先进,陵墓内部构造情况得以了解,并能妥善地处理好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后,这个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皇陵,能够重见天日。

资料来源:《史记》、《资治通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