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在人类的生存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用于取暖之外,火的另一个用途是使食物由生变熟。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层用途,它比取暖对人类的意义更加重大。马克思认为,用火熟食代表着人类社会蒙昧时代低级阶段的结束。可以说,火的使用开创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那么,古人是如何取火的呢?

较为原始的方法是钻木取火,而说到钻木取火就不得不提到我们的一位祖先—燧人氏。我们中国人今天习惯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但实际上,在黄帝和炎帝之前,我们还有好几位祖先,包括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等,其中的燧人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第一位用火的祖先。

燧人氏生活的时代还是原始社会,大概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他们生活的地点位于河南商丘至河北保定一带,因此商丘有“中国火文化之乡”的美誉。燧人氏取火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钻木取火;后期为击石取火。钻木取火的方式比较因难,对木头的材质和天气情况要求都比较高。

《拾遗记》中记载:“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通过今天的技术,我们很容易还原钻木取火的经过,在《荒野求生》等栏目中,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不过,古人更常用的取火方法,还是使用火石。火石也称“燧石”,是一种硅质岩石,两块燧石互相击打可以产生火花。

从钻木取火到击石取火是人类用火技术的进步,我们很难考证燧人氏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由于燧石和铁器之间互相击打也可以产生火花,逐渐成为古人主要的取火方式,最常见的相关物品就是火镰。

古人是怎样发现火和取火的(古人日常是怎么取火的)(1)

火镰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火石、火刀和火绒。火石即燧石,也可以用鹅卵石代替;火刀由铁制成,用于与火石击打,形状类似镰刀,其名称就源于此;火绒是由艾蒿或棉花制成的绒线。

火镰的生火原理十分简单,即通过火石与火刀互相击打,产生火花来引燃火绒。火镰生火有几个显著的优点:一是携带方便:二是不惧潮湿,火镰的三个部件中,只要火绒不湿,就可以打火;三是不怕风,像火柴等物,风一吹很容易灭,在野外使用时不太方便,火镰则不受此限制;四是安全性比较高,火镰必须由人主动击打才能生火,不会因为温度高或磕碰而着火。

火镰在古代的使用十分广泛,是人们居家及随身携带的重要物品,喜欢吸烟的人几乎全部随身携带火镰。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去放火时,就曾用火镰作为点火的工具。在后来,火镰还逐渐奢侈化,装火镰的袋子可以用名贵的丝织品,甚至用象牙做成火镰盒,在盒上还镶有各种名贵的材料,如玉、玛瑙、琥珀等。

在古代,火镰还是定亲的聘礼之一,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的一份聘礼名单中就写道:“一分火石火镰片儿,一把手取灯儿,一块磨刀石·..”

古时还有一种比较有趣的取火方式是用“阳燧”取火。我们小时候都玩过在太阳下用放大镜将纸点燃的游戏,阳燧的取火方式与此类似。不过,放大镜是凸透镜,而阳燧的原理则类似凹透镜。

阳燧的材质一般为铜,做成凹面的形状,在太阳底下可以凝聚日光,点燃物体。这里有一点要弄清楚,阳燧是凹面镜,而不是凹透镜。懂物理的朋友都知道,凹透镜是散光用的,凸透镜才是聚光的。阳燧是铜制的,阳光无法穿透,所以做成凹面才可以聚光。

古人是怎样发现火和取火的(古人日常是怎么取火的)(2)

阳燧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在汉代《淮南子》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据东汉时王充所著的《论衡》中记载,汉代端午节时还有“铸阳燧”的习俗,人们认为阳燧可以凝聚阳光,有辟邪的作用。这种用铜镜辟邪的风俗,在今天依然存在,并且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地。

有趣的是,古时还有一种与“阳燧”相对的做法,称为“阴燧”。“取火于日”称为“阳燧”,而“取水于月”就称为“阴燧”,就是用铜盘在月夜时承接露水。当然“阴燧”就与取火无关了。

古代还有一种重要的取火工具,即“火折子”,在今天的武侠小说或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火折子的原理与前面介绍过的各种取火方法都不一样,它用的是一种复燃的形式。制作火折子时,通常用粗糙的土纸将硫黄、硝、松香等易燃物卷成筒状,放进制好的竹筒里,再将其点燃后吹灭。此时的火折子虽然已无明火,但灰烬中的余火,风一吹很容易再次燃烧。

在今天,人们依然可以买到火折子。但其原理与古代的火折子已大不相同,多为充电或充气使用,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外观类似火折子的打火机。但这种现代火折子的销量依然很高,可以看出人们对古代这种特殊取火方式的喜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