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七星关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三大战略行动”,实现“十三五”顺利收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画上圆满句号,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成果。七星关区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建档立卡户稳定脱贫,在磅礴乌蒙生动镌刻了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精彩篇章的七星关实践。
七星关区南部新区 (郑德松 摄)
这是一组提振信心的数据。七星关区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元,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名列第七,持续领跑全市。
这是一张群众满意的答卷。七星关区民生重点支出累计24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万余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这一个个丰硕的成果,在七星关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七星关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百业兴旺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现在我们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每天从基地发往上海的蔬菜有1万多公斤。”走进七星关区朱昌镇小屯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60余个大棚鳞次栉比,看着大棚里绿意盎然的好光景,园区经理王守明喜上眉梢。
该项目于2020年4月开始建设,用地33万平方米,温室建筑面积18.6万平方米,种植有黄瓜、无藤瓜、西红柿、辣椒等8个品种,因采用第八代冬暖式大棚,蔬菜产量提高了数倍。
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促进了小屯社区的变化,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
七星关经济开发区的生产企业 (黎巽僎 摄 )
小屯社区的变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个地方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产业”。
为了做好产业发展,七星关区做了很多努力。
——引进广药集团、越秀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优强企业入驻,建成4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9个现代化规模蛋鸡养殖场,成功打造“优选毕货”毕节名优农特产品交易平台。在产业的加持下,七星关区农业产值净增54亿元。同时,又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推出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毕节刺梨、毕节椪柑、毕节白萝卜、毕节白蒜等一批绿色健康、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让毕节的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远销国内外。
——在经济开发区布局形成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特色食品加工、光电电子等产业集群,园区土地产值每亩提升到305万元,规模工业产值达到165亿元。
——转型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净增129亿元、年均增长14.7%;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全面建成,省级农商联动示范县创建成功;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1%。
一池春水浇灌百业兴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七星关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光”的转变。
脱贫攻坚 奔向幸福新生活
搬新家、住新房,是周巧期待已久的生活。
周巧原本是大银镇人,由于丈夫早逝,她独自挑起照顾四个孩子的担子,过得很辛苦。
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周巧一家人搬到了柏杨林街道。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周巧成为一名社区文化志愿者,负责管理文艺队和图书室。
“现在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能在家照顾孩子,还可以服务社区,我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对于这份工作,周巧十分欢喜。
周巧的新生活,是七星关区易地搬迁户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柏杨林街道共安置搬迁群众2.9万人,就业率达92%。
五年来,七星关区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业、有保障”的要求,通过发展产业、拓宽增收渠道等措施,实现“输血”又“造血”,让5.4万群众搬出深山、住进城镇,过上有滋有味的新生活,“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
易地搬迁群众在柏杨林安置点散步 (陈曦 摄)
近年来,七星关区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七星关-大方同城化建设有序推进,新建、改建城市道路84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5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54%。完成棚户区改造5万余户,建成安置房项目27个,获全省住房保障示范县称号。建成同心城市公园、德溪公园、南山公园、青年公园和天河广场等大型公共休闲场所,新增城区公园绿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5000多个,建成农贸市场11个、人行天桥2座、公厕135个。新增燃气管道44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738个小城镇“8 X”项目完成建设,新增小城镇面积约10平方公里。建成夹岩水库、龙官桥水库、双河口水库、野角水库、普宜水库。13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建设完成,农村通电率达100%。建成4G、5G基站共5900个,行政村4G网络、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长春堡镇干堰村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生机镇镰刀湾村、何官屯镇新华村等18个村获全省村规民约示范村。
如今,七星关区大地上一个个富有活力的小城镇拔地而起,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七星关区的“颜值”与“气质”,让七星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足音铿锵有力。
同时,七星关区的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市,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大道如虹 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形成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以前毕节就巴掌大的地方,县城仅有9000余户人家。交通也落后,下乡进城全靠两条腿。如果接到会议通知,只有连夜从乡镇跑到城区,50多公里的路,一跑就要一整晚。”90岁的南下退休老干部李汉山说。
时光荏苒,如今李汉山站在自家窗户前远眺,四通八达的公路长虹横卧,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这片土地早已从“双脚丈量”变成了“高速时代”。
交通发展的巨大变迁,让七星关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01年贵毕高等级公路通车;2012年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正式通车;2013年毕节飞雄机场通航;2019年成贵高铁投用运营……一道道通途,是七星关区阔步迈进立体交通新时代的证明。
厦蓉高速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段 (陈曦 摄)
厦蓉、杭瑞、毕威、毕镇等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与成贵高铁织网穿境,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10公里,大大缩短了七星关区与各大城市之间的距离,打通了七星关区发展的“大动脉”;由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组合“铁公机”,构筑起“大道通衢联八方”的交通格局,飞雄机场直飞21个城市、通达134个城市,拉开了城市外联内通的交通骨架。
在城市交通四通八达的基础上,七星关区狠抓县乡公路改造、大中修、灾毁恢复重建等工程,实施通村油路(水泥路)、通组路、公路建设,完善交通的“毛细血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补齐农村公路的断头路和连接线短板。目前,建成通村通组路4300多公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运,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七星关区不断强化客运站场和客运班线管理,合理布局客运班线与高铁、飞机相融合的运营线路,保障道路运输秩序、客运市场和“村村通”客运稳定;根据城区路网建设及群众出行情况,及时新增线路或调整线路,不断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并结合高铁站和机场站情况,及时做好公交与长途客运交通的无缝对接,调整公交班次密度,调整发车或延迟收班时间,提升公共客运服务。
如今,七星关区的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高效联通,内外相连、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全面形成。
厚植民生 群众生活持续改善
“黑屋子,土台子,摞起砖来当凳子,上面坐着脏孩子。”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七星关区(原毕节县)农村教育的真实写照。
43年过去了,校园由小变大、由旧变新,校舍由窄变宽、由暗变亮,处处勾勒出七星关区教育发展的生动画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七星关区教育攻坚三年行动深入实施,新改扩建公办学校142所、新增学位7万余个;新改扩建幼儿园322所、增加学位2万余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顺利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区职中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性中学。
在大力发展教育的同时,七星关区坚持办好民生实事,解决群众的问题,让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层台镇牛场村刺梨获得丰收 (周照人 摄)
——村村都有卫生室和合格村医,资助贫困学生62万余人次,改造农村危房1.8万余户,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
——区肿瘤微创中心,区疾控中心建成投用;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综合试点不断拓展,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功,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发放城乡低保、各类保障资金17亿元,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养老服务改革不断深化,集中供养率上升到70%。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促进2万余名劳动力就业、创业。
——“法治毕节”创建圆满完成,被评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县(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深入推进,未成年保护“七长双线九平台”工作机制获得成效,在全市推广“公道评说”机制。
五年过往,历史长河终将留下奋斗者的足迹;未来已至,七星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创美好明天、书写壮丽新篇。
来源:毕节日报融媒体中心
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供稿
编辑:蒲艳梅 责编:王 韵
编审:谭 虎 监制:施 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