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向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引入工匠精神发挥高校教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态度,以精益求精的理念去做好所做的事情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释放工匠精神的价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职业理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探索基于工匠精神的高校校园文化服务育人建设路径)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工匠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向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引入工匠精神。发挥高校教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从而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态度,以精益求精的理念去做好所做的事情。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充分释放工匠精神的价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职业理念。

关于工匠精神的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分别是超越层和现实层。工匠精神的现实层是指它的本位状态,这个本位状态是指现象学层面的事物本身,也就是工匠本位。工匠精神的超越层是不再属于工匠活动的具体领域,而主要指向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信仰、工作态度和生存方式。本文所要探讨的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和群体,更不是融合了各种技术的概念集,而是具有继承性和传播性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这一词语最早是由我国企业家聂圣哲提出来的,工匠精神属于一种内涵丰富的职业精神,集中体现于职业表现和职业道德,它的内涵包括精益、创新、专注和敬业等多个方面。具体来看,工匠精神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匠精神是一种正确的职业精神和价值理念,每一个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这种高尚精神和良好品质。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取得干一行、爱一行的效果,这正是岗位从业者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人们只有在工作岗位上乐于奉献,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实现职业成长。第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打磨自己的工作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自己的工作品质,在工作过程中追求卓越。第三,严谨专注,执着坚持。严谨专注和执着坚持是指在工作中要坚持细节,要拥有耐心,在开展工作时要保持全神贯注,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上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第四,开拓创新,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和勇于进取,是指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使用创造性的思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新理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第五,尊师重道,立德立身。尊师重道和立德立身是指,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敬重自己的老师,同时要做到以德为先,坚持立德立身。

工匠精神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可以给校园文化带来生命力,比如高校教师的爱岗敬业、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以及其他行业人士的勤劳奉献精神等,都可以作为工匠精神教学的素材,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高校校园文化服务育人建设的作用

(一)人化与化人的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和文化主体彼此影响,结合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来看,高校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创造了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在形成之后,就会发挥育人功能,它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自身,给人们带来显著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发挥作用的时候,依照着人化和化人的互动机制。

高校教师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把育人作为文化建设的目的,把外部世界中的优秀案例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尤其是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把这些内容作为重要的教学案例,供学生们欣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接受了工匠精神的涵化教育,实现了高校校园文化的人化过程。另外,高校校园文化也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高校师生共同创造了校园文化,为校园文化赋予学校特色,这些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也在塑造着人,它们面向校园内的师生,发挥出了文化熏陶和价值涵养的作用,实现了化人的作用。

工匠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无处不在”的特征,高校大学生长期处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能够深刻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最终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个人价值的塑造。当高校学生接受了工匠精神洗涤后,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步践行工匠精神的相关内涵,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化人作用。另外,高校学生们也会在实践中拓展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工匠精神的内容,实现人化效果。总体而言,工匠精神育人功能发挥的实质就是化人和人化的双向构建过程。

(二)文化引导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文化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机制,在这一机制的指引下,高校师生进行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高校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共同发挥作用,文化育人具有自发性,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是在无形之中进行的。但是高校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还需要通过文化引导,因为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和鉴赏能力参差不齐,需要由教师为他们来展开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们学习那些具有价值指向和科学性的文化,比如那些蕴含工匠精神的文化内容,就可以作为学生们学习的重点。

高校校园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活动,是通过高校教师的文化引导和高校学生的自我教育开展的。首先,高校教师把工匠精神相关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来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校教师借用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课程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他们能够主动选择学习哪些校园文化内容,以及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工匠精神。所以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就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们的能动性,鼓励高校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哪些文化内容。结合以上论述,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仅要做好文化引导工作,而且要鼓励学生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文化引导和自我教育的结合。

(三)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也需要运用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机制,因为内化和外化相统一的机制已经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自觉接受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道德规范、思想观念、价值观点,这些内容给高校学生带来了重要影响,学生们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学生内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前提是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高校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具体来看,高校学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校园文化,内化为自身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认知,成为自己文化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高校学生外化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把内化的结果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可以显现的过程。通过内化和外化这两个环节,高校学生实现了个体态度的转变,从“听从别人的意见”转变为“我拥有自己的意见”的过程。内化和外化这两个过程,统一于高校校园文化实践,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相互转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活动中,文化价值构建是基本内容。高校教师把工匠精神等先进文化传递给高校学生,引导高校学生来深刻地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把工匠精神的文化精髓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中。高校学生在文化交往活动中,把自己获得的文化价值观念外化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在文化交流中,巩固新掌握的文化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服务育人的建设路径

(一)做好文化育人体系的整体规划

做好高校校园文化服务育人的建设路径,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分别是构建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1、构建多元主体合力的育人模式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庞大,蕴含着多股力量。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包括高校师生、学校党政人员等。上述育人主体能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力量,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具体来看,构建多元主体合力的育人模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发挥党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得到学校党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序进行,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长效机制的保证。高校党委直接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充分保障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由高校的党委宣传部承担具体的工作,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政治正确性。其次,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高校教师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他们自身的形象、对事物的态度和文化价值取向,都会给高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直接的影响。所以要提升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在工作中落实工匠精神的相关准则,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

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时,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提前规划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构建出以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环境。总的来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首先,凝练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时,要科学地凝练大学精神,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操的影响,给高校学生带来全面的文化熏陶和情感陶冶。其次,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做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重点彰显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另外,要改变原有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利化现象,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做好校园文化育人平台建设

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依托合适的平台,借助平台的力量来开展具体的工作。能否打造出科学的育人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是否能够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积极构建校园文化育人平台,认真落实工匠精神的相关内涵,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给学生们讲授工匠精神的内涵。具体来看,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1、加强文化活动平台建设

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充分借助文化这一载体。越是形式新颖的文化,越能够吸引高校学生的参与,也就越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体系中,文化活动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中,文化活动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需要重点建设文化活动平台,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好地落实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做好网络文化平台建设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捷,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高校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使用网络技术的高频度人群,网络文化能够快速地传播到高校校园内,拓展高校校园文化的范围。在这种背景下,就需要做好网络文化平台建设,为网络文化传播提供便捷的渠道。首先,要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因为网络上的资源是巨大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划到网络文化的范畴中,所以要优化网络资源配置,吸收优秀的网络文化,借助网络文化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其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管理。因为网络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发声的渠道,一件小事情就有可能引发舆情危机。所以要做好网络文化平台建设,减少网络文化传播活动面临的风险,为网络文化育人提供保障。

工匠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为高校师生提供工作指引。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作者:桑玉昆,系南京农业大学基本建设处助理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