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平王无奈将都城东迁后,历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春秋时代正式拉开序幕,春秋是周天子退居二线,诸侯开始上台表演的时期。春秋也是个霸主时代,流传多个版本的五个霸主贯穿整个时代。在《史记索引》和《汉书》等书籍中记载着一个看似不是霸主的霸主——宋襄公,宋襄公的霸业不如齐恒公、晋文公那般雄伟壮阔,他的关键词是仁义,不知是基础还是伪装?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1)

春秋五霸

仁义先行

公元前六五二年,春秋的诸侯国宋国开始更换新一代领导人。宋国第十九代领导人宋恒公病重,下一任领导人接棒。按照周朝的宗法制,嫡子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哪怕他是傻子。故宋恒公的嫡子兹甫是毫无争议和顺理成章的继承人。

兹甫是嫡子,但不是长子。兹甫这时候在老爹面前发挥风格,要把王位让给哥哥目夷。目夷听老爹说了弟弟让位之事,连忙摇头。一方面感受到弟弟兹甫的仁义,一方面他也知道宗法制度,嫡子才是无可争议的继承人。为了不要兹甫再发挥仁义让位,只能逃往别国。

目夷的做法让兹甫无奈上位,宋国第二十位国君宋襄公开始他的仁义之路。宋襄公登位后,让目夷掌管军政大权,兄弟俩一起治理宋国。

宋襄公掌权前期正处于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也是齐桓公霸权的顶峰时刻。公元前六五一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葵丘,这是齐桓公霸业展示会。刚刚接手宋国权柄的宋襄公也参加了这次会盟。齐桓公霸业的助手管仲还对宋襄公有一番评价:

管仲谓桓公曰:"宋子有让国之美,可谓贤矣!且墨衰赴会,其事齐甚恭。储贰之事,可以托之。"——《东周列国传》

也是因为此评价,齐桓公把齐国继承人交给宋襄公照顾,仁义的宋襄公也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求。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2)

宋国在春秋

为仁义的付出

会盟之后,宋襄公回国。过了几年,齐桓公就不行了。齐国内部开始争权,曾经齐桓公让宋襄公照顾的太子昭争位失败,无奈逃往宋国,找父亲相托之人宋襄公求救。

宋襄公作为一个仁义的诸侯,决定帮助太子昭夺回国君位置,虽然宋国实力与齐国不能相比,但是仁义的宋襄公必须要帮太子昭。

宋襄公也不傻,不会一个人跑去齐国,而是再次打着仁义的大旗拉着其他诸侯一起去齐国干这件"正义"的事。可宋襄公不是齐桓公,有实力的诸侯都不鸟他,只有几个小国象征派点人与宋襄公一起去齐国。

也不知说是宋襄公的仁义感动天还是齐国没弄清楚情况,齐国贵族杀了夺位的公子们,打开边境线,恭迎太子昭和宋襄公等人,太子昭顺利上台,即为齐孝公。太子昭上位了,但此件事情得到名声最大是宋襄公,这件事让宋襄公知名度提高。

这点名气让宋襄公有点飘飘然,完全忽视了一些客观情况。宋襄公想将仁义进行到底。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3)

宋襄公送护送太子昭

被击毁的仁义

宋襄公在诸侯间名气提高,让他有别的想法。齐桓公死后,诸侯暂时无强力领导人诞生,宋襄公想取代曾经齐桓公的地位,号令诸侯。

宋襄公想法是不错的,但他忽略了与齐国的差别,连他哥哥目夷都劝他不能盲目,可是被霸主之位吸引的宋襄公完全听不进任何意见。

按照齐桓公称霸的流程,关键就是开会,在诸侯会上让别的诸侯承认自己霸主地位。宋襄公折腾来折腾去就联合了几个跟宋国一样的弹丸小国,而且大部分还不是真心归顺,只因比宋国更弱而已。

公元前六三九年,宋襄公不满现状,又邀请实力派诸侯齐国和楚国参加会盟,这次操作让齐楚两国都不爽。宋襄公单方面跟楚国约定秋天在盂再次会盟。

会盟成瘾的宋襄公根本不顾自身实力和实际情况,在盂会盟,齐国没有参加,主角是宋国和楚国(当然宋襄公自己认为的)。

宋襄公这次又想以仁义称霸诸侯,没有带军队。但是宋襄公忘了楚国跟别国不一样,所以悲剧难免。

在盟会上,宋襄公跟楚王争霸主位置,争的是面红耳赤。不曾想楚王是能动手尽量别逼逼的性格,早就埋伏军队,准备控制盟会。

宋襄公的举动惹怒楚王,楚王直接俘虏宋襄公。后来在鲁国国君的调停下,楚国才放回宋襄公。回国的宋襄公,对于楚国没有好感,打不过楚国,那就拿楚国盟国开刀。正好郑国跳了出来,宋襄公又一次无视哥哥目夷的劝阻,攻打郑国。

郑国是楚国的小弟,遇到这事,第一时间跟老大说。楚国没有犹豫,直接派兵进攻宋国国都。老家被打,宋襄公也没有心思再打郑国,只能回防,与楚军在泓水相遇。

两军隔河而对,楚军要渡河,按照常理,在楚军渡河期间趁机攻击,宋国的胜算大点,这点连目夷都知道。可是宋襄公的"仁义"又出来作怪,认为那样的行为不是正人君子干的,要等楚军过河才能进攻。

结果很明显,宋军根本不是楚军对手,宋国败。就这样失败,宋襄公还坚持自己没有错,仁义是没有错的。

此战不仅宋国失败了,宋襄公还受伤了。一年后,宋襄公因为医疗条件不够病死,宋襄公的仁义争霸之路戛然而止。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4)

泓水之战

简言

◎一

宋襄公的争霸与其他霸主不同,始终把仁义贯穿在其行为准则中。从继位时让位给哥哥,到送齐太子回国夺位,再到与楚国争霸。都能看到他所谓的"仁义",似乎他想把仁义打造成自己的标签,走一条与其他霸主不同争霸之路。可是现实无情的给了他一巴掌。

"仁义"在《礼记·曲礼上》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也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种仁义已经不符合春秋这个时代。

宋襄公如果真是把仁义作为行为准则,那么他就不会忽视宗法制存在意义。让位于其兄,获得仁义的赞誉,是否只是宋襄公计谋。从后面宋襄公的所做作为,很难说明他这时的仁义是否真正由心而发。

其次,宋襄公打造仁义的铭牌,是否是一种无奈。看春秋其他霸主的家业,无论从国土还是实力都要数倍于宋。宋国想要号令诸侯,单独从实力来说,可能先天不足。简单的说,宋国的实力支撑不起来宋襄公的野心。

宋襄公在诸侯争霸的时代,想以齐桓公为榜样,但无齐桓公的实力,只能扯起"仁义"的大旗。希望以仁义让诸侯诚服,可惜他不了解齐桓公的霸业已经奠定的称霸的路数,那就是以国家实力影响周边。

再次,宋襄公的个人性格。虽说从一开始以"让位"被他哥哥目夷赞仁义。但从掌权后,宋襄公没有一次听从目夷的建议。

"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左传》

在宋襄公执政期间,公子目夷这样的建议不止一次,但宋襄公没有一次听从。宋襄公多次不听意见,可以得到两点可能性:一是宋襄公个人性格刚愎自用,不善采纳别人意见,即使是辅助自己的哥哥。二是目夷知道在此时争霸不是任何诸侯都可以的,而且宋襄公凭借所谓的仁义去称霸,失败早就被目夷所预见。也能证明目夷对时局看的比宋襄公清楚的多。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5)

齐桓公

◎二

宋襄公的仁义也是分人的。在争霸之路上,对待小国,宋襄公的仁义似乎收藏起来了。这点在对待曹国等小国可以看出:

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左传·僖公十九年》

宋襄公在这时,为了争霸,都不能让小国曹国诚服,除了说明宋国的国力外,还能表明宋襄公的仁义只针对比自己强的人。在曹国不臣服时,宋襄公没有以仁义去说服曹国,而是动了刀兵。再看宋襄公对待楚国的态度。

宋公与楚子期以乘车之会,公子目夷谏曰:"楚,夷国也,强而无义,请君以兵车之会往。"宋公曰:"不可。吾与之约以乘车之会,自我为之,自我堕之,曰不可。"

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偏战者日尔,此其言朔何?《春秋》辞繁而不杀者,正也。何正尔?宋公与楚人期,战于泓之阳。楚人济泓而来。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济而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寡人不忍行也。"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吾闻之也,君子不鼓不成列。"——《春秋公羊传·僖公》

宋襄公在与楚国交往中,把仁义和君子的行为准则放在首位。当楚国不服他时,他只是据理力争。最后还被楚国所俘,按照道理,从这次宋襄公应该认识到楚国不会被自己的"仁义"感动。但宋襄公在泓水之战,还是以"君子之道"对待与楚国的战争。结果楚国给宋襄公一记响亮的巴掌,可这巴掌似乎没有打醒宋襄公。

不恤滕繒恤楚兵,宁甘伤股博虚名。宋襄若可称仁义,盗跖文王两不明。——《东周列国传》

后人对于宋襄公的评价,似乎道出了其仁义的本质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6)

◎三

宋襄公完全用实践证明了,在春秋用仁义的大旗去争霸或者说让诸侯臣服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但宋襄公确确实实做了,分析当时的背景,宋襄公这么做可能有两点原因。

第一,宋襄公个真正仁义的人。他遵守周礼的一切,并把其作为人生准则。只不过在现实中他的"仁义"准则处处碰壁,但他依旧初心不改,即使在与楚国战败后,依旧看做是仁义的表现。

第二,宋襄公是假仁义真争霸。从周平王东迁,周天子势衰,齐桓公号令诸侯首霸于中原,宋襄公在即位之前不可能不清楚。其次宋国作为诸侯国,名义上跟齐楚等国处于同等地位,但实际的差距,宋襄公应该比谁都清楚。

宋国地狭国弱,若想靠武力去征服别国不是不可能,可估计被征服的也就比它还弱的弹丸小国,至于那些大国是不可能的。那么宋襄公想要在诸侯中间获得存在感,只有靠"仁义"名声,另辟蹊径去达到霸于诸侯的目的。

但时代已变,反时代而行,不切实际想去达到不可能实现目标。完全不顾宋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争霸所需的客观条件。

宋襄公证明了一件事,春秋时代不同于西周,争霸靠仁义无疑是痴人说梦。

春秋五霸宋襄公应该换赵主父(春秋五霸之宋襄公)(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