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美国与战争的历史纠葛”,欢迎对电影和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加关注哦。

说起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电影,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那惨烈的奥马哈登陆战场景仿佛将人带回到1944年。然而,1962年上映的《最长的一日》凭借着其宏大的制作和众多的明星,同样成为战争电影史上的经典。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拯救大兵瑞恩》,《最漫长的一日》展现出更全面的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该差异既与电影创作的年代氛围有关,也与美国和西欧间跨大西洋联盟的兴衰密切相联。

一、法国抵抗运动对胜利的贡献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

影片开头聚焦沙滩上的一顶美军钢盔,背景音则是流亡伦敦的法国政府向法国人民的呼告,这暗示了法国抵抗组织的参与程度是登陆成功与否的关键,倘若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盟军登陆必将以血洒滩头而告终。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3)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4)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5)

电影接下来呈现的几幕仍是法国抵抗组织的活动,一位成员拿着偷到的文件奋力奔跑,最后被德军射杀;两位抵抗组织成员通力合作,成功将飞机被击落的盟军飞行员偷运过德军哨卡;德军逮捕了两位疑似抵抗组织成员,并把他们打得头破血流;教堂里布道的神父要大家坚定信念。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6)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7)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8)

在接下来的影片中,通过广播向法国抵抗组织传递的暗号成为判断盟军将于何时登陆的关键,在盟军登陆前,法国抵抗组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敌后破坏活动,以配合盟军登陆。换言之,法国抵抗组织将是打响诺曼底登陆第一枪的人物。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9)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0)

通过炸火车、炸电线,法国抵抗组织有效地阻止了德军的增援调动,以及各部队间的通讯联络。事实上,法国抵抗组织在1944年上半年对铁路系统的袭击是如此之频繁,以至于德军需要从德国本土征集铁路工人前往法国工作,以代替他们认为不可靠的法国铁路工人。

二、英、加等盟友的贡献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1)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2)

在认可法国抵抗组织扮演的重要角色之外,影片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英国、加拿大等盟友对诺曼底登陆的贡献。片中的第82空降师中校面对士兵们迫切的进攻请求时,指出美军介入战争较晚,英国至少自1940年起便一直承担着对德作战的压力。这句话出自演员约翰.韦恩之口,更显其份量,毕竟韦恩在美国脍炙人口的西部片中扮演的可都是单枪匹马的孤胆英雄角色,可就连他扮演的角色都得承认盟友的功绩。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3)

片中的英国突击队在分配任务时,指挥官也点出该部先前经历过的诸多充满艰辛的滩头作战,包括敦刻尔克大撤退、失败的挪威战役以及迪耶普登陆。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4)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5)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6)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7)

影片也刻画了英国空降部队对奥恩河上大桥的突击,以及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剑滩、金滩和朱诺滩的登陆作战。值得一提的是,日后大红大紫的肖恩康纳利在片中只是扮演一名英军列兵。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8)

而在英国和加拿大军队之外,法国军人同样参与了诺曼底登陆作战。他们空降到敌后,参与破坏行动。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19)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0)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1)

模仿英国突击队模式建立的法国突击队也曾经在地中海战区历经战斗,片中文字提及的菲利普.基佛颇具传奇色彩,二战爆发时,他原本已经成为美国纽约一所银行的主管,却毅然决然地以40岁高龄志愿加入法国海军。撤往英国后,英语娴熟的他原本只是担任一名翻译,但之后主动要求参照英国模式,成立法国突击队,并亲自领军参加诺曼底登陆。他的部队后来也成为第一批进入巴黎的自由法国军队之一,并且还参与了解放安特卫普港口的战斗。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2)

自由法国的海军力量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其指挥朱雅德海军少将一战时便已从军,二战爆发时担任驻北非阿尔及尔舰队的副指挥。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3)

自由法国的飞行员也参与了对地面目标的扫射。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4)

事实上,多个欧洲国家军队在诺曼底登陆中的作用一向是官方登陆纪念的重要内容,在海滩上一直飘扬着参与这场登陆的欧洲国家的旗帜。

三、美国拯救欧洲的叙事渊源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5)

1998年上映的《拯救大兵瑞恩》则提供了另一种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开场惨烈的霍克角争夺战很容易使人误以为这便是这场登陆战的关键所在。此外,法国方面不再以抵抗组织和军人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平民的身份出镜,亟需美军士兵的保护,这无形之中都在构建着一种神话,即美军的登陆将法国从德国的统治与占领之下解救出来。

以上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变化既与电影发展背景有关,也与两部电影所产生的时代政治紧密相联。在20世纪60年代,史诗性的电影在好莱坞风靡一时,例如《出埃及记》(1960年)和《埃及艳后》(1963年)都是那个年代的大手笔制作。此外,电影原著作者、爱尔兰人科内林斯.瑞恩在二战时便是一名随军记者,足迹遍布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他对于多国联盟在二战胜利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在写作时也采访了多国的将领和士兵。可以说,电影从原著开始,便已奠定了多国视角的基础。再者,鉴于场景宏大,纷繁复杂,导演还请了英国、法国和德国的电影人担任副导演,多方场景同时开拍,因此在拍摄阶段,欧洲方面本身便有很大的话语权。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6)

除以上电影因素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急切需要巩固跨大西洋的联盟。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政府不愿支持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主义政策,而饱受盟友质疑。为了弥合跨大西洋联盟间的关系,艾森豪威尔于1959年访问英国,利用自己战时盟军统帅的身份拉近英国人对美国的感情。在法国方面,戴高乐将军于1959年的执政、他与北约就法国在联盟内部的地位问题以及法国独立开发核武器的争端也使得美国焦头烂额。在此时突出法国抵抗组织对诺曼底登陆的贡献有助于缓解美法两国间关系,消解过去的不愉快,毕竟戴高乐一向以二战法国抵抗组织的领袖身份自居,而盟军方面却对抵抗组织的能力一直存疑,直到6月4日才通知戴高乐,登陆迫在眉睫。1961年柏林墙危机的发生更使得美国政府意识到跨大西洋联盟的重要性,它需要西方以一个统一、联合的姿态对抗苏联。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7)

与之相反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冷战的胜利使得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信心空前膨胀,开始淡忘盟友们对二战及冷战胜利做出的贡献。先前的1984年,里根在纪念诺曼底登陆40周年活动上的讲话成了美国拯救欧洲神话的重要灵感来源。里根的演讲就选在霍克角,他先大段大段地谈那225名美国陆军突击队员的壮举,之后才提及英国、加拿大、波兰等盟友的贡献。编剧在构思《拯救大兵瑞恩》剧本时,很可能想到了里根的演讲,而爱尔兰人则从当年的原著创作者蜕变成了电影拍摄群众演员的提供者,导演怎么导,我们就怎么演。

诺曼底登陆故事叙述(关于诺曼底登陆的叙事转向)(28)

必须客观地承认,《拯救大兵瑞恩》突出了战争的惨烈与残酷,但这并不足以弥补它对诺曼底登陆历史叙事的篡改。此外,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拯救大兵瑞恩》还是《最漫长的一日》,都忽视了东线战场在击败纳粹德国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正是有感于此,苏联方面才开启了《解放》系列工程,以突出本方的二战叙事。而事实上,即使是里根在霍克角的演讲中,也肯定了苏联在二战期间付出的巨大牺牲,而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网站也强调了战争的国际性。可惜的是,随着二战亲历者的逐步远去,以及西方与俄国间的巨大矛盾,东线与西线间的相互关系也越少为人所提及,而特朗普的崛起更是强化着美国对自身二战作用的迷之自信,这也体现了人对历史事实的记忆与呈现如何受到时代影响产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