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理想,前者说的是霍去病狼居胥山封禅,后者则是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两者所代表的功劳不分上下,但后者名气明显不如前者。

究其原因,彪炳史册的功绩背后,窦宪在史官眼中有更大的污点,功过难抵,窦宪之名难以远播。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

神秘家族

1、因祸得福

窦家,两汉出场率极高的家族,不仅在西汉初权倾朝野,在东汉前期也为大汉基业立下不朽功勋,显赫一时

不少人觉得只是凑巧,两个朝代的家族只是姓一样,并不是传承下来的,事实情况是,这就是一个代代相传的家族,而且其飞黄腾达源于太监的一次疏漏。

“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2)

窦姬大名窦漪房,而代王则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汉文帝为代王时,另有王妃刘恒育有四子。

奇怪的是,王妃和其四子全部身亡,又几年,吕后驾崩,群臣拥立代王为帝。

刘恒登基后,群臣请求立太子,窦漪房子年岁长,且仁善敦厚,颇受群臣拥戴,故而被拥为太子,太子立,窦漪房自成皇后,窦家因此发迹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3)

2、传承

窦皇后后历经文、景、武三朝,一度尊称“太皇太后”,甚至在武帝初,欺武帝年少,实掌朝政,不过,窦漪房死后,窦家就遭到了武帝的清算,自此消失在高层的视野里。

但窦家并不是自此消亡,窦皇后掌权时,与皇室结亲,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武帝清算,地方上仍有爵位一直传承,西汉末年,窦漪房之弟窦广国的七世孙窦融,趁王莽篡权,天下大乱之际,割据西北自保。

当时的西北被称为“河西”,在那里窦家早有耕耘。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4)

“高祖父尝为张掖太守,从祖父为护羌校尉,从弟亦为武威太守,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独谓兄弟曰:‘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兄弟皆然之。融于是日往守萌,辞让巨鹿,图出河西。萌为言更始,乃得为张掖属国都尉。融大喜,即将家属而西。既到,抚结雄杰,怀辑羌虏,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

随着天下局势明朗,窦融主动归附称帝的汉光武帝刘秀,“窦融归汉”成为一段佳话。

刘秀也没有辜负识时务者,封侯加爵自不消说,还颇为倚重窦融,令他继续总理河西事务,并与中央一同出兵剿外族、复西域。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5)

但窦融依旧是那个识时务的人:“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专方面,惧不自安,数上书求代。”

刘秀推让几次后,再一次展现了自己雄主的气度,给退休的窦融一份泼天的富贵补偿:

“诏融与五郡太守奏事京师,官属宾客相随,驾乘千余两,马、牛、羊被野。融到,诣洛阳城门,上凉州牧、张掖属国都尉、安丰侯印绶,诏遣使者还侯印绶。引见,就诸侯位,赏赐恩宠,倾动京师。”

其后十一年,刘秀多次进赏窦家,窦融一度位列三公,到窦融死的时候,窦家“窦氏一公、两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自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戚、功臣中莫与为此。”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6)

窦宪就出生在这么一个显赫的家族里。

不合时宜的出征

1、“官四代”?“官n代”!

窦宪是窦融的曾孙子,他出生的时候,窦家已经自巅峰开始走下坡路。

刘秀死后,汉明帝一改父亲对功臣的恩宠,对待功臣变得尤为严苛,加之窦家权势庞大,其子孙不可避免骄横,窦家屡屡遭到打击。

窦融子穆,孙勋均以罪诛杀,窦家无奈只能与皇室结亲固宠,后来汉章帝即位,窦氏为皇后。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7)

虽有窦皇后,但窦家的日子一直不好过,章帝依旧时不时敲打窦家,窦宪就是目标之一。

又十余年,汉章帝去世,和帝即位,窦皇后加太后,天子年少,窦太后临朝称制,重用窦家人,其兄窦宪更是手握大权。

2、脱罪妙法

窦宪,窦太后发迹前的窦家的主要打击对象,压抑那么多年,不可避免地骄横跋扈,尽管保有一丝理智,知道结朋营党,但面对当年审理父、祖案件的官员时,蛮横无理,直接割掉对方的首级,拿到父、祖墓前祭奠。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8)

后来,又因为惧怕他人分献大权,派人暗杀朝廷重臣。事情败露,朝野震惊。

因其影响恶劣,窦太后也不能任由窦宪逍遥法外,于是商议处置自己的哥哥,窦宪纾解心中意气后也回过神来,知道酿下不可饶恕的大错,于是奏请太后,出塞剿灭匈奴抵罪。

要论和汉朝的恩怨纠葛,匈奴不下于窦家。

汉初,高祖就蒙受匈奴的白登之围,一直到武帝初期都忍辱负重,直到卫霍二人出塞清扫,匈奴才不复往日气盛。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9)

但与窦家一样,匈奴也一直没有消失。

武帝末期,汉朝军队几次对匈奴作战失利,匈奴重归漠北。

不久,匈奴内乱,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其后数十年偶有袭扰,均被汉军所退,匈奴早已不复从前气象。

在几百年的纠葛中,汉朝吸取了教训,不再盲目追求清剿,匈奴多次卷土重来证明了汉军兵锋所至之极,并不是匈奴逃遁之极。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0)

眼下,就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窦宪犯错时,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章帝章和元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而还。”

“(同年)北匈奴大乱,屈兰储等五十八部、口二十八万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

“(次年)北匈奴饥乱,降南部者岁数千人。”

不是被鲜卑打得首领都牺牲,就是内乱导致不少人投敌,又遭饥荒,北匈奴惨到这个份上,南匈奴首领都看不下去了,上书说:“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1)

虽然的确是一个好时机,可南匈奴归附那么久,依旧有首领单于,如果南北匈奴合并了,汉朝面对一个完整的匈奴,还会从容么?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议,比如太后找来询问建议的耿秉就主战,宋意就主让任,可窦宪犯罪,令太后偏向了主战。

但群臣却通晓其中意味,纷纷上书阻拦。

“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2)

大臣们的上奏有理有据:第一,无故出师有危害;第二,君主新丧,社稷不稳,不宜大兴兵戈,扰民生意;第三,盛春出击,干扰农忙,有损新君在民众威望;第四,因窦宪一人之事,举全国之力,名不正言不顺。

但大臣们的阻拦并没有用,太后在偏向主战后,就下令点兵为窦宪筹备军事力量,“十月,乙亥,以宪为车骑将军,伐北匈奴,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勒石燕然和声名不显

1.、勒石燕然

窦宪出塞的第二年,与南匈奴单于会师于涿邪山,窦宪主动出击,与北单于在稽洛山大战,北匈奴无力抵抗,被窦宪打败后,被一路追击到私渠比鞮海,此战收获颇丰:

“斩名王以下万三千级,获生口甚众,杂畜百馀万头,诸裨小王率众降者,前后八十一部二十馀万人。”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3)

等一应战争结束后,窦宪才发觉兵马已转战三千里,遂登上燕然山,命随军中护军班固“刻石勒功,纪汉威德而还”

不过遗憾的是,北单于还是脱逃,就在所有人以为,窦宪此战与卫霍之战一样仅立破匈奴之功,而难平匈奴的时候。

北单于被窦宪麾下劝降,北单于派弟弟到洛阳做人质,但窦宪认为北单于没有诚意,于是再次准备发兵攻打北单于,几战后,北单于逃遁不知其踪,但南单于适时在汉朝的指示下合并南北匈奴,自此匈奴全部归汉,窦宪功绩超卫霍,成不世之功。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4)

2、声名不显

大将军是汉代武将官职中最高等级,平时并不常设,只有在战时才可以临时领衔,战后自动卸职,但窦宪燕然勒石而归回返之后,皇帝就下旨为窦宪加官至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明显长了记性的窦宪,推辞了封侯和食邑,但牢牢占据大将军的实职,高位养傲心,窦宪很快就原形毕露,甚至远超以往。

尚书仆射郅寿、乐恢两人因为忤逆窦宪的意思,相继自杀,朝臣无不惊怖,从此朝堂彻底沦为窦宪的“天下”,无人敢忤逆,窦宪以外,另有窦景、窦瑰、窦霸、窦褒、窦褒等十余人把握朝廷要旨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5)

其党羽之广,令窦宪生出反意,虽汉和帝年幼,但得知窦宪反意后,当机立断,借窦宪班师回京之际,大赏将士,以收其心,其后,屏退兵马,引窦宪单独入城,收兵符,诛党羽。

一切事毕后,窦氏众人又被放归封地,至封地,均被迫自杀。

窦宪一生,功高震主,离九五之尊只差一步,然而功是功,过是过,尤其是在封建时代,谋逆是最不可饶恕之罪,尽管窦宪平定了匈奴,窦宪依旧不被后世史书认可。

另外,自前文可看出,窦宪的功绩有待商榷之处

霍去病为什么不能歼灭匈奴(窦宪消灭了北匈奴)(16)

第一,窦宪北击的目的不纯,时机不对,强征匈奴不被朝堂认可。

第二,窦宪出击时的匈奴,与卫霍所面对的匈奴完全不同,卫霍出击时,匈奴气势正盛,对西汉百般欺压,自两人出击后,攻守之势方倒转,而窦宪所击,衰落不堪。

种种原因叠加之下,才让窦宪名声在史不显。

参考文献

1、《后汉书》

2、《史记》

3、《资治通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