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李成儒在《演员请就位》里着实火了一把,痛批郭敬明,评价青年演员连用三个重词:“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心理素质差一点的年轻演员当场哭出来的心都有了。
对一个把演戏当人生的老戏骨,这种批评来得非常自然。如今,想把演戏当成名之路而非一门艺术来琢磨的人见少,轻贱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多,李成儒的这股火,太能理解。但如果要冷静地坐下来,跟这位“李爷”掰扯一下年轻演员演技太差的原因,我提出“他们不会演戏,首先是因为不会读书”这个观点,他一定不会反对。
演员演戏就是在塑造人物,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把人物吃透了,走进人物内心,才可能演好一个角色。
▲希斯莱杰饰演《蝙蝠侠前传:黑暗骑士》中的小丑
极端者如希斯莱杰,在《蝙蝠侠》前传里饰演小丑,走进小丑的心里,就再没走出来。这种人是戏痴,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个角色了。他走进小丑内心的过程,就是一次完美的阅读。
顺着这事往下说,聊两句李成儒很熟悉的一部话剧《茶馆》。这是老舍先生的杰作,中学语文课上无法绕过去的经典,我跟很多语文老师聊过这部话剧,他们都表示,想把今天的孩子带入这部话剧里去,好难!
▲《茶馆》剧照
为什么难?不是文字不懂,而是走不进人物心里去。给学生讲话剧,很多老师都会让出几节课,让孩子们自己排演一出,用心体验一下剧中的人物,这是阅读的另一种形态。但在这种环节里,老师不能松手,一定要贴上去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物,帮孩子们分析人物,指导他们演出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阅读体验。
一个当语文老师的朋友告诉我,他试过好几次,让孩子们演《茶馆》,太难了。我安慰他,不要气馁,慢慢找感觉,这种“太难了”“臣妾做不到”的感受,演员于是之先生一样有。
▲于是之饰演《茶馆》中的王利发
1958年,人艺组织排话剧《茶馆》,于是之饰演茶馆老板王利发,从这次排演开始,走进这部戏里,几十年没出来,茶馆里来来往往这些人,他在心里琢磨了几十年。多年后,《茶馆》重拍,一帮年轻演员担纲演出,于是之从旁指导。
演到茶馆里卖女儿这一段时,这帮演茶客的年轻演员,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同情。以他们的社会阅历和对人生的理解,这不是应当应分的吗?是啊!他们的修养和训练,带来了这个层次的认知,他们对人性的理解只能到这个份上。
可是,于是之喊停了。
他的指导意见让年轻演员们惊了:这段故事里,茶客们不能同情,他们都不是同情的主,而应该高兴、庆幸。于是之的意思是:这帮旁观的茶客心里的台词应该是——我再穷可还没混到卖女儿的境地。回到家,就这件事情,他们能给妻儿四邻吹上好几天。
▲老舍(前右二)与于是之(前左二)等讨论《茶馆》剧情
这是于是之琢磨了几十年的人性,他读书更读人,一直到叩破了那个时代的大门,才有了这点认识。
每次有人跟我讲中学生的文学文本阅读不好引导,远的,我马上想到于是之,近人,就是李成儒了。所谓阅读理解,很多人把它当题做,语文老师真该给它当戏、当人生来琢磨。读书就是读人,打破文字障,揪出文字背后的人,拷问他,诱导他,逼迫他,直到我们洞悉他所有的秘密,了解他内心的些微波澜。看到这些人表面的道德面具背后,藏着多少内心深处平庸的恶,他们看到别人妻离子散,心里激不起丝毫的悲悯,有的只是侥幸和奚落,这是演员的修养,也是一个阅读者最应该明白的道理。
阅读理解是怎么做的?书该是怎么读的?问的人很多,答案很少,把李成儒和于是之对演戏的这些片言只语归拢起来,其实就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答案。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就是在读人,学会读人,才是我们从语文开始走向社会和人生,最应该学会的读书心法。
-END-
责编丨杜普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