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历史源远流长,三千年前善于经商的先民便以“商”为国号,建立王朝。
纵观我国历史,尾随先民经商者无数,富可敌国者寥寥,其中前有陶朱公三散家财,亦可赀累巨万,后有沈万三资两帝,传言神通聚宝。
与沈万三相比,陶朱公离我们太远,徒留传说,而沈家近年来,却是连带着沈万三的遗产,被人在贵州深山中查到了蛛丝马迹。
两个皇帝的“钱袋子”沈万三,名字很奇怪,万三万三,万中其三吗?取哪三?这几乎成了所有人看到他名字的第一反应。
但实际上,这不是他本名,他本名,据考证要么叫沈富,要么叫沈秀。
为什么这么模糊,是因为考证的资料上显示,有人这么叫过他,但考证人员不确定,这两个哪一个是他真正的大名。
毕竟两个名字中的“沈富”,完全有可能是他富裕了以后,别人对他的一种类似于外号的称呼,就像我们叫有钱人都叫“某某老板”一样。
不光大名难以确认,连“沈万三”这个外号,都有可能是假的,因为他本人自号万山,但家中行四的弟弟沈贵,别名“沈万四”。
于是乎,问题再一次出现,有人说有可能是口音问题,“万山”被传作了“万三”,有人说沈家几子就“万几”,寓意“万中几秀”。
各自有理中,也透露了一个事实,沈万三的传说可能在民间流传中发生了变化,使得真相与我们听到的、想象的相差甚远。
比如说,沈万三可能不存在于真实历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现存的两份关于沈万三的记录,内容完全不同。
清朝修撰的《明史》中,多次记载了沈万三的事例,并在马皇后的传记中,对其结局进行了概括。
沈万三在资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后,提出提供财宝犒劳军队,这犯了大忌,是马皇后劝说朱元璋饶了沈万三一命,改判沈万三流放云南。
但乾隆年间编纂的《吴江县志》里,引用了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吴江志》,这个莫旦据传是沈家的儿女亲家,他所说的有关沈万三的话,可以说是相当有力的佐证。
而据《吴江志》记载,张士诚占领吴会的时候,沈万三早已经死了。
这就有了矛盾了,《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一直看不惯明朝统治者,《吴江志》是明朝人自己写得相对有真实性,两者正确性的比较,让人难以为其分高下。
不过这之中,不是没有漏洞。
《明史》中记载的是“吴兴富民沈秀”,《吴江志》作者只说是沈家儿女亲家,这个“沈”很有可能是前文所说的“沈富”,只是一个姓沈的巨富,但不及沈万三传说的那种程度,只是被错认。
依照民间流传得更广的,应该就是《明史》所说的,沈万三富可敌国,明朝前资助过张士诚这个东吴皇帝,明朝建立后又资助张士诚的敌人朱元璋。
元末,朝廷昏庸,民不聊生,各地纷纷举起义旗,趁元朝贵族耽于享乐无力平复起义,各地势力开始占地称王。
其中长江至江南一带,最有名的势力便是张士诚和朱元璋。
其中朱元璋大败陈友谅后,羽翼渐丰,一鼓作气拿下了在江南与他对峙的张士诚,随后,定下北伐计划,开始统一全国的征程。
北伐计划定下不久,朱元璋为了安定人心,于南京登基称帝,大封群臣。
南京原本就是富庶之地,规模极大想要建起配得上首都的城墙,成了囊中羞涩的朱元璋发愁的事情,只能边修边想办法,眼看才修一半,除却征北的钱粮国库就再无富余,办法还没想出来。
不过这个时候,吴兴的一个姓沈的富商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消息,知道城墙快修不下去了,便跑来说要修城墙。
贫苦出身的朱元璋,虽然恨所有骄奢淫逸的富商,但比起贪赃枉法的官吏,朱元璋觉得富商毕竟也算民的一种,相对大度一些,尤其是听到体恤国家初建的提议大为宽慰,便不追究他打听朝政的罪过,只是派人谢绝并勉励几句。
不过,当宦官带回了该富商资助过张士诚,眼下是来以资抵罪的消息后,朱元璋眼睛便眯了起来,心里只剩下让他修的想法。
朱元璋倒要看看,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富商,知不知晓修城墙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
这个时候,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姓沈的是什么来路。
这个姓沈的,就是沈万三。
元末,沈万三躬耕得到一笔小钱后,来到城里经商,被富商陆德源发掘,助其打理家产多年后,得到其馈赠,并用这笔馈赠在今周庄附近建立了自己的行商中心。
凭借着交通便利,沈万三很快建立了江南和通番的联系,让家产几倍增长。
早年间,在张士诚统治之下,沈万三免不了供应军队,一直担忧被朱元璋算后账的他,终于找到机会赎罪,于是上杆子来掏钱了。
另一边,沈万三收到了答应的回复,便开始与修筑官员接洽。
很快那半边城墙修起来了,朱元璋喜出望外,饶了他曾经支持过张士诚的军队,甚至还问他想要什么赏赐。
沈万三连忙摇头,说自己不敢要赏,甚至谦卑地问北方战事是否顺利,如果需要,自己可以出资,资助军队。
这一问,便让多疑的朱元璋对他起了疑。
沈万三没多想,他曾经支持过张士诚,如今支持回新皇帝,不就彻底洗清自己乱党的身份了?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一开资助的口,朱元璋当场大怒,把他押下大狱。
回到后宫,朱元璋气冲冲地对马皇后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
马皇后进谏说:“我听说法律这个东西,是用来诛杀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来诛杀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敌国,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苍天必然会降灾祸给他,陛下又何必再杀他。”
朱元璋听了有些解气,饶过沈万三没杀,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
当时的云南没有收复,形势很混乱,却存在着一条常年往来不断的商道——茶马古道。
走茶马古道便可将将江浙的丝绸、陶瓷和手工业品运往滇西北,乃至进藏,不失为一条求富的新路。
虽然那儿天气高寒,路途坎坷,充满艰难困苦,却很有开发的余地。
具有丰富经验的沈万三,发挥自己的特长,利用茶马古道,将江南一带的丝绸等特产运到云南,甚至进入西藏和缅甸、印度……在茶马古道重操旧业,继续经商,是沈万三无可选择的选择。
谁也没有想到,这使他重又获得生机。
沈万三当时只带走了一个儿子,还未来得及将其他家人接至云南,留在江南的家人便因女婿顾学文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
寻访沈氏
洪武朝以后,民间有关沈万三的传说多了起来,沈家后人的下落也众说纷纭。
甚至到了现在,江苏周庄、云南丽江还在为沈万三故居的事情争吵。
但2012年有一个叫扎西刘的摄影师,突然宣称经过自己5年的走访、考证,推测出了沈万三后代的所在。
事情起源自一次偶然的发现,当时正在河南太行山山区采风的扎西刘,在山下的小村落歇脚时,与村民闲聊时意外得知,村中大部分人祖籍都在南京。
多年后,考察南京门西风土人情的扎西刘,发现南京保留了大量的沈万三的痕迹。
这让他突然想起河南的那个小村落,心中有一个隐隐猜想的他,决定再去一趟小山村,印证心中所想。
带着大量考察资料的扎西刘再赴小山村,很快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相隔如此远的两地,风俗竟然存在高度相似。再三跟村民确认,这个村子上世纪战乱前就有这些风俗。
扎西刘渐渐有了一个疑惑:是什么促使了两地居民在近代交通不便,十里不同俗的情况下,习俗呈现高度相似?
在多方资料印证下,扎西刘确认一直追溯到明末元初,此地才有一次大规模的族群迁移。
而当时人口流动的除了朱元璋的北伐,就剩下逃难了,可当时哪有什么难,唯一就是逃避朱元璋对蓝玉案的株连。
为了进一步确认自己心中的猜测,扎西刘开始前往传说中沈万三的故居——周庄。
周庄一度作为沈万三的大本营,在沈万三全家搬往南京,被发配云南后,此地还存在着沈万三弟弟的后裔。
但蓝玉案的株连并没有放过这里,加上这里不同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交通发达的周庄经历多年风雨与现代开发,可以说除了是故居外,再没有沈万三的痕迹了。
扎西刘在周庄一无所获,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古籍上记载的沈万三曾经到访的地方,遍寻多个“万三墓”无果后,扎西刘决定前往最后一个地方,那就是《明史》中记载的沈万三最后被发配的云南。
扎西刘到云南后不止是体察风土人情,还拜访了许多当地学者,终于在《三迤随笔》和《张三丰文集》的记载中,再次发现了沈万三的踪迹。
两书中都有着这样的记载:沈万三发配云南后,素来与沐英交好的沈万三,受到了沐英的庇护,以为西路理财为由被沐英请入滇。
这也为传说中沈万三在茶马古道上重新经商,重获富可敌国的财富的传说互证。
有了沐氏的庇护,沈万三的生意异常顺利,沐家也成功在云南建立了无上权威。
之后,沈万三在明洪武26年拜云游至滇的张三丰为师,并隐居大理附近的西山。
尽管没有明言沈万三最后隐居何处,但扎西刘相信自己已经无限接近沈万三了。
仿佛是老天爷在帮他,在收集了一堆资料尚未整理出头绪之时,电视上一条新闻吸引了他的注意:在云南丽江有一个小山村,村中以沈为主姓,多年来保有特殊的民俗风貌,等待游客游玩。
云南丽江、以沈为姓,扎西刘激动得快要跳起来,连忙驱车前往报道中所说的山村。
到了山村,他发现了新闻上没有报道的事:这个村的始祖可以追溯到明朝,是被发配过来的人开枝散叶后形成的村落。
离真相越来越近的扎西刘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因为村子里与沈万三后人的特征很相像,却没有一点关于沈万三的传说,这让他心中打起了鼓。
毕竟一路走来,那些跟沈万三沾点边的地方,都极力鼓吹自己与沈万三的关系,如此淡然的村落,很难让人相信它跟沈万三有什么关联。
尽管这个山村和河南山村、南京门西民风习俗上有一定的吻合,但扎西刘始终没有找到进一步证明这些人是沈万三后人的证据。
而这些证据中,最有力的就是在史书、民俗以外最直接证明族群后裔身份证的家谱,或者说保有一定历史遗留的宗祠。
很遗憾,这三个地方,都没有这些东西。
有些心灰意冷的扎西刘回到了家,这种无限接近答案,但始终得不到的感觉,一直折磨他到春节。
这年春节,扎西刘依旧闷闷不乐,好朋友们知道他对民俗着迷,就变着法地跟他讲自己存着的那些奇闻异事。
一个朋友说的话,像是当头棒喝一样砸醒了扎西刘。
朋友说,其实早年间云贵不分家,扎西刘如果真的对这事心有芥蒂,年后还可以去贵州看看。
欣喜若狂的扎西刘连朋友都来不及招待,赶紧查询资料。
原来贵州独立称省,正是明初政府大规模往云贵高原屯军之后的事情。
在此之前,贵州、云南都统称为“滇”。扎西刘陷入了一个现代人才有的误区:史书上沈万三是被发配“滇”这个地区,扎西刘却将它默认为云南,殊不知“滇”还可以是贵州。
有了新的方向,扎西刘便提起了干劲,开始在贵州范围搜索资料。
很快,安顺市平坝县屯堡地区进入到了扎西刘的视线。
这个地方恰好屡次被报道存在大量南京遗民,且沐英曾经在此屯兵。
确定目标后,扎西刘当即决定动身前往此地实地考察。
苦心人天不负,扎西刘这次真的找到了沈氏后代。
屯堡的天龙镇有陈、郑、沈、张四大姓,其中沈姓家族,有着种种和别家不一样的习俗,比如世代经商、比如供奉财神、再如每年向东北方即南京的方向祭祖。
不仅如此,扎西刘还是找到了一本绵延数百年的庞大族谱,尽管族谱的开头已经在历史中毁坏,但这个结果已经对得起扎西刘的苦苦追寻了。
秘宝遗产传闻中,沈万三不仅家财万贯、富可敌国,还有一个名唤“聚宝盆”的宝物,将物品放进去便会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探寻过沈氏后,扎西刘心就放下来了,甚至开始幻想着能不能找到沈万三当年遗留的宝贝,说不定还能找到传说中的聚宝盆呢!
他在心里如此自己打趣自己,抱着莫大的兴趣,扎西刘开始了他的探宝之旅。
扎西刘寻宝之旅很快就结束了,想想也是,聚宝盆如此神异的物品,本就该只存在于传说中,扎西刘在镇上连个石盆都没找到。
至于说沈万三留下的大批财宝,扎西刘觉得自己找它就是无稽之谈。
如果真的遗留,后人早就拿在手中了,哪怕是藏起来埋起来,扎西刘自问客串一把《盗墓笔记》的可能实在太渺茫。
但扎西刘并不是一无所获,和镇民聊天中,他发现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淡淡的笑容,待人谦和,尽管谈话中穿插着几通表示业务繁忙的电话,依旧还是十分礼貌地跟扎西刘说完话才离去。
镇上的人都在经商,且都小有成就,聚集在一个镇上纯粹是对家乡恋恋不忘,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致富经,邻里也十分和睦。
如果沈万三还活着,一定很欣慰吧。扎西刘心里不禁为沈万三高兴。
沈万三一生传奇十足,大起大落,但最后落了个不好的结局,家中万千财富,为别人做了嫁衣。
如今这批沈氏后裔,恪守各自代代相传的家规祖训,凭借着自己的本事过着小富即安的生活,想来沈万三在天有灵还在默默保佑。
沈万三的物质遗产看来是找不到了,满载着在天龙镇收获的精神财富,扎西刘踏上了归途。多年的探寻只是一个满足好奇的心愿,怎样结尾,扎西刘从未在意,苦寻无果、惊天大发现扎西刘都幻想过。
但如此平平淡的收场,才是生活的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