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上册笔记诫子书(统编版文言文专栏七年级上册诫子书中考考点汇编)(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一、原文呈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文章翻译

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三、重点字词

1.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2. 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3.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4.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6.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7.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8.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9.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10.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1.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2. 须:必要、一定要。

13. 广:使……增广。

14. 才:才干。

15. 广才:增长才干。

16.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17. 淫慢:过度懈怠。淫:过度。慢:懈怠,懒惰。

18. 励精:振奋精神。

19.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20.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21. 年:年龄。:跟随。

22. 时:季节、时光。

23. 驰:疾行、增长。

24. 日:时间、时光、季节。

25. 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

26. 遂:于是,就。

27.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2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9.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30.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语句赏析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字,把失败归结为“”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五、理解性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诫子书》中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六、内容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3.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宁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5.《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6.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会半途而废。学习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七、中考案例

2018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题

(一)古诗文阅读(9~14小题,共16分)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乙】 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①,非志无以成学。淫慢②则不能励精,险躁③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④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①广才:增长才干。②淫慢:放纵懈怠。③险躁:轻薄浮躁。④意:意志。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后倾覆:(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静修身:( ) (4)悲守穷庐:( )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1.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2分)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2.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

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

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13.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

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2分)

14.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几乎是神的化身。你了解的诸葛亮还具有哪些可贵品质?他的这些品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任写两点谈启示)(2分)

答案

9.(1)遇到,正好碰到(2)比喻奔走效力(3)用来(4)穷困之人居住的房屋(每小题1分)

10.(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之间(我)受到委任。(译对“受任”“于”两个核心词给1分;译对“奉命”“危难”两个核心词给1分)

(2)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坚定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译对“非学”、“广才”给1分;译对“非志”、“成学”给1分)

11. (1)咨臣/以当世之事 (2)险躁/则不能治性 (每小题1分)

13.“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能写出“驰”与“去”所形容的状态及表达效果,意思接近即可)

14. 忠心耿耿,知恩图报,心系家园,以天下为己任,教子修身明志,重视德行等。

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有些孩子不知感恩,诸葛亮知恩图报的品质是一种美德,令人敬佩。

诸葛亮爱家爱子、重视孩子德行的情怀令人感动,等。(写两点品质给1分,同时谈出启示给满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