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诠释】
传统上,人们以为此章是孔子告诫世人要修身就必须要去谗远色。不过,对该章的理解历来有颇多争议。其中“女子”一词引起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不少人又以之为孔子“轻视妇女”的铁证。
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引发了人们这么多的思考,恐怕是孔子始料不及的。更为严重的是,此语不仅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有力证据,也直接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尤其近代以来,它被有的人认为是历来妇女地位低下的开端,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始作俑者。
随着儒学与传统文化的复兴,诸多学者力图从新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解释,有许多“正解”、“新解”、“辩证”、“我读”之类出现。
毫无疑问,在经典诠释中,应坚持经典溯源的方式,以经典解释经典:回到孔子所传承的文化和生活的那个时代,方能探得孔子“女子难养”说的真实含义。
值得注意或者必须注意的是,在文化观上,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孔子所“述”者何?典籍中说得十分清楚,《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时代,齐国就有人说:“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遵循尧、舜之道,效法文、武之制,显然,尧、舜、文、武等古代先王对孔子影响很大。尧、舜时代较远,周代制度就是“损益”前代而来,朱子解释说:“祖述者,远宗其道;宪章者,近守其法。”(《论语集注》)因此,孔子应当更加推崇文、武、周公之制。由此我们想到,孔子崇尚“文武之政”,熟知周代文献,那么,有关孔子的一些“拿捏不准”的言论与争议,可以结合周代典籍中的言说进行理解,这或许是一个十分切实合理的途径。
孔子晚年曾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孔子对被后人视为“儒家元圣”的周公可谓魂牵梦绕,由此我们想到,孔子的言论应该与西周初年的周文王、武王、周公言论属于相同的“话语系统”,那么将人们理解有争议的孔子“语录”与周初思想家结合比对研究,应该是一条十分合理的途径。
事实上,孔子时代,周初的历史文献大量存在,《礼记·中庸》记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这使孔子得以了解与效法“周政”。在阅读周代相关历史文献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周初存在的一个观念对于理解孔子“女子难养”说颇具启发意义,这就是“小人难保”。我们相信这是解决这一聚讼不已的学术公案、打开孔子此语之谜的钥匙。
《尚书·康诰》记周公告诫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大畏蓒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又民。”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叔与殷人勾结的叛乱,《康诰》就是这种背景下对被封于卫地的康叔的嘱告之辞。这里,“小人”指百姓、小民。孙星衍疏引《释诂》云:“保,康,安也……小民不易安也。”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因为“天威之明,惟诚是辅”,在民情中可以得到应验。欲安其民,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总之,因为“小人难保”,就应当重视“小人”。
在《逸周书·和寤解》中同样有“小人难保”之语。该篇记周武王的话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同样指小民、百姓。依《周书序》,本篇是周武王将灭商时,在商郊“明德于众”之作。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说因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小民很难护养,就要事事施之以敬,这正是周人传统的“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在先秦文献典籍中,“小人”一词比比皆是,均与“君子”对举。例如《诗经·角弓》中说:“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尚书·无逸》中有“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君主重视“小人”,说明小人阶层并非毫无地位。与《论语》同时代的《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小人”也大都作地位低下之人解,如《左传》襄公九年有曰:“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又如《国语·鲁语上》曰:“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新公布的清华简《保训》篇中有“昔舜久作小人,亲耕于历丘”之语,舜当初所做的“小人”也是此义。郭店楚墓竹简有“刑不隶(逮)于君子,礼不隶(逮)于小人”,这就是《孔子家语·五刑解》和《礼记·曲礼》中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小人”是商、周社会中从事农业等体力劳作、地位较低的平民,包括一般庶民、鄙夫、野人,是王、侯、卿、大夫、士之外的普通百姓,是相对于为政者、大人、君子的身份地位的统称。
查《说文解字》,其中明言:“保,养也。”是则“小人难保”就是“小人难养”。不难理解,孔子强调“小人难养”,也一定是秉承周人的牧民思想,针对各层各级“养民”者(即所谓统治或管理者)而说的。
原来,这里的“小人”并不是指我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的人”!在《论语》文本中,“小人”当然有与“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对的意义,但其中有很多却是指的“平民”、“普通百姓”。如《论语·子路》记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就不是对弟子的道德谴责。
孔子思想与文王、武王、周公等一脉相承,由周初文献我们知道,孔子说“小人难养”不仅不含有轻视“小人”的意思,反而反映出他对这一群体的重视,那么,孔子说“女子难养”应该也不是轻视女子了。
在孔子的表述中,无论“女子”还是“小人”,其所谓“难养”,具体在于“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也就是说,“女子”、“小人”具有自身的特点,对他们既不可“近”,也不可“远”,因为把握不当,容易造成“不孙”或者“怨”这样的消极后果。
所谓不可“近”、不可“远”,是一个需要具体掌握好的分寸、尺度。所谓“不孙”,就是不驯顺;“怨”则是埋怨,怨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曰:“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作为普通民众的小民,一般不容易领会“君子”的意图,在与君子相处时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君子对待民众就应当注意不“近”、不“远”。《孔子家语·好生》记:“孔子谓子路曰:‘君子以心导耳目,立义以为勇;小人以耳目导心,不逊以为勇。故曰退之而不怨,先之斯可从已。’”孔子认为,君子用心指使耳目,把道义作为勇的基础;小人用耳目指使心,把不驯顺当做勇敢。所以说君子被屏退也不抱怨,让他带头也能做好表率,使别人能跟着他做。在《论语·阳货》“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一章之前,就有子贡所说“恶勇而无礼者”的话。所谓“勇而无礼”,就是“不逊以为勇”。君子可以“退之而不怨”,而对待小人,如果“退之”,就难免出现“怨”,这其实就是“远之则怨”。
在《孔子家语·好生》篇中,还有曾子的类似表述。曾子说:“狎甚则相简,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其庄足以成礼。”小人既然确实有这种不知“远”、“近”的茫然与狭隘,君子应如何措手处理?曾子认为,既不能过分亲近,也不能过分庄重而显得疏远,过分亲近就会简慢,过分庄重就不能亲近。所以,君子般的亲近足以结交朋友并彼此欢悦,君子般的庄重足以成礼。孔子非常赞赏曾子的言论,认为君子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就要不“狎甚”、不“庄甚”,以“礼”约之,以保持好的关系。这其实正是孔子言说“小人难养”的本意所在。
对“小人”如此,对待“女子”自然也是一样。在《论语》本章中,“女子”与“小人”是被绑定的并列主语。梁漱溟先生说得好,孔子的那些话,包含了他“对于人类心理的认识”,“孔子学说原是从他对人类心理的一种认识而来”(《梁漱溟先生论儒佛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孔子熟知历史知识,了解民性。他一定认识到,商周时期女子社会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远远不及男子。在经过他整理的《尚书》中,就有商纣王妃妲己“牝鸡司晨,惟家之索”的说法。春秋时期的家庭结构更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很少参与公共社会活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她们受到历史条件的种种局限,因而大多数女性缺少文化教育,极少有社会交往,难有志向抱负,视野不能开阔。历史上对《论语》的注解,也多从女子性别特征着眼,遂有所谓女子“其意浅促”、“无正性”、“志不在义”、“惟酒食之议”之类的理解。其实,孔子说女子“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他对女性心理情感依赖倾向的认知,究其原因,既有文化教育问题,又有心理性格素质问题。
不难理解,孔子此语是从政治管理的角度对“养”者即君子所说的,这是春秋社会历史事实的反映。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民性”、“民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其命矣。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以更好地让他们恭敬、不怨。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是“庄以莅之,慈以畜之”。
就政治管理而言,孔子此言是说对待“女子”与“小人”都应当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周初武王、周公说“小人难保”丝毫没有轻蔑“小人”之意,那么,我们也可以确定,尊崇和效法周政的孔子言“女子难养”,也同样不会带有任何轻蔑、歧视的意味。孔子的意思是,不论为人处世,还是为政治国,都必须处理好与“女子”、“小人”的关系,对于为政者而言,这更是必须慎思的问题。对“女子”和“小人”,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们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如果疏远了他们,他们就往往会产生怨愤。孔子此语,也体现了他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和深切体察。
本文选自《论语诠解》杨朝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