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宁的建置沿革

作者:彭妙艳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1)

普宁在揭阳市中部,南连惠来,北接揭阳市区,面积1620平方公里。2018年底,人口274.27万,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份之一。

普宁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剖割潮阳县西部黄坑、洋乌、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2)

水三都建立的。因寄予剖立以巩固地方安宁,“剖”与“普”同音,而称为普宁。后来有个别文献误载为普安,因而对于县名,有过一些争议。

明万历十年(1582),原来割入普宁的洋乌、水两都,重新划归潮阳,普宁仅剩黄坑一都。万历十四年(1586),县治由创县时所寄的贵屿圩迁至厚屿。以镇山为洪山,而称洪阳。经过多任知县与地方人士的努力,至清雍正十年(1732)六月,才又从潮阳割出水都170村、贵山都半部93村、洋乌都尾段45村重归普宁。至此,普宁县的辖地共约1052平方公里。一直延续到1950年春天。其间1947年7月,徙县城于流沙圩。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3)

1950年3月,粤东地区有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政区调整。这个过程中,把属惠来县的南阳山区505个村,和原属南山管理局的锡溪乡、原属陆丰县的大坪乡、原属揭阳县的九斗、乌石村等地划归普宁县。又把原属普宁县的考溪、日路两个村和棉湖东关桥、新寨等划归揭阳县,把贵屿南安乡、石桥头西乡、军埠村划归潮阳县。

1958年5月,把原属潮阳县的山柄村除外的大长陇、陈店乡的石港、浮屿村和石船乡的碗仔、百吉岭、白马柯、洋下、白沙溪、岭尾、打鼓潭、望岭、龙潭等村划归普宁县。同年12月,普宁、惠来两县合并,称普宁县。1961年3月,惠来县恢复建制。

1975年2月,把原属普宁的贡山、湖西和四乡等3村划归揭西县。

至此,成为今日依然的普宁版图。

1993年4月6日,撤县设立普宁市(县级),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揭阳市代管。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4)

万历十年,洋乌、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5)

水二都被割回潮阳县,普宁仅剩黄坑一都时,仅辖兴仁一乡,分上、中、下三社。全县仅有2876户,8653人。耕地1313顷36亩。经济十分薄弱,建设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为此,自万历中起,知县阮以临等,即为恢复普宁版图以利民生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至清雍正四年(1726),代理知县黄廷相根据地方绅士方宏道等的请求,再次上文要求恢复县初版图,经历了多次“上司难之,反复辩论,累万千言”的艰辛。但他的“便国、便民、便潮、便普”的“四便”的重要性的提法,也确乎说动了上司,终于使版图的恢复进入了上级的议事日程。所以尽管黄廷相代理普宁知县只有一年时间,但因为包括要求恢复政区版图在内,他有许多“惠政”,所以得以在离开后,“士民思之”,并立传于地方文献中。

再者就必须提及雍正五年(1727)知县事,后以事落职的蓝鼎元了。蓝以“抱经济才,洞达治理”著称。当雍正九年(1731),广东布政司根据前令黄廷相请求,组织对普宁政区划定的调研时,已经不在任的蓝鼎元仍然提出有见地的划分意见。主要是从过去非普宁地的贵山都割出一半入普的必要与好处,让“两邑称便”。后来那个1052平方公里的定界,就是采纳蓝鼎元的建议而划定的。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6)

普宁的建置沿革中,有着历代地方职官与绅士的参与和贡献。把这些简略交代,对于后世了解地方的今世前生,而不致见物不见人,似乎有着必要。

于是我根据这一“构想”写下这篇短文,让后之来者于收获沿革知识,并于沿革之处,看到有责任感的地方官的历史作为。

普宁各镇名字由来(普宁的建置沿革)(7)

来源:揭阳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