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开悟和明心见性(浮相皆为空性人生何须执着)(1)

一、

想要解除世俗烦恼,有一个能够通达本质的智慧,那就是佛家的空性智慧,如果再把佛家的空性智慧结合道家的无为去看,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痛苦的,更不值得自己去执着。

所谓的空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世俗层面存在的所知所见所闻皆为空性,并不存在值得我们执着的实体,因为在这世间能够永恒的只有真理,也就是虚无表象背后的实质,而不是世俗所见的表象。

用这样的智慧去对照自己生活中的苦恼,你会发现你所执着的问题都是多此一举,你所存在的苦恼都是“无故寻愁觅恨”。

比如一个人因为当下的生活不顺而苦恼,那么他就要明白,生活永远不会一成不变,不管多么糟糕的当下,只要你踏踏实实的努力,总有一天这些糟糕都会成为过往,因为人生永远是在变的。

再比如,一个人骂你或者侮辱你的时候,你会因为他的一句话而苦恼一天,甚至苦恼一年,有的人甚至苦恼一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明白,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存在。

别说是一句话,就是我们自身本体都是不断在变化的,更何况在这不断变化的本体之上而产生的一句话呢,而且这句话还是因为他人飘摇不定的情绪而发出的言辞罢了。

破迷开悟和明心见性(浮相皆为空性人生何须执着)(2)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去想,别人骂你通常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你真正做错了一件事情;其二是你不够强大,他故意羞辱你;其三就是因为你太过优秀,他希望通过用极端的言辞辱骂你,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如果真的是因为你自己本身存在的缺点,比如做错一件事情,导致自己遭受别人的责骂,那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别人对你责骂大概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你也能通过这件事情慢慢修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在这件事情之后变得更加完美。

那么第二种情况呢,当一个人不够强大,相对软弱的时候,都会遭受到别人的羞辱嘲讽等等。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类似的事情产生烦恼和痛苦,但是对于任何一种状况来说,都是不值得执着的虚幻表象而已。

因为这世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在变的,他的辱骂是建立在在他所见的表象上而存在的,而这个表象又永远在变化。

比如当下你因为自己做错了一件事情而遭受责骂,那么不久之后你可能就会改正了自己的错误,那么他对你的态度就会随着你的改变而改变,即便别人因为你的弱小而嘲讽羞辱你的时候,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强大了,那么他自己也就学会闭嘴了。

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之所以说虚幻并不是因为它不曾存在,而是因为它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可能在你还未意识到的状态下,你曾经深深执着的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别说是因为一句话,或者曾经的一件事情,就包括我们自己的存在本身,都是不断在变化的虚无,而我们又何苦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不断变化的虚幻之上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人因为这虚幻的表象而产生许多过激的念头和行为,这不都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吗?

甚至包括内心因执着而产生的痛苦情绪,本身也是一种虚幻,比如你这一刻会因为执着于一件事情产生痛苦的想法,或许下一秒你又突然释怀了,这种执着的痛苦也不存在了。

所以说没有什么表象是永恒的,更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在虚幻表象上徒增痛苦的。

破迷开悟和明心见性(浮相皆为空性人生何须执着)(3)

二、

能让我们放下执着的是空性智慧,那么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执着的,则能在道家的无为智慧中找到答案。

无为是一个很深邃的智慧概念。

《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就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我们之所以产生痛苦,就是因为执着于事情的表象之上,那么执着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我们习惯性的用固有认知去衡量眼前所见的事物产生的偏见。

每个人都会信任自己潜意识之中所知的标准,但是却从来没有怀疑自己的所知是否符合客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当你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打算选择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个工作在你看来,不如你为他挑选的工作,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又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你通常会因为孩子的选择而生出苦恼纠葛等负面情绪。

那么我们产生的负面情绪有没有意义呢,我们不妨拿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这个事情,那就是你怎么确定当孩子按他自己的想法选择之后,走到最后一定是错误的结果呢,他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一定会很糟糕吗?你为他做主选择的就一定对吗?

其实并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一定正确,因为你也具备理性审视问题的智慧。

你之所以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是习惯性的拿经验去衡量问题,并且固执的认为自己所相信的就一定是对的。

所以在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如此,我们都是习惯性地拿固有认知去衡量一个自己并不能理解的客观事件,这并非是一种理性,如果放任自己活在固有偏见之中,必然会让自己的一生都束缚在痛苦之中。

那么我们再把这一点结合佛家的空性智慧来看,就是世间的任何一切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而我们却总在拿着一个自己都琢磨不清,到底是否符合客观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不断在变化的,因缘和合之下产生的当下局面,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本,这也是很多人在人生面临问题的时候,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却又在自己主观的意识主导下使问题更糟糕的关键点。

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是在偏见中活着能获得世俗标准下更好的人生结果,还是顺应自然活得更舒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真的能放下偏见的接纳生活,顺应生活,那么一定能换来更加平和坦然的内心。

破迷开悟和明心见性(浮相皆为空性人生何须执着)(4)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比世俗物质更珍贵的东西,大概就是我们的内心了。

我们如果从这个局限之中走出来,慢慢地放下偏见,放下执着心,那么自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许多世俗之间的痛苦,当你走出自己的固有思维之后,才能真正地释怀曾经内心的纠葛。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