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更多原创文章可微信搜索公众号商业观察家

文/ 商业观察家

100%还原线下购物场景、 High得停不下来、沉浸式购物体验、任意门、潘多拉魔盒、造物神计划、动作捕捉技术、五感模拟技术……还记得四个月前刷爆朋友圈的3分钟视频吗?

新概念串起的VR购物甚至引发“实体店末日已至”的恐惧。

今天,上海世博展览馆开幕的“淘宝造物节”上,阿里巴巴的Buy+——VR(虚拟现实)购物技术体验产品终于正式揭开面纱,首度向全球公众开放。

被称之为“VR 网购”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下一代购物场景的Buy 到底有多厉害?

《商业观察家》受邀参加淘宝造物节,第一时间带回体验报告。

今年的3月17日,阿里发布Buy 计划,3分钟的概念视频曾刷爆朋友圈。

当时阿里集团宣布成立GM Lab(Gnome Magic Lab)实验室,研发VR技术,并称在四个月后正式推出。

vr重新定义电商(VR购物来了阿里BUY)(1)

Buy 的体验到底如何?

《商业观察家》体验了两次Buy ,每次体验过程大约8分钟左右。Buy 体验有两个购物场景,分别是女士箱包店和男女内衣店。

Buy 采用时下大多数VR游戏使用的“瞬移”功能帮助用户在虚拟商场中行走,顾客带上头盔,启动购物流程,眼前会出现3D建模技术搭建的三维虚拟女士箱包店,陈列有各种款式的女士箱包,场景与线下门店类似;

按照淘公仔机器人导购“小雨”的提示,消费者可以在店内四处走动观看,通过手柄拿取喜欢的商品,将其拿在手中,进行360度观看。

同时也能通过手柄点击查看商品详情选项,比如款式,颜色,买家秀,商品详情等。

内衣店的体验中,则会在点击查看详情选项的时候,商场中间的舞台上会出现超模T台秀展示的穿戴搭配。

选中商品后可以放进购物车,然后下单付款。

《商业观察家》体验过后的感觉是,此次发布的Buy 的VR技术,相比目前电商仅仅靠图片、视频的展示,有更加丰富和直观的体验,但整体而言,还是一个没有把概念全部落实的“半成品”,体验功能有限,手柄操作稍显复杂。

vr重新定义电商(VR购物来了阿里BUY)(2)

一、Buy 还是模型简单的半成品。

体验首秀可以观看到三维购物场景,可以用手柄实现近距离地拿取货品,可以进行选择卖家秀、商品详情、款式、颜色等的操作。但是,这些也就是Buy 的全部功能。

此前的概念视频中,女孩指指点点间就完成了购物的过程,并且用手触摸货品材质的内容极为吸引人。

但是,此次发布的Buy 体验产品还没有实现手势购物,用的是手柄。《商业观察家》在操控中几次都无法用手柄把包拎起来,其操控的简单化设计还有欠缺。

二、虚拟试衣功能没有出现。

Buy 概念视频中提到将增加五感模拟来实现视觉、听觉、触觉,但是这次体验做到了视觉和听觉,与触觉直接相关的“虚拟试衣”功能没有呈现,不能做到购物者自己试衣,也没有VR的触觉手套,不能触摸到货品的形状和观看到自己试衣的效果。

三、核心的“造物神计划”没有体现。

相比VR游戏,Buy 核心的“造物神计划”还没有发挥威力,商品类目仅推出内衣和箱包两个类目,并且商品数量有限。

此前,按概念视频,淘宝通过“造物神计划”,能实现淘宝百万商家超过10亿商品及VR店铺的快速3D建模。

vr重新定义电商(VR购物来了阿里BUY)(3)

相比此前的Buy 概念视频,此次正式发布的Buy 体验秀也有创新元素的增加。

一、增加了社交的元素。

相比此前的Buy 概念视频,此次正式发布的Buy 体验秀增加了社交功能,可以让顾客(在不同房间)通过耳机相互沟通聊天,能够在虚拟商城中看到对方(当然,会用卡通人物代替)。这是原来的网购形式所没法想象的。可以说还原了真实的线下购物的社交互动场景——闺蜜或朋友相约逛街,可以互相评论交流。

而甚至超越线下体验的部分是,Buy 的社交元素还可能打破线下陌生人社交的障碍,让两个并不认识的人,却因为出现在同一个在线的购物场景,在看同样的货品,更容易产生交流。

2、增加了导购的角色。

在体验中,以淘公仔形象出现的导购“小雨”是此前概念视频中没有的功能,她会提醒顾客的操作步骤,也随时的和顾客在线交流。而这是真人远程在线,并非机器人。

3、VR产品技术壁垒得到突破。

此前,业界普遍认为市面上所有的VR产品都无法解决戴上头盔产生的眩晕的问题,但《商业观察家》体验发现VR购物中身体行动跟图像完全一致,没有产生“晕动症”现象。两次连续体验基本接近20分钟,摘下头盔也没有晕眩感。

对话手机淘宝高级专家袁岳峰

商业观察家:就体验来看,“Buy ”相比今年3月份发布的概念视频感觉有很多差距。

袁岳峰:体验还原了此前的Buy 概念视频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比如货品可以360度观看,三维呈现,顾客可以走动,可以拿取商品等,这些操作都还原了。

有些是没有还原的,比如没有用手势,用了手柄;比如虚拟试衣还没有。

但这些功能内容不是说做不到,从技术上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做这些功能需要更多的成本。

比如手势的实现,需要在硬件端做配合和支持;并且有一些客观的问题,没办法精准地去还原用户每个操作。

比如虚拟试衣,需要一些外部的设备,帮助完成。

我们是基于现有的设备、现有的硬件条件做出一版用户直接可以体验的产品。

商业观察家:VR购物用3D建模技术实现百万商家10亿商品的上翻是个巨大的工作量,如何解决?

袁岳峰:阿里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个工作。作为一个平台,阿里会采取让商家和合作伙伴(开发者)一起去完成整个建模和三维交互。我们会一步步地去做。

现在商品三维还原成本很高,淘宝会采取渐进、折中的方案推进。比如首选还原成本较低的类目先期试水,一步步走向更高的体验。

商业观察家:Buy 具体应用上线的时间表和接下来准备上线的试水类目?

袁岳峰:阿里有自己的时间表,但现在不方便透露。

大的方向是在现有的PC端探索极致的用户体验。然后,在手机淘宝里慢慢落地一些探索出来的内容。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未来可以在手机淘宝里一步步看到VR购物的体验升级。但不是(现在这样)一步到位。

现场可以看到Buy 试水了两个类目(一个是箱包,一个是内衣),实际上这两个类目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给所有的品类类型提供解决方案。对于家居、旅行等特殊的类目,我们会单独做尝试。

商业观察家:从VR游戏到VR购物是否存在技术的壁垒?

袁岳峰:现在的VR体验,技术上都是基于游戏来做开发,从游戏到购物,需要更多的交互的思考,需要更多的体验方面的思考,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很多都是基于游戏在做。

商业观察家:VR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成本的问题还存在。

袁岳峰:对阿里而言,我们希望通过VR购物给予用户更好的体验,使得用户因为有更好的体验而更有意愿去进行购物的行为。

第二,阿里会把建模的成本降下来,使得商家能以更低成本完成3D店铺的建模。比如5元钱建一个模,商家能因此多卖出200件商品,那成本根本不是问题。

第三,阿里也在帮助一些硬件商家去分发和孵化他们的设备,我们有众筹的孵化平台,也有自己的电商平台,去帮助更多硬件设备商家更快速分发。

先期,在商家的设备和技术升级的过程中,阿里会做一些支持上的倾斜;而升级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VR购物的内容制作成本和现有的内容制作成本差不多持平。对商家来说,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商业观察家:VR购物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到底会增加多大的成本?

袁岳峰:如果是PC端体验,增加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是手机端体验,用较便宜的头线,就可以完成基础的VR体验。几乎没有特别高的成本增加。

Google等企业以及整个业界都正在尝试和制定VR的标准,划定一条“及格线”,让现在手机端的VR体验能够得到保障,解决现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我相信,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PC端的体验会进入消费者的世界。

手机端的VR体验则会随着硬件技术本身的增强,慢慢提升。实际,我们是在“两头走”。

目前,能看到VR产品技术已越来越成熟。至少对大部分人来说,戴上头盔,保持大半天时间,基本没有眩晕感。可以说,大的技术壁垒其实在VR里面已经都突破了。

商业观察家:意大利的in VRsion不久前发布的名为Shelf Zone 的VR软件,在导购上做得更为极致。比如线下的主打商品也能够跳出来,达到智能化导购的VR体验。这种被认为是VR购物技术的深层次推进,您怎么看?目前Buy 与之相比似乎仅仅还只有浏览方式的呈现,还不能做到更智能化的购物。

袁岳峰:购物分为买和逛。推荐是导购的手段,他和VR本身不是一种强关联。VR是一种体验升级,包括不同的浏览方式,不同的导购形态,甚至有不同的搜索方式。这不是一个维度的命题。

商业观察家:业界一些声音认为VR购物真正应用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您怎么看?

袁岳峰:VR购物真正的应用,绝对不是很短的时间之内去完成的。一定需要一段时间,包括硬件的升级,硬件成本的降低,以及内容制作的量足够的大,这都需要时间。确实是需要一些时间。

商业观察家

获取更多原创文章可微信搜索公众号商业观察家

原创报道 价值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