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1)

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

巴赫和亨德尔这两个人很有趣,同一年出生在德国,而且,居住的地方离得还不远。但是,作为巴洛克时代重要的音乐家,他们的命运却大不相同,引起了我了解、赏析的兴趣。夜深人静的时候,来一回穿越,到巴洛克时期去看看他们吧!

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2)

西方音乐之父----巴赫

一、伟大的人都有相似的一面

1、他们都于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巴赫出生在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市,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个富有音乐传统的城市,城门上还镌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照耀”这样的铭文。它最著名的建筑——瓦尔特堡曾经是16世纪宗教改革者、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的避难所。亨德尔也于1685年出生于中部的萨克森安哈特州的哈雷市,也是非常有文化渊源的一座城市,同样与马丁路德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他们从小都非常执著地热爱、学习音乐。巴赫10余岁就往返180里前往汉堡向管风琴大师学习,双足生满血泡也从不犹豫。而亨德尔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仍然偷偷地练习弹奏古钢琴。

3、都是终生为宗教和贵族服务,当然,在18世纪的欧洲,这是音乐家最好的出路。

4、都是比较多产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体裁也非常丰富。

二、不同,造就不同人生

1、性格的坚韧与变通。

我发现巴赫的人生轨迹相比亨德尔来说简单得多,巴赫生于德国,死于德国,终生在教堂和宫廷任职,从未离开过德国。在时代背景和古老传统的影响下,他的思想深深地打下了宗教的烙印,忍受了很多生活的磨难,包括低下的奴仆地位,生活的拮据。当然他的忍辱负重,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孩子众多,家庭负担沉重,他只能把精神全部寄托于音乐事业和孩子的成长。

在生活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宗教作品又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所以,他的作品构思严密,情感内在,也常常表现出坚持不懈的倔强与坚定不移的信念。

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3)

大写 的人生赢家-----亨德尔

而亨德尔非常有主见,在18岁的时候就婉拒赞助人的资助,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意大利留学,在德国受到欢迎以后看准了英国歌剧市场,竟然跑到英国打拼然后入籍英国,直至终老。最有意思的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本身服务于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的亨德尔背叛了选帝侯,在选帝侯成为英王乔治一世以后,靠着50人乐队演奏的《水上音乐》依然获得青睐,在国王知道作者是背叛过自己的老部下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第二件事在歌剧市场衰落之后,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在绝境中,他奇迹般站起来,战胜偏瘫,并迅速将精力投向清唱剧的创作,取材于《圣经》,一改歌剧使用意大利语的形式,改用英语演唱,既虔诚又悦耳,大受欢迎。在那样的年代里,能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看准市场投其所好,不能不说是非常灵活变通的一个人。

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4)

亨德尔《水上音乐》》“皇家焰火”的壮丽景观

2、风格的深邃与明朗

门德尔松说:“巴赫的任何作品只要一旦听过一次,就会很容易地发现他的美,而且还想去听;可是唯一困难的是开始。”

我拿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给我家小子听,一开始他就被亨德尔吸引了,连续听了好几遍清唱剧《哈利路亚》,完全被那种明朗与气势所镇服。但是巴赫的音乐明显地不太能提起他的兴趣,充分印证了巴赫的音乐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也像第二眼美人,不会一开始就吸引你的眼球,但是在慢慢的熟悉中你会沉迷其中。他以复调手法为主创作,富于逻辑性和哲理性,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音乐的特色:深沉、质朴、坚实、宏大,达到了巴洛克音乐的顶峰。

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5)

《弥赛亚》演出盛况

亨德尔的音乐很多都是供舞台专用,比巴赫的作品更易理解,更少要求。在他的音乐中融入了德意志的强劲、意大利的明朗和英国的优雅气质,其华丽的旋律、强劲的节奏推动力和雄伟的构想,都与巴赫的深邃内向风格完全不同。所以是第一眼美女,第一次听就会沉醉其中,但是往往重复听了短时间以后,又总觉得心需要静静,于是又回到巴赫。

3、生前的寂寞与盛名

被后世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巴赫,生前是寂寞的,只是被看作一位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这种乐器的鉴定家。在他生前和死后的50年间,他的音乐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1800年《平均律钢琴曲集》出版以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而巴赫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是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重新上演他的《马太受难曲》之后。如果巴赫知道舒曼、莫扎特、瓦格纳这些后世伟大的音乐家都向他学习研究,那么生前所受的委屈、操劳是不是会让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亨德尔显然是音乐家里享尽盛名和荣华的代表者,不同于本身出生于贵族家庭的门德尔松,他的荣华富贵都是自己靠努力争取而来,所以他也算得上浮世里能将现实与理想把握地极好的一个人。在世时,英国人对他就推崇备至,甚至称他为“英国民族音乐家”,74岁时还在指挥演出,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他倒下去了。他享受了3000多人参加的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墓地。

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启示

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巴洛克时期划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这一时期,是哲学和科学上的理性时代,是绘画上的伦勃朗和埃尔格列柯时代,是文学上的莫里哀、弥尔顿时代。在英国,都铎王朝开通了复辟之路;大西洋对面,美国殖民地正在蓬勃发展。

比较巴赫和亨德尔(穿越到巴洛克时期)(6)

巴洛克时代剧院表演服装

大时代背景下的两个德国音乐家,生于同年同地,一个带着无尽的荣耀于1759年葬于异国的豪华公墓,一个于1750年静静地埋在教堂公墓,连墓碑都没有。

杜甫送给李白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用来形容赫应该是再贴切不过吧?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伟大的、不朽的作品在当时都是曲高而和寡,非得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后世人不断地品味,方得赏出它的瑰丽之美。因此巴赫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而亨德尔的人生之路呢?又为我们现代人的“出世与入世”的融合之道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