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京的一所医院里,94岁的何香凝已经缠绵病榻许久。周总理得到消息后,立马前去探望。

周总理去的那天,恰好是何香凝生病后少有的清醒时刻。只见她捏着丈夫的照片,急切地对周总理说:“我不要烧,我不要烧……”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

周总理看着眼前瘦弱的何香凝,含泪说:“不烧,不烧。”

要知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带头在火葬倡议书上签名,一众中央领导干部也随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所以按照规定,何香凝如果过世,她也应该要被火葬的。

然而,毛主席听说周总理答应何香凝的请求后,却对周总理的这一决定连连称赞,甚至直言周总理这事办的极佳。

那么,何香凝究竟是谁?面对何香凝不火化的请求,周恩来为何对其特批?毛主席为何对周总理的决定连连称赞?我们不妨接着看。

叛逆传统的富家女

提起何香凝,很多人都不陌生。她1878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香港家庭,她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商。但何香凝的家庭并不是世代富裕,他的父亲原是一个农民,因为机缘巧合,在香港经商发了家。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2)

做父母的哪能不为女儿操心,为了让自己的女儿有个好归宿,顺利地融入所谓上流社会,在何香凝七岁的时候,她父母便计划给她裹小脚。谁知这一举动,却遭到了何香凝的强烈反对。

那时何家父母虽然不舍何香凝受苦,但为了女儿能嫁个好人家,也不得不狠下心,给女儿缠了足。然而叛逆的何香凝,又岂会就此认命?

每次缠完脚,何香凝就会偷偷用剪刀剪掉自己脚上的裹脚布,哪怕剪刀被人藏起,她也会再买一把剪刀再次剪掉裹脚布。当父母的,哪儿能犟得过自己的孩子。这样白天裹、晚上剪的日子过得久了,何香凝的父母终究是退让了。

那时的何父心想:不缠就不缠了,我的女儿聪明漂亮,大不了我养一辈子。想通了的何父便嘱咐妻子不再给女儿缠足,何香凝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也自此拥有了一双挣脱封建枷锁的“天足。”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3)

那时何家有很多孩子,除了何香凝的兄弟姐妹外,还有一些亲戚家的孩子也暂住在这儿。何父很是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就请了家庭教师到家里来。

不过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何父并没有让女儿读书的想法,他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即使何香凝哭闹,何父也不允许何香凝学习。

何香凝见父亲态度强硬,便不再闹着和哥哥弟弟们一同上学。但何家的房子里从此多了一个抱着书本不撒手的小姑娘。何父虽然不让何香凝读书,但经常给女儿零花钱。

于是何香凝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零花钱,去买书本自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缠着哥哥一遍一遍地问,由于刻苦努力,何香凝的文化基础甚至超过了许多上学的孩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何香凝一天天长大,出落成了一个面容姣好、身姿曼妙的少女。不过当时很多有钱人家的太太,都不允许儿子娶这样一个不缠小脚的女子。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4)

因此,何香凝在当时婚恋圈子里,是被暗暗排挤的。但谁也不知道,正是因为她这双“天足”,才最终成就了她与廖仲恺先生的美满爱情。

命定的神仙眷侣

廖仲恺,1877年4月出生于美国旧金山。但是不要误会,廖仲恺并不是外国人,他祖籍广东,他的父亲廖竹宾是住在旧金山的一位华侨。廖竹宾毕业于香港圣保罗书院,后期进入香港汇丰银行工作。而由于工作变动,廖竹宾被派往美国旧金山工作。

作为金融业华侨的廖竹宾,在旧金山当地小有名气,一家人的生活也非常富裕。不过,即使在美国生活得很好,廖竹宾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自廖仲恺出生后,廖竹宾就开始教他汉语,经常教育他要爱国,并一再强调:中国,才是我们的根…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5)

在廖仲恺16岁那年,廖竹宾意外过世。失去了顶梁柱的廖家,一时之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廖仲恺内心也极为悲伤,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振作起来,撑起自己的家。

于是在廖仲恺的安排下,全家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坐上了回港的轮船。之所以要将灵柩运回香港,是因为廖仲恺知道,自己父亲内心一直想的就是叶落归根。

在抵达香港后,廖仲恺很快就安排好父亲的后事。随后,在叔父廖竹岗的帮助下开始在私塾里学习四书五经。

1896年,廖仲恺前往香港皇仁书院学习西方的文学与经济,这也为他后续的革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正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一转眼廖仲恺也到了该成婚的年纪。廖竹宾作为一个客家人,是不能接受女人缠足的。而且,常年在国外的他心里明白这是一种陋习,所以他一直希望廖仲恺娶一个“天足”的女孩为妻。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6)

廖仲恺受父亲的影响,他理想中的妻子人选也是一个大脚女孩。然而,香港的大部分“名门淑女”,都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被缠了小脚,想找一个大脚女孩又谈何容易。

恰好这时的何香凝也待字闺中,那时的何父也正在为女儿的婚事发愁。得知廖家想要为廖仲恺找个大脚女孩后,便找人打听了一下。恰巧,廖家也得知何家的女儿就是大脚姑娘。

何家和廖家在互相了解之后,对对方都非常的满意。就这样,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结成了夫妻。

起初,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少感情,但随着婚后的相处,他们也发现了彼此身上的优点。两人志趣相投,很快就产生了感情,没多久就生下了一子一女,分别取名承志、梦醒。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7)

两人生活的年代并不平静,诸多隐匿在暗处的危险逐渐露出獠牙,伸出利爪。外有列强入侵,内有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廖仲恺岂能坐得住?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学日本,探求救亡图存的真理。当时廖仲恺想要出国留学又谈何容易,光是费用,他们小两口就承担不起,然而妻子何香凝却十分支持他。她不但变卖了自己的珠宝首饰,更是节衣缩食为丈夫筹集资金。

那时很多人都说何香凝傻,但只有何香凝清楚:自己的丈夫是要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在何香凝的帮助下,廖仲恺顺利抵达日本。在日本安顿好后,廖仲恺第一时间将何香凝也接到了日本。

两人一同学习日文,一同听先进人士的演讲,一同结识了诸多有理想的革命青年。也是在他们口中,听到了孙中山先生的诸多想法与主张。夫妻两人的文化程度都不低,并且他们也非常认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8)

而他们之所以下定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则是因为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

那是在一次聚会上,孙中山先生激情演讲之后,夫妻二人一对视,两人的眼里全都是兴奋的光芒。他们知道,他们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路,也在此刻下定决心,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彻底的革命斗争。

革命之路

时间来到1905年,爱国运动的热潮像一把火点燃了诸多爱国人士的内心,有识之士们也纷纷建立起了诸多革命团体。他们由于爱国凝聚在了一起,组成了统一的革命组织,也就是中国同盟会。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9)

虽然中国同盟会已然成立,但依旧风波不断。当时日本不允许自己的眼皮底下,出现一个这样的团体,所以同盟会在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有人来负责掩护。于是,孙中山就找到了廖仲恺与何香凝。

他们是夫妻,夫妻两人经常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就是一个极好的借口,所以那时同盟会成员的聚会地点与联络站点,就定在了廖仲恺与何香凝家里。

为了保护同盟会的成员,何香凝决定辞掉家里的保姆。从小娇生惯养的何香凝,就这样开始学着自己洗衣做饭。不仅如此,何香凝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尽数捐给了同盟会。

何香凝的表现都被诸多同盟会成员看在眼里。1905年8月,在孙中山的介绍下,何香凝顺利地成为了同盟会的会员,同时她也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

不久之后,廖仲恺在何香凝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两人就这样跟随着孙中山先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0)

1911年2月,廖仲恺带着妻子儿女回国,参与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廖仲恺被调派到了广州任财政司司长,而何香凝也因此在广州居住。

可好景不长,袁世凯竟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受益人,而在接下来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夫妻两人就离开了广州。可两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动摇,他们依旧坚定地追随孙中山先生。

1916年3月22日,他们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一天。就在那一天,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何香凝夫妇也随着孙中山先生返回了上海。

随着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与何香凝两人也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然而这样的日子,却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戛然而止。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病逝。而在先生去世后,国民党便彻底乱了起来,由于政见不合,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依旧坚定不移地执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亲密合作。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1)

然而这一举动,却导致了廖仲恺先生在1925年的一天,被人下了毒手。那时,距离孙中山先生逝世,不过5个月。

1925年的8月20日,廖仲恺在踏入惠州会馆的那一刻,被人无情的枪杀,而那时的何香凝就在廖仲恺的身侧。何香凝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在自己眼前倒下,眼泪顷刻而下。

廖仲恺终究是因抢救无效牺牲了,那时他不过48岁的年纪。何香凝悲痛欲绝,但她知道自己现在最要做的,就是找出凶手。然而在多方阻挠之下,凶手就像消失在了广州城,最终还是周恩来先生伸出了援手,对此何香凝很是感激。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2)

丈夫去世后,何香凝打起精神,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号召革命者推行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然而,随着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叛变革命,何香凝愈发觉得自己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即使这样,她也坚决不与蒋介石同流合污。在与国民党决裂后,她孤身一人离开了中国,旅居海外。

直到得知“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居然推行不抵抗政策后,何香凝气坏了,她收拾行囊,再次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革命中。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3)

1937年8月12日晚上,也就是“八一三”的前夜,何香凝在家中听说了八十八师的将士们已经抵达上海。她拿出自己所有积蓄,买了诸多生活用品送到了战士们的手上。她对革命战士的尊敬与爱护,温暖了诸多将士们的内心。

而面对那时“妇女回到厨房去”的封建思想,何香凝更是毫不犹豫地进行批判,直言没有国家哪里来的小家庭,没有国家,妇女们又能去哪儿?

这一论断,用最简单的道理,让诸多妄图把妇女排除出抗日救亡斗争行列的人士哑口无言。在上海沦陷后,何香凝来到了香港继续进行妇女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何香凝又多次来到广东、广西周边。

经过多年的英勇抗争,我们也终于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何香凝先后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职。

1972年夏天,何香凝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在周恩来前来看望时,她表达了自己想和丈夫廖仲恺合葬的想法……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4)

面对为革命与新中国诸多贡献的何香凝,周恩来又怎会拒绝她。而得知了此事的毛泽东,也夸赞周恩来这事办的很好,直言何老革命了一生,她最后的愿望,我们来帮她实现……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北京逝世。9月6日她被安葬在了位于南京在紫金山廖仲恺墓。夫妻两人时隔多年再次重逢,何香凝终于实现了与丈夫合葬的愿望。

纵观何香凝的一生,从叛逆的富家千金,到后来的革命战士,她将自己的心血尽数献给了我们国家的革命事业。她不但继承丈夫的遗志,更是支持自己的一双儿女加入我党进行革命,她无疑是伟大的。

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何香凝弥留之际请求不火化)(15)

她不仅仅我国是著名政治活动家、画家,更是一名女权运动的先驱,她的传奇故事已然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名字将永远不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