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剧中反派的总后台是太后,可以说太后是最大的反派。我也帮着明兰挖了一点太后的黑历史,希望能帮上她,哈哈!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1)

就像明兰说的那样,太后将门出身,通晓兵法。太后姓曹,开国功臣曹彬的孙女。曹彬曾任武宁军节度使、平卢军节度使、检校太师、枢密使等官职、封济阳王,死后追赠中书令、谥周武惠王,配享太祖庙。配享太庙从太祖到太宗、真宗也才七个人,封王、为太师并且死后配享太庙的只有曹彬一人。曹彬的儿子们也都是武将,战功赫赫,曹太后的父亲是曹彬的第五子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追封吴王。弟弟曹佾,官至诸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济阳郡王。可谓功勋卓著、一门忠烈。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2)

但是曹家最初并没有和皇家结亲,而是将曹太后许配给了一个叫李植的人。宋人笔记《甲申杂记较略》记载了一段故事: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3)

曹皇后最初是嫁给了一个叫李植的人,这个李植是个佛系青年,一心只想修道,对女人不感兴趣,在结婚当日找了个借口逃婚了,曹皇后也是将门虎女,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估计两家应该是签了和离书。后来有一次,曹皇后进宫,看望仁宗的养母章惠杨太后,仁宗的三个母亲当时只有这一个在了,关系还很好。此前仁宗的第一个皇后郭皇后因为打仁宗的美人时失手打了仁宗,仁宗被激怒,本来不好的夫妻关系彻底破裂。而且郭皇后得罪过宰相吕夷简,正好仁宗也有废后之心,吕夷简推波助澜废掉了郭皇后。曹皇后因为家世好,被杨太后看中,成为仁宗的新皇后。

真宗的皇后刘娥是二婚,仁宗的皇后曹氏又是二婚,可见在北宋时,还没有那么多束缚人的理教

但是,宫里的日子并不太平,曹皇后并不得宠,但是倚仗着家世好,自己也是是隐忍,还是在坐稳了皇后之位。

开始曹皇后还是想辅佐皇帝成就一番功业的,因此凭着自己在父兄那里学到的兵法谋略管理的后宫井井有条。有一年,有闰正月,仁宗想在润正月十五的时候再办一次灯会,曹皇后说再办灯会劳民伤财,还有可能引起盗贼,于是就没有办灯会。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4)

过了几日,有些侍卫士卒作乱,闯到皇宫里来了,直奔仁宗寝宫,曹皇后镇定自若,阻止皇帝出殿,让内侍守卫大殿。同时曹皇后料到贼兵会放火,于是自己带领一批人提着水出去,看到贼人放火就浇灭。当晚差遣的宦官侍卫,皇后都亲自替他们剪去头发,告谕他们说:“明天行赏,以剪发为凭证。” 他们争相效尽死力,乱卒立即被擒灭。后来查明是宫里的侍妾和卫卒作乱。但是将门出身的曹皇后从容镇定,让皇帝以为是她是幕后主使,想讨好自己,再加上仁宗宠妃张氏(剧中荣贵妃)的添油加醋,皇帝竟然认为皇后想害他。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5)

曹皇后于是不再出风头,对后宫不闻不问。后来又有一次,发生侍卫闯宫事件,仁宗命令后妃呆在自己的宫里不要出来,曹皇后听从命令,而张贵妃却跑到仁宗的大殿去看仁宗,仁宗感动的眼泪都掉出来了。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待遇却不同,仁宗也是一个糊涂蛋。

张贵妃倚仗皇帝宠幸越上僭礼,想用皇后的銮驾出游。皇帝让她自己向皇后请求,皇后给了她,并无怒色。张贵妃很高兴,回来后告诉皇帝,皇帝劝她不要用,不然外面的言官不会放过她的。张贵妃很不高兴只能作罢。戏曲《打銮驾》就是由此演义而来,借包公之手,狠狠修理张贵妃。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6)

可见曹皇后不是一个能狐媚惑主的人,面对这样的宠妃,她吸取郭皇后的教训,隐忍自己的才华,不与之争风吃醋,总算熬死了张贵妃。

英宗登基后得病,曹太后垂帘听政,中外上进的章奏每日数十封,一一能记其概要。母家曹氏及身边近臣,太后都不让他们假借丝毫威权,后宫、朝廷都肃然有序。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7)

但是太后还是因为英宗给自己父亲名分的濮议沦为保守派,和司马光等人一起对变法进行阻挠。英宗死后,神宗 (剧中桓王) 登基,王安石开始变法,太后和神宗说:“我听说民间深受青苗法、助役法之苦,应当罢免二法。王安石确实有才能学问,但怨恨他的人很多,皇帝要想爱惜保全他,不如暂时把他调出京师。”

太后对军国大事虽然看得很清也但也趋于保守,神宗想夺回幽云十六州,已经与大臣们议定下来,到庆寿宫向曹太后报告这件事。太后说:“士兵的兵器都精良吗?粮草都准备好了吗?过冬的寒衣都有吗?”接着说:“如果失地可以夺取,太祖、太宗早就收复了,哪里等到现在?”。 神宗说:“哪敢不听从您的教诲?”。遂作罢。

知否知否国公爷小妾下场(看知否学历史之)(8)

当然太后也是明白人,在有人因诗诬陷苏东坡时,出来替他仗义执言,让皇帝赦免了他。

曹太后就是这样一个人,有能力,但是晚年趋于保守,万事都求稳,也影响了英宗,神宗两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