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扯桂林板路的民间江湖历史学人士,关于全州县的前世今生,最喜欢津津乐道的有两种说法:

一是全州改隶广西是皇帝为了满足桂林籍官员陈宏谋的遗愿:陈宏谋病危时,让家属护送回原籍,希望能在家乡辞世。谁知天不随人愿,陈在全州就去世了。皇帝于是就把全州从湖南改隶广西,也算了却陈老先生的遗愿。

二是朝洪武年间全州从湖南改隶广西是用“广西静江府的道州”换来的。道理一是,一个州换一个州,两不吃亏。道理二是,全州是湘语,和湖南永州是一个方言区(原本湖南);道州(湖南道县)是北方方言,和桂林属一个方言区(所以应该原本属于广西)。

先说第一条板路:所谓满足陈老先生的遗愿的说法,纯属刘邦和刘备大比武,年岁差得太远。

陈宏谋 (1696-1771),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著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1771)卒,谥号文恭。

《明史·地理志六》:“全州。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灌阳。”全州原属于湖广永州府(今湖南永州市),洪武二十七年(1394)改隶桂林府(静江府),还顺便把其属县灌阳也带过来了。

也就是说,早在1394年(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全州就从湖南改隶广西,而陈老先生生活在1696-1771年(清朝康熙三十五年—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逝世时全州已经改隶广西将近400年(1771-1394=375年)了。

第二条板路有点复杂,更具有欺骗性。这是江湖历史学者按照大众思路,用似是而非、偶然巧合的现象作为必然理由来胡乱编排的。

其实,历史真相是这样的:不但是全州,连同其属县灌阳在明朝时由湖南改隶广西的;但道州一直是湖南的,从来没被广西管辖过,所谓的道州换全州纯属空穴来风。

这段历史让笔者一一道来。

全州的前世今生是这样的:

《宋史·地理志四》“荆湖北路、荆湖南路”:“荆湖南、北路。绍兴元年,以鄂岳潭衡永郴道州、桂阳军为东路,鄂州置安抚司;鼎沣辰沅靖邵全州、武冈军为西路,鼎州置安抚司。二年,罢东、西路,仍分南、北路安抚司,南路治潭州;北路治鄂,寻治江陵。……

“全州,下,军事。绍兴元年,听广西路经略安抚司节制。崇宁户四万四千六百六十三,口一十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贡葛、零陵香。县二:清湘,灌阳。

《新元史·地理志六》:“全州路。宋全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全州路总管府。户四万一千六百四十五,口二十四万五百一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县二:清湘。灌阳。”

《明史·地理志六》“全州,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省州治清湘县入焉,属湖广永州府。二十七年八月来属。南距府二百五十里。领县一:灌阳”

《宋史》表明:现在湖南、湖北,在宋代为荆湖东路和西路(“路”是宋朝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全州此时属于荆湖西路。绍兴二年(1132年),取消东路和西路,改为南路和北路,全州属于荆湖南路,下辖清湘、灌阳两县。但在此前的绍兴元年(1131年),全州短暂归广西节制(1131-1132年),原因不得而知。

《新元史》表明:元代的全州为路,属于湖广道(其实就是湖广行省),至元十四年(1377),改为全州路总管府,下辖清湘、灌阳两县。

《明史》显示:洪武元年(1368)设置全州府(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降为散州(辖灌阳、清湘2县),仍属湖广布政使司永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连同灌阳县(清湘县撤并入灌阳)划归广西布政使司桂林府。

人说用道州换全州,前提是道州原本是广西的。

笔者查阅了《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的《地理志》,记载如下:

《宋史·地理志第四》“荆湖南、北路”的“南路”下辖州:“道州,中,江华郡,军事。乾德三年,废大历县。熙宁六年,废杨梅、胜冈、绵田三寨。绍兴元年,隶荆湖东路;二年,复旧。崇宁户四万一千五百三十五,口八万六千五百五十三。贡白紵、零陵香。县四:营道,江华,宁远,永明。”

《新元史·地理志六》:“道州路。宋道州,属荆湖南路。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录事司。县四:营道,宁远,江华,永明。”

全州之前属于湖南吗(全州不是用道州换来的)(1)

《元史·地理志第六》:“道州路。唐为南营州,复改诞州,复为江华郡。宋仍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户七万八千一十八,口一十万九百八十九。领司一、县四。录事司。县四:营道,宁元,江华,永明。”

《明史·地理志五》:“道州,元道州路,属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复降为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来属。北距府百五十里。领县四:宁远、江华、永明、新田。”

四部史书表明:宋代的道州隶属于荆湖东路(后改荆湖南路);元代的道州属于“湖广行中书省岭北湖南道”;明代的属于湖南布政使司。可见从宋代到明代,道州一直是湖南的属地,因为换取全州而从广西改隶湖南的说法没有根据。

同样,上面四部史书显示:无论在是宋代的广南西路、元代的广西行中书省,还是明代的广西布政使司,其辖区都没有发现道州。静江府(桂林府)也没有下辖过道州。

《宋史·地理志第六》“广南西路”:“……州二十五:桂,容,邕,融,象,昭,梧,藤、龚,浔,柳,贵,宜,宾,横,化,高,雷,钦,白,郁林,廉,琼,平,观。军三:昌化,万安,朱崖。县六十五。南渡后,府二:静江,庆远。州二十:容,邕,象,融、昭,梧,藤,浔,贵,柳,宾,横,化,高,雷,钦,廉,贺,郁林。军三:南宁,万安,吉阳。”

静江府。……县十一:临桂,兴安,灵川,荔浦,永福,修仁,义宁,理定,古,永宁。(笔者按:实际10个,宋史疏)南渡后,无永宁县。

北宋时广南西路统辖25个州,3个军;南宋时的20个州和3个军,都没有道州。静江府(明改为桂林府)的下属州县也没有道州。

《元史·地理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为路三十、州十三、府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府三,属州十七,属县一百五十,管番民总管府一。……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道州路。……永州路。……全州路。……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领司一:录事司;县十:临桂,兴安,灵川,理定,义宁,修仁,荔浦,阳朔,永福,古县。”

《新元史·地理志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领路三十二、府二、州十三、安抚司十五、军三,属州十五,属县一百四十二。道州路。……县四:营道、宁远、江华、永明。永州路。(略);全州路。(略)……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县十:临桂、兴安、灵川、理定、义宁、修仁、荔浦、阳朔、永福、古县。”

《元史》和《新元史》在路、府、州的数量上略有区别。但两书记载的道州路、永州路、全州路、静江路是湖广行省下属的平级行政区划却是一致的。道州路隶属湖广行省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静江路属于湖广行省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司,其下辖州县没有道州和灌阳。

《明史》没有道州从广西改隶湖南的记载。

这样一来,脉络就清晰了:明朝洪武年间,全州(连同灌阳)从湖南改隶广西,据说是为了便于镇压瑶民起义;道州历来就是湖南的辖区,从来没隶属过广西。所谓的道州换全州其实就是某些人士的想当然。

江湖历史学者休矣!


1.本文发表在《桂林日报》2016年5月9日。

[1].征联参赛作品。

3.请我写碑文,免费赠送此对联。

4.男的为初婚,女主为二婚。不过事主本人也不忌讳,哈哈。

5.此文作于2002年

6.此文于桂林南溪山医院院内勒石。

7.勒石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老校区校史馆雕塑群前。

[7].碑文于2015年烈士纪念日前夕勒石于阳明山烈士园陵。

[8].本文发表于《文史春秋》2017年第四期。

[9].本文发表于《桂林日报》。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叶桂郴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