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如何界定作者:林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世界各国学者是如何认识)

世界各国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原标题:“文明”如何界定

作者:林坚

在西方,“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ivil”、“civilis”,原意指在城市享有合法权利的公民。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社会把当时由封建神权、习俗向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演变称为“civiliser”,即公民化过程。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人们把体现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新的文化气象称为“civilization”,即“公民化”的文化,包含“公民的、国家的、社会的”意义,表示国家、社会的进步状态。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认为文明发生的标志是:阶级(即宫殿或贫富)、金属工具、文字;他认为古代文明的成就与标志是:出现了城市、贸易、简单机械、学校、科学、立宪君主制、国际法、成文法等。他提出了“文明时代”的概念。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所有这一切使人类能适应自然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提出文明出现的三个表现是:(1)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镇、集镇或城市;(2)已发明、使用文字;(3)已有纪念性的公共建筑和进行礼仪庆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辞典》(1971年版)中将“文明”定义为:“泛指人类社会继原始社会最简陋生活方式之后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力有了提高,与此相联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以及社会和国家组织均有了发展。一般亦指物质文化。”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8年版)给出的定义:“‘文明’一词(来自拉丁文civils——公民的,国家的),(1)文化的同义词。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冶用来表示物质文化。(2)社会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和程度(挂袋文明、近代文明)。(3)继野蛮时代之后社会发展的程度(路•摩尔根、弗•恩格斯)。

日本的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说:“文明就是指人的安乐和精神的进步。”“所谓文明是人的身体安乐,道德高尚;或者说衣食富足,品质高贵。”

日本的岸根卓郎在《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中认为,传播知识的过程就是文明。文明应该解释为“语言和文字被人们感觉和记忆、被积累和客观化,由特定的个人向其他的个人传递,向客观的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 。

日本《世界大百科事典》(1981年版)中说:“通常的理解是,如同德国历史哲学家W.狄尔泰所说的,文化体系是象宗教、艺术、科学等具有理想的、精神的高度价值的高级境界的东西;与此相反,文明则是属于具体的如技术之类的物质的低级境界的概念。这种倾向在德国尤为强烈,是把文化和文明严格区别开来的。可是在英美系学者之间并不是明确加以区分的。英美系统的学者们,把文化看作行为方式的总体,认为构成行为方式的基础的物质条件乃是文明。而且行为方式当中也包含知识、信念、技术、道德、习惯等等。”

法国史学家基佐认为,文明就像海洋,它构成一民族的财富,该民族的生命的一切要素、支持它存在的一切力量,都集中并团结在它的内部。

沃勒斯坦把文明定义为:“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连接。它形成了某种历史总和,并与这一现象的其他变种(即使不总是同时)共存。”

2000多年前的《周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象》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孔颖达疏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以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文章而文明也。”

《周易•大有》中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尚书•舜典》中说:“睿哲文明,温恭永塞。”意为国家和社会面貌的开化、光明,富有文采。《尚书古文疏证》解释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为明。”

文明在中国文化中,指的是一种进步状态,与蒙昧相对;是一种文雅意味,与野蛮对照。

梁启超在《文明之精神》中说:“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

孙中山说:“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持,而后能进步。”

人类文明有着统一的价值标准。换言之,人类要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真的探索、善的追求、美的创造,就必然会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重重矛盾。所谓文明,就是人类在克服这些矛盾的努力中所达到的历史进度。

“文明”是复合词, 它的原初内涵是指一种人(群体的、社会的)的生存状态的外在显现,其凸现出的是个体通过被教化而具有的道德涵养,它注重人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的境界。“文明”的最高境界显现在“圣人”或“大人”“经天纬地”的伟大言行中。“文明”所展现的人的生存状态具有群体性的内在规定性。

文明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有人按照人类在地球上生活的年代来划分文明:古代文明从人类起源到新石器时代开始,即从公元前15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中世纪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到文明黎明时期(大约公元前3500年);从中世纪到开始工业革命的公元1750年称为近代文明。

西方文明通常被划分为四大主要时期:古代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500年),中世纪文明(公元500年—1500年),近代文明(1500年—1900年),当代文明(1900年至今)。

法国学者孔德提出,西方文明过去经历了两大阶段:宗教—军事阶段,即从有史记载到罗马帝国灭亡的阶段;形而上学—法律阶段,延续到了孔德所处的时代;而人类正在过渡到第三阶段。

有人以人类生产方式的变迁来对文明进行分期,如“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从社会形态划分,如“原始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成果,是同野蛮和愚昧相对立的范畴,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发展中各种相互关系的高级属性和积极特征的复合体系,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状态的标志。

对文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分,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后来提出“政治文明”,主要是着眼于制度层面。中共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认为,还应加上对社会文明和人的文明的认识,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这“六大文明”共同构成文明体系。这六个方面各有自己的规定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整体。这六大文明之间是密切相关、互有交叉的,相互依存和支持,不可或缺,任何一个方面都与其他方面息息相关,绝不可片面地理解,在实践中也无法割裂,任何一种文明出现滞后或失调都会导致整体的失调。必须把“六个文明”联系起来,积极倡导正面价值,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清新明朗的社会风气,促进整体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