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北京青年报、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四大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在3月8日下午举行的 “生活家说—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分论坛中,场景理论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新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团队领军人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从“场景”的角度,对世界上多个城市的场景营造案例进行了分享。他提出,要将城市的“场景”视作一种软实力。

科威特如同空城(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1)

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说,中国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场景,他还点赞了成都的城市场景营造,认为其他城市可以借鉴,并考虑建立一个部门或者增设委员会,将艺术家、音乐活动设计人等力量纳入其中。同时,各个城市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参观,完善细节。在地方性的节庆活动设计中,可以用某个具体社区乃至城市的元素作为主题,当节庆活动增多,协同增效的作用会增大。

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建议:“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和全球范围内得到启发,用主旋律或音乐作为主题,还可以把戏剧、音乐、特定文本等融入到场景中。我们也同国际上的其他团队进行联动,场景不仅强调视觉上的吸引,而且能创造更多价值。”

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建议,在城市场景营造过程中,应该考虑在全市做一些互补性的场景,可以生成和谐的氛围和世界主义理念,这些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协调效果,可以形成比单个场景更大的力量。整个城市范围的活动、风味等等进行融合,也可以吸引投资人、人才和项目,吸引人们来这里工作。很多城市都已经这样做,从罗马、伦敦到巴黎,中国的新兴城镇也可以萦绕特色活动开展策划。在克拉克看来,法国戛纳的电影节,意大利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旅游城市的特色活动策划,米兰的时装,韩国首尔的时尚工业等等,都是场景营造和特色活动策划的样板,值得被借鉴。

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还发现,中国有着世界上许多国家难以比拟的历史,还发生过很多历史事件,可以在历史事件发生地对历史事件进行重现。传统的、本土的、自我表达的……各种标签都可以在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用于场景营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马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