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仁德

苍南老街怎么玩(苍南风土宜山老街的记忆)(1)

宜山镇是江南的一个水乡,原来是区。宜山老街是一条古老的小街,原来也不叫老街,自新市区兴起后,人们才称它老街。老街四周河流环绕,由东到西虽然不到一千米,却分为上市街、中市街和下市街。石板铺成的街路,只有六米多宽。两边大多是出檐青瓦的二层木楼。中市街后面还有一段路巷称后街,早年是民居,没有商铺,不像现在这样店连着店。这么一条小街,却承担着300多个村庄的消费任务,其繁荣的程度可想而知。宜山街是半日市,从早晨开始,上市的人逐渐增多,到八九点钟,街上满是人流,熈攘往来,摩肩接踵。难怪当时宜山人说“宜山没有什么好,只是人多。”我想这也是宜山老街的特色。不过“沒有什么好”,是宜山人的谦虚之词,好的东西是很多的。我家在中市街,近邻是一家纸伞店,出品的油纸伞就很有名,质量可与名牌商品平阳纸伞媲美,销路很广,逢雨天更是门庭若市,忙得不可开交。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品种繁多的伞,下雨天,大街小巷都是清一色的油纸伞,雨点落在伞上,淅淅沥沥,噼噼啪啪,声音清脆悦耳。风雨潇潇,行人匆匆,参差闪亮的油纸伞晃荡着,似荷塘中茂盛的荷叶,我不知戴望舒先生笔下的江南雨巷,有否如此之美。

我记忆最深的是下市街,南边商店沿河而建,店前是街,店后是河,打开后窗便是淙淙的水流,舟楫往来,石桥卧波,竹林柳岸,篱笆茅舍,俨然是一幅风景画。我读小学之时,有个同学住在这里,他常约我去他家中钓鱼,钓竿伸出窗外就是河流。特别在微雨的春天,听着水波声,看着烟雨中的小渔船和低飞的白鹭,映着对岸的桃花,令人陶醉。

上市街和下市街相反,小河从南边店前流过,家家店前有木板桥,购物需过板桥,不知当时这样设计是何意?我猜想当时因没有车,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可能是便利货物运输。但并不见有船进出,河水也遭污染,成了黑水沟。

最繁荣的是中市街,每天人声鼎沸,人流似潮。该街为菜场所在地,人们每天都必须光顾的。菜场前有二座相连的古庙,分别是地主殿和娘娘宫,宫旁通往菜场的长廊,成了商贩摆摊设点的好地方,大多是卖小吃的,有牛肉摊、点心摊、零食摊等等,有嵌肉的灯盏糕,嵌糖的油卵,油香扑鼻的炒年糕,五花八门,都是好吃的东西,我小的时侯毎经过此处总是吞咽着口水。庙前场地宽敞,筑有戏台,我少年时在此看过木偶戏南游记,是陈十四娘娘收妖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这里还是土布交易市场,客商云集。宜山的土纺织历史悠久,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如今发展为“气流纺”,老板均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中市街还是名店荟萃之地,如天生药店,春成南货、新新百货,同乐园、公茂昌等。还有剧院也在此地段,所以很是繁华。1957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之时,这些店成了供销社的门市部。

中市街南面巷弄进去是南市口,下市街的河流在此转弯南流,通达钱库镇。这里有埠头,停着许多小船,轮船开通后,小船冷落。走过石桥是周家底大屋,屋前广场是会市之时的农具市场,蓑衣、箬笠,水车,河泥桶等等,应有尽有,但今天这些农具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了。大屋是老式平房,是古建筑,可惜早已拆建。今天只留在一些“老宜山”的记忆中。

老街除了商业繁荣外,也是古镇的文化中心,当年的“江南春”昆剧团,原是一个职业剧团,曾红极一时,名闻遐迩,但不知后来为什么衰落,现在仅剩若干衣冠供后人追怀和凭吊了。此外,宜山高跷也曾名噪一时,现在也是后继无人。

走入上市街的担水巷,是千年古井圣泉,井水清冽,昔时没有自来水,老街上的人大多饮用此水。逢大旱天时,人们都要排着长队等水,夜以继日,通宵达旦,轮到的人爬到井底,用瓢舀水,一瓢一瓢地舀,但水源总不枯竭。当年我也下过井,坐在井中仰头看天,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坐井观天”的体验,使我至今未能忘怀,也成了我人生的写照。

古井周围有文昌阁、憩楼、梦楼、水府殿、大王殿等人文景观。憩楼建于1875年,是乡儒陈云楼所建的吟咏之所,楼构奇伟,依山凌岩。楼周有摹岩石刻“小飞霞”,是前清瑞安大儒孙锵鸣手书。此楼现改建为宜山文化站,已非原貌。近傍是风景秀丽旳球山,登上球山可窥老街全貌,清一色的青瓦屋脊,鳞次栉比,参差纵横。四周河网交错,波光耀眼,田畴广袤,稻花飘香。但现在已不是旧时风景,四围满目高楼大厦,车流如水,绿树成荫。低矮的老街处在高楼的包围之中,蜿蜒曲折,似一条疲惫不堪的卧龙。极目远朓才能看到田野山川。

五十年代中期,为拓宽街道,上市街和下市街的河流被填为平地,石板路被水泥路代替,木楼相继拆去建为砖瓦房。现在仅中市街尚留几幢残破的木楼,黒乎乎的楼门木板,尽显落寞沧桑,记载着老街悠久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