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余
本系列的上一篇,我们说了物理学晴朗天空的边缘,有两朵小乌云:
- 一朵是光速到底是相对于谁的?这直接催生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系列已经写完,文末点击链接查看);
- 一朵是黑体辐射(黑暗中的人体就是一个黑体辐射源)为何经典物理学解释不了?这直接洞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
当一个理论能分毫不差地解释99.9999%的真实世界,却对那0.0001%毫无办法时,往往这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0.0001”,就是打开另一个广阔天地的窄门钥匙。
就像《桃花源记》里那条曲径通幽的窄道。
你看光速,经典物理学能解释万事万物的速度都是相对的,却单单无法解释光的速度是相对于谁的。
这速度世界里“0.0001%的异类”被爱因斯坦当做钥匙,打开了相对论的大门。
你再看黑体辐射,经典物理学用一个简洁的公式就能描述万事万物的热运动,甚至是一团乱糟糟空气的运动也能毫分不差,却单单在解释黑体辐射时,经典物理学折戟沉沙、无能为力。
热运动世界里这“0.0001%的异类”被普朗克、爱因斯坦当做钥匙,洞开了量子力学的那扇窄门,由此人类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鬼魅般的量子世界。
1900年,反其道而行之的普朗克如有神助,不从物理意义而直接从数学出发,为黑体辐射生生地凑出一个能精准描述其特性的公式,但接下来尴尬的事发生了:
这个公式在物理学上的意义是什么?普朗克以及整个物理学界始终无法搞明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让物理学界无法解释:
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当用一束光打金箔,电子跑不跑出来只与光的强度有关,而与光的颜色(也就是频率)无关。
但实验结论却恰恰相反——电子是否跑出来与光的颜色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
比如用红光(频率低)打金属板,无论亮度如何,都不会有电子跑出来;但如果用蓝光(频率高)打,即使光很暗,都会有电子跑出来,且速度非常快。
这让物理学家们一筹莫展。
这两个问题得再等五年才能得到解决,解决者现在刚刚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正为毕业后的生计发愁。
年轻帅气的爱因斯坦
(一)爱因斯坦的高光时刻之一:解释光电效应洞开量子力学之门1905你那,瑞士普通的一个专利局里,一个26岁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完美地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他的名字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说:
金箔里的电子之所以碰到高频率的光才会跑出来,是因为光是一份一份的,普朗克老先生为黑体辐射凑那个精准公式时不是说了嘛,只有光是一份一份的,他的那个公式才能够成立,他是正确的;
一份光的能量E=hf(“h”被后世称为普朗克常数=6.626×10^(-34)焦耳·秒,“f”是光的频率),所以这束光的频率越高,那一份一份光的能量就越大。
这就完美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红光为何打不动金箔里的电子,因为频率低能量就低;而蓝光之所以能把金箔里的电子打出来,是因为蓝光的频率高所以能量就大。
这个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完美契合,由此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
在普朗克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把「特殊」推演到了「普遍」:
- 普朗克说黑体辐射光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但爱因斯坦说不只是黑体辐射的光,所有的光,能量都是一份一份的;
- 既然光携带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那光也应该不是连续的,而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由此,“光量子”的概念被提出来。
在此,你可能会问:什么是量子?
其实很简单,比如光,宏观看一束光是连续的,但未观看这束光是由最基本粒子——光量子组成的。这就像看高清电视,我们坐在沙发上看是连续的高清画面,但你贴近屏幕一看,是由一个个光点组成的,且光点之间是有空隙的,并不连续。
后世物理学家也学爱因斯坦把普朗克的学说普遍化,有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量子世界,就连连续的引力、连续的空间其实都不是连续的,都是量子的。
他们说之所以身在其中的我们感觉不到那种“颗粒感和不连续感”,是因为普朗克常数实在是太小了(6.626×10^(-34)),这比8K高清电视的分辨率要高千亿亿亿亿亿倍,这个数量的不连续性是人类的感官系统远不能感知到的。
不只是我们,当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学家是完全无法接受这个“新思想”的。比如普朗克,虽然爱因斯坦是站在他的肩膀上解释了“光电效应”,但普朗克的下半辈子,都不接受这一理论。
为何会这样?
我们继续往下看。
普朗克
(二)在经典物理学看来,光怎么可能是由粒子组成的呢?到普朗克这会儿,100多年来物理学家之所以坚定不移地相信光是一种波,是因为自从1803年英国的一个叫托马斯·杨的医生做了那个著名的“双缝实验”后,无数人用各种光验证过,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光就是一种波。
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
如果光是一种粒子,那就只能走直线,光线通过双缝后就只能打在正前方,其他地方完全不可能有所谓的“干涉条纹”。
啥是干涉条纹?
就是“明暗相间”的纹路。之所以有这样的纹路,是因为过两缝的光相互作用(干涉):
- 如果波峰与波峰相遇就会彼此叠加,打在背景板上比原来更亮;
- 如果波峰与波谷相遇就会相互抵消,打在背景板上就是暗的。
这样一圈一圈地交替相遇,背景板上就有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只有波才会有这样的性质,所以光是一种波,且所有的波都有这样的性质,水波、光波、声波都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用的降噪耳机之所以有效,并不是因为它的隔音好,而是运用声波可以相互抵消的原理:
——耳机根据外界声音,自身制造出一种反向同频的声波去抵消它。
回到光是一种波,100多年来实验结果反复验证了这一点,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毫不差,光既然是波,怎么可能又是粒子呢?这两者就像水与火一样对立,永远无法统一。
如果你是普朗克——一个把经典物理学奉为圭臬的伟大物理学家,会接受爱因斯坦对光的新解释吗?
我设身处地,我要是他,肯定是打死也无法接受的!
巧的是,爱因斯坦那篇讲“光电效应”论文的审稿人恰好就是普朗克,虽然无法接受,但他的公正、正直和学识还是让这篇论文发表了。
后来,普朗克一直在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内寻找光电效应的新解释,但很可惜,物理学殿堂里是一代新人替旧人,普朗克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但是,他那种“我不喜欢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力”的风范,值得我辈敬仰。
(三)结语
爱因斯坦虽然是站在普朗克的肩上,才得出了光的粒子性,但普朗克却从来没有支持过这一学说;
虽然是爱因斯坦洞开了量子力学之门,但他下半辈子却一直在反对量子力学。
为何会这样?
这些人类史上最聪明的头脑之所以如此,并不是针对谁,只是因为量子的世界真的是太颠覆了,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就像前一篇说的一样,你接受的科学训练越多,你可能就会越反对它。
但物理学的历史也是车轮滚滚,一直向前,经典物理学认为「光是一种波」,爱因斯坦说「光是一种粒子」。
这两种水火不容的解释真的就不能统一起来吗?
不会的,有牛人能把他们统一,就像当初哥白尼统一了天与地,就像麦克斯韦当年统一了电与磁。
这个人很快就出现了,他是谁?他是怎么做到的?
篇幅有限,我们下回分解。
(完)
本文相关:
鬼魅的量子力学(1):你越相信科学,就越无法容忍它
《相对论》系列:
「相对论」到底牛在哪?这次给你讲清楚(1)
「相对论」到底牛在哪?这次给你讲清楚(2)
「相对论」到底牛在哪?这次给你讲清楚(3)
「相对论」到底牛在哪?这次给你讲清楚(完结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