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人世间》超百万字原作手稿全本,明晚将在中国嘉德第40期网络拍卖会上进行拍卖。
8月16日起,这份近3000页厚重珍贵的原作手稿全本,在《我们的黄金时代》展览上,正式呈现于公众。
今年年初,无数的中国家庭是在这部名为《人世间》电视剧陪伴下在泪水中度过的。
随着剧情,大家一起回溯近50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动: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
每一代人,从50后到90后,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深入其中,与之共情。
 >
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正是站在文学的肩膀上。其原著就是以高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长篇小说《人世间》。
茅盾文学奖给予《人世间》这样的评价:“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作者梁晓声说:“不论是灾难、战争,还是时代转折期的阵痛,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更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这种温暖恰恰是我在这部100多万字的小说里最想表达的。” 小说中塑造的一位位生动温暖的人物,其原型大都来源于作者和他身边的家人及小伙伴儿们。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
被誉为“知青文学第一人”的梁晓声,是共和国同龄人。他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初中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1974年到复旦大学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就是12年。后来,他又到北京语言大学教书。
《人世间》中父亲的原型,就是梁晓声自己远在大西南的三线当建筑工人的父亲。主人公周秉昆的工作单位是酱油厂,梁晓声的小弟弟曾经就是酱油厂的工人,他自己和知青朋友们则像书里的大哥周秉义。
在一次访谈中,梁晓声坦言:“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通过书写人物命运的种种变迁,以此来反映大时代的演进过程。……每次回家探亲,我都会看到留在家里的小弟弟和工友们之间的情谊。这个(工友)群体实际上在许多作品中被边缘化了,几乎很少有关于小弟弟小妹妹们的故事,《人世间》以他们为原型,也算是圆了我的夙愿。”
 >
■梁晓声 《人世间》(《共乐区的儿女们》)原作手稿
纸本 手稿
38×26 cm(单页)共2,787页
经作者本人认定为真迹
附作者亲笔证明文件
附作者亲笔签名小说《人世间》
起拍价:RMB 2,400,000
早在2010年,梁晓声就开始构思酝酿此部长篇小说,直至2013年初开始正式动笔。小说分三部,历时数年,在2016年完成初稿后,他又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对书稿逐字逐句进行修订,直至2017年9月完成全部书稿。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手稿
小说原名《共乐区的儿女们》,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副总编辑李师东的建议下,以梁晓声原题记中的“人世间”三字为暂定名申报中国作协重点选题扶持项目,并补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申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一一顺利通过,遂正式定名为《人世间》,并于2017年末首次出版。
 >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手稿
电视剧赋予了《人世间》更具有感染力的画面叙事。但梁晓声的手稿,则见证了他文字的力量。
此次亮相在《我们的黄金时代》专场中的,正是这部小说的亲笔手稿全本,共2787页,115万余字。
从这部历时数年,一横一撇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巨著唯一亲笔手稿中,能读到作家的温度。
■梁晓声在电视剧《人世间》中客串出演法官
《人世间》小说的编辑亲见过梁晓声的创作场景:“一张小木桌,一把小木椅,桌上是一摞标有“北京语言大学”字样的400字大稿纸。小桌放在朝北的阳台上,梁晓声就坐在这里,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完完全全一个爬格子的工匠样子。”
整整五年多的时间里,梁晓声就保持着这样端坐的姿势,戴着颈托,几乎每天都要伏案10个小时以上。用他的话来说:“写作就是‘坚持’二字。”
作为一个老派作家,梁晓声没有微信,也不太会用电脑。他曾经考虑过学打字,但因为打字太慢会导致思维中断,所以一直保持着手写习惯,一拿起笔,心就静了,那种习惯性就来了。纸笔对他来说就是心到手到。
就这样,日积月累,年复一年,5年多的时光,每天10个小时,这份珍贵而厚重的2787页、115万余字的全稿,终于在2017年完成。此时他已经68岁了。
 >
■梁晓声《人世间》原作手稿
手稿是有生命力的,作为作者的“第一文本”,承载了创作中的记忆,隐藏了大量信息,具有强烈的情绪化与时间感。
这份沉甸甸的全稿整洁美观,足显作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与掌控力。
梁晓声曾说,后面三年,他忍受着胃痛和颈椎病的折磨,坚持写完了这部作品。在当代作家纷纷“弃笔”使用电脑后,亲笔手稿本已罕见。
知名作家代表作之全本手稿,作为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更是凤毛麟角。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全本原稿,可遇而不可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