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为中国民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鼓舞民乐艺术工作者在创新中传承民族音乐,展现时代精神,唱响中国声音,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以传承为基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传承为基石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为中国民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鼓舞民乐艺术工作者在创新中传承民族音乐,展现时代精神,唱响中国声音。
我于1984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读本科并保送研究生。那时,在读的民乐表演专业研究生只有我一个。导师蓝玉崧先生此前十来年没收学生,他希望学生既有民乐演奏的悟性和天赋,也有坚守民乐事业的踏实和笃定,共同努力把民乐推到新的发展高度。蓝先生上课不只教二胡演奏,还涉及中国音乐史、美学、哲学甚至心理学。有时为了让我更好地领会一首乐曲,他会一边写书法一边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各门类之间意境的融会贯通,使我在苦练演奏技艺的同时,注重探究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从那时起,我致力于用精湛技术和丰富表现力深度挖掘并呈现民乐艺术,并赋予其当代意识和时代生命力,努力提升艺术审美高度。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如何将中国音乐文化推向世界,是我始终关注的课题。1997年受邀赴国外录制两张二胡独奏专辑,我选择了《江河水》《山村变了样》《阳关三叠》《阿美族舞曲》《牧羊女》等20多首颇具民族民间风格的作品。录音师非常有经验,用模拟录音的方式记录现场演奏声音,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不做任何剪接,一气呵成,这对演奏者来说是巨大挑战。我们用了两个晚上把20多首作品全部录完。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酣畅淋漓的演奏状态,二胡的声音仿佛从心底流淌出来。后来,其中一张专辑在国际唱片大赛中荣获“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
新世纪以来,我多次到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带着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魅力的使命感,我精心选取体现中国文化、民族精神、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的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经典作品,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二胡音乐的艺术精粹。记得在一个国际顶级音乐厅演出时,台下座无虚席,他们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聆听二胡独奏音乐会,我每拉完一曲,掌声就掀高一次。我真切感受到观众对中国音乐的兴趣浓厚,也感觉到他们期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音乐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我把3首加演乐曲全部拉完后,又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多次谢幕,观众依然不愿离去。那一刻我深受感动,对中国民乐事业的发展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和勇气。
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中华文化载体,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与世界其他文化交流合作时,很容易弥合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我与国外著名交响乐团合作过程中,一些小提琴、大提琴乐手第一次听到二胡,就感动得流泪,他们说:“你的二胡好像在歌唱。”这让我确信,二胡这件乐器无论是文化内涵、审美高度、风格特质,还是技术运用和情感表达,与世界任何乐器相比都足够出色,作曲家、演奏家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传承精粹,创造新声。
走过千山万水,方知来路峥嵘。我越来越感觉到,拉动琴弦的,不只是演奏者之手,更是积淀数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从距今8000多年的贾湖骨笛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八音分类法”,从战国曾侯乙编钟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音乐典故,从隋唐以后琵琶、胡琴、扬琴等传入中原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文艺、新音乐……数千年来,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实践和艺术积淀,书写了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音乐智慧。而今天,中国民乐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21年,我到各地开展《弓弦上的中国精神》音乐党课活动,在旋律中呈现党史,用琴声传承红色基因。我用刘天华的《光明行》和阿炳的《听松》告诉青年学子,只有跟民族命运与共、跟人民心贴着心,音乐人才能从脚下的土地获得无穷力量,音乐创作才能获得情感共鸣,这也是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路径。
作为新时代民乐艺术工作者,我将勇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努力奏响新时代的盛世之音,让中国音乐响彻世界舞台。
(作者于红梅为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人民日报》(2022年07月01日1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