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1)

今天来聊个最玄幻的话题——年终奖

每当这个时候,我会想到一句话:别人家的年终奖

这句话,自汉代以后,不管什么时候都好用。

因为汉代,真的是一个非常喜欢发年终奖的朝代!

真正将发年终奖列为惯例,是从汉代开始的。

东汉时期,一到腊月,皇帝就开始给文武百官发年终奖。

《汉官仪》中记载“腊赐”一项为:大将军、三公各钱2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特进、侯15万,卿10万,校尉5万,尚书3万,侍中、将、大夫各2万,千石、六百石各7千,虎贲郎、羽林郎3千

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角。连同牛肉、粳米加一起,大将军、三公获得的年终奖励差不多高达10万元,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两位也要过万

而当时三公和大将军的月薪只有17500钱,领这一回年终奖,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

由此可见,汉代的皇帝们是真大方。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2)

但年终奖,也就在汉朝辉煌了一下。后面就越来越惨了。

宋朝,即便是宰相级别的国家重臣,也不过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几坛酒而已。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3)

不过,宋朝的官员对此一点也不在意。因为他们平日里的工资高。

宋代官员的俸禄包括正俸(钱)、禄粟(米)、职钱、公用钱、职田、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

以包拯为例,一年将这些七七八八的收入算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相当于人民币五六百万元

所以年终奖什么的,意思意思就行了啦。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4)

明朝,不但年终少,连工资都少。

那时候正一品官员的工资,一年是204石。一石米大约是现在的155市斤,一斤米按3元算,年薪大概是9万多元

然后,明朝还有个惯例,就是官员的部分幕僚、随从的报酬以及部分办公费也要由官员自行负担,要从官员的薪水中支付。典型的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再加上一大帮家眷的开销,明朝官员的生活有多拮据就可想而知了。

本来朱元璋的本意是想严禁大家贪污,结果,把人给逼到绝路上去了,朝廷上下一致贪污。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5)

那时候,朝廷是不可能发年终奖的。

京官的“年终奖”都是由地方官孝敬的,称为“炭敬”。意思就是,给您拿去买些炭取暖。

但是,那些钱明显高于买炭所需,所以,地方官员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说数目,而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来代替,八韵代表八十两银,以此类推。如果是四十两银子就说是“四十贤人”,三百两就说“毛诗一部”。

是不是特别有学问!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6)

而地方官员“年终奖”来源,就更广泛了。

据说万历年间的周晖,有一年除夕前一天外出窜门。

走到半路,看到南京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浩浩荡荡一群人,每人手捧一个食盒。

周晖很好奇,就跑过去打听,结果发现这些人都是来给兵马司官员送礼的。

要知道,当时兵马司只是负责南京城的治安消防、看守囚犯等杂事,官员品级也不高,竟然能有这么多人前来送礼孝敬。可见明朝衙门各官,每逢年节定能收到不少过节费。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7)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官员工资不算太低,年终也发得不错。

《啸亭续录》载:乾嘉时期“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

也就是说,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能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岁岁平安”荷包,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珍贵物品。

而那些“荷包”,也不是单纯的“荷包”。

一般大荷包一对,装有各色玉石八宝一份;小荷包四对,内装金银八宝各一份;又小荷包一个,内装金银钱四枚,金银锞四枚,这也算是挺丰厚的“年终奖”了。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8)

到了民国,除了公务员有年终奖,一般的打工仔也开始有年终奖

关于年终奖的多少,就完全看老板人品了,但多少都会有。就算是小气的地主家,也会给长工吃几天肉。

后来,外国的资本家们跑到中国来开厂,招募了大量了当地民众当工人。

但那些万恶的资本家,经常克扣工人们的年终奖励。导致四十年代,上海频发工人争取年终奖的罢工行动。

以致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负责调解协商各工厂的年终奖发放问题。

年终奖的那些事儿(聊下大家最关心的)(9)

所以,在中国,那些不发年终奖的企业,是剥削!是忘本!是不可能长久发展的!

既然选择当老板,就要做好发年终奖的准备!而且,发得越多越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ID:douyouliangxiazi)

本期编辑:小龙夏

❖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COMMEND

推荐阅读

那些爱劝酒的人,就该这么治他

孩子,你骨骼清奇,一看就是坑爹的奇才!

唯一让秦始皇等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的人!

想看更多热文,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有两夏子(ID douyouliangxiaz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