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1)

用托盘端洋酒的“店小二”形象(1870-1872年间)约翰·汤姆逊 John Thomason 摄

近来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一个词——“店小二”,说的是一些地方为优化营商环境,从政府当局开始刮起了学习“店小二”精神的“新风”,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官员都在说,干部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店小二”,于是就对“店小二”这个词说点什么。

什么是“店小二”?古时候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一般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了学或者混个一官半职才会有名字。贫寒人家的子弟要熬出头很难,绝大多数没有这个机会。因此,他们的名字大抵是用行辈或者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人家,在出生一个月后,父母按照元时惯例为他取了一个名字:朱重八。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曾祖名字:朱四九;祖父名字:朱初一;其父亲名叫朱五四。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很显然都是底层寒微百姓,所以,人们也要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用来称呼。以酒店、旅社为例,老板东家当然是“店老大”,这些侍从人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了。如果是姓王的当服务员,那就是“王小二”,人们常说“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而不会说成是“王老大过年”,娶不起媳妇的光棍则叫“王老五”,混得好的就是“钻石王老五”。这当然是说笑的话了。

这里要交代一下,宋代还有称“店小二”为“行菜”的,送个菜,递个茶,伺候一下客观,《东京梦华录》有记载。店小二后来就演变成堂倌,在饭庄、酒楼、饭馆中负责招待客人的服务人员,如今叫做服务员、服务生、服务小姐,当然当下称“服务小姐”也改口了,怕对人家不敬,顾客常改称“服务小妹”,或者索性称“美女”了。明末清初的时候,才开始叫堂倌。本来“倌”字并没有单人旁,叫“堂官”,但因为明清时期中央各衙门的长官即管部的大学士、尚书和侍郎均称为“堂官”(因为各衙署都在大堂上办公而得名)。于是酒楼、饭庄里的堂官只好在“官”字的旁边加了个“立人”,又读成儿化音,就成了堂倌儿,俗称跑堂的。有人趣谈道:古代称呼皇帝为官家,明清时期称呼衙门的长官为堂官,旧时称呼政府工作人员为官吏,酒楼、饭庄里的堂倌是立在这些人身旁服务的,将“官”字加个单人旁,以示贵贱之区别,也很形象。

时代在变,店小二的成分也在变,旧时饭店和旅店里跑堂“店小二”,在互联网时代称呼大变,也有传承,淘宝网店上也有“店小二”,这些新式的“小二哥”,不用端茶倒水,门庭迎客了,他们在网上招呼顾客、销售商品,与古时候的“店小二”在店里跑来跑去、斟茶端菜擦桌子不同,他们全部的工作都在电脑前完成,想来也是很不容易的。未想到如今党政领导干部也要当“店小二”了,社会发展,变化巨大,可喜可贺。

说起“店小二”,大家读小说、看电视剧里,可能看到过这种形象,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笑脸相迎、热情服务、勤劳任怨、精明能干。如今党和政府号召干部当好服务群众的“店小二”,从方便、速度、服务三个主题词入手,做好“店小二”,并且提出“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这八个字,反映了坚守为党为民的情怀,不忘初心,回归公仆本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过去那些“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成为过往,我不由得举起双手为这种新理念而欢呼。

不过,真要当好“店小二”光有情怀还不行,还得有“两力”,哪两力?一是有服务力,二是有意志力。服务力有点文绉绉的,其实就是本领,过去的“店小二”大都身怀“绝技”,有的一次能端几个盘子,有的倒茶入杯不溅,有的响堂比唱的还好听,你说要当好“店小二”,但没有本领,满足于混日子、守摊子,这个“店小二”要当好,就有点难了;二是旧时“店小二”迫于生计,不敢懈怠,干得不好,卷铺盖走人,饭碗就丢了,所以的学习些本事,今天当人民的“店小二”,如果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者自嘲自己“就是个打酱油的”,受点委屈就不给好脸色,要当好“店小二”也就难了,滥竽充数总有穿帮的时候。这就要求抱定“为官避事平生耻”和“功成不必在我”的韧劲,才能当好“店小二”。

好,就此打住吧。感念于当今媒体新词“店小二”走俏,特地从我的收藏中找出几幅旧时“店小二”的图片,与诸位师友分享。请大家批评指正!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2)

1874年内蒙古饭店里的一位“店小二”,阿道夫·伊拉莫维奇·鲍耶尔斯基 Adolf Erazmovi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3)

晚清时上海租界体育赛事上的服务员 上海图书馆珍藏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4)

当铺中的“店小二”——朝奉,具体负责当铺业务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5)

早年上海街头食摊自信满满的堂倌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6)

1947年5月,陕西临潼茶铺里的“店小二”,马克·考夫曼 Mark Kauffman 摄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7)

1950年代上海列车段14次列车员为旅客服务,服务质量一点也不逊色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8)

1966年3月15日,“民主”五号轮服务员杨怀远用扁担帮乘客挑行李,被誉为“小扁担”精神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9)

1982年春节期间,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组柜台服务。新华社杨绍明摄影

传承非遗文化留住城市记忆 非遗与人文图典(10)

1990年代河南洛阳为昔日“店小二”——堂倌塑像

本期封面图:四川成都茶铺里的堂倌,陈锦摄影

2018年7月13日于上海五角场凝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