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三国战事,一般以三国时生活在蜀汉及西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为准。《三国志》是陈寿于太康元年(280年),魏蜀吴三国归晋之后,历经十年艰辛创作而成的纪传体史学巨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而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根据罗贯中依据《三国志》中所载史实,以文学手法加以渲染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改编的,由于其中很多情节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的精彩引人通过自己的想象虚构出来的,故而《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故事与史实多有出入,虽然《三国演义》看起来更热闹更过瘾,但毕竟不完全是真实的。

三国时期战事繁多,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后,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惹怒了拥兵自重的河北军阀袁绍,曹袁之争拉开了帷幕。

官渡之战袁术听谁的建议(黎阳之战见输赢)(1)

曹操

曹操是如何斗败实力强大于自己数倍的袁绍,从而平定北方扩大版图,奠定了自己在三国之中老大的地位的呢?

咱们还原历史,讲一讲决定曹操坐镇北方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

也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决定曹操坐上老大之位的战役当属位列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

然而,并不不完全是这样。官渡之战虽然是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却只是曹袁之战的一部分,曹操平定北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是黎阳之战。

黎阳是个古地名,现在是我的家乡浚县,黎阳之战在《三国志》中的记载跟《浚县志》中记载的情况相同。这场发生在1800多年前的战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威逼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他的地盘儿不大,势力范围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南部,那个时候的黄河从延津(今新乡市延津县)流经白马县(今河南省滑县)进入黎阳(今浚县)境内,两县交界处的黎阳津成为白马县和黎阳县的分水岭,也是曹操与河北军事集团袁绍的分界线。

由于汉献帝被曹操控制,曹操经常打着皇帝的旗号对天下诸侯指手画脚,袁绍占据着幽州、青州、冀州和并州之地,东汉时期天下总共13个州,袁绍自己就占了三分之一。他的地盘比曹操大,军事实力又强于曹操数倍,心里当然不服。

袁绍的大本营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他的粮草库设在冀州魏郡西南(今浚县小河镇大碾村一带)。与曹操隔着黄河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攻下临河城(今浚县善堂镇临河村南),然后拍大将史涣和曹仁渡过黄河攻打袁军,斩杀袁军将领眭固,留守射犬(今焦作市沁阳县东北)的河内太守廖尚率众投降。

这下子激怒了袁绍,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从邺城发兵南进,扫除了黄河两岸的障碍,亲率大军准备跟曹操决战拿下许昌。

官渡之战袁术听谁的建议(黎阳之战见输赢)(2)

袁绍

袁绍派大将颜良做前锋,率领12000名军士围攻曹操辖区的白马县城,他自己率领大部队临时驻扎在黎阳和汤阴(今安阳市汤阴县)之间。

驻守白马县城的曹魏东郡太守刘延只有千余名步兵守城,于是赶忙向曹操告急,曹操采纳谋臣荀攸声东击西之计,亲率军队赶赴延津,假装渡过黄河攻打袁绍的首府邺城。

袁绍中了计,一边派遣大将文丑奔赴延津截击曹军,一边亲率大军向西南进发到朝歌(今鹤壁市淇县),准备跟曹操决战。可是,文丑率军赶到延津时,曹操已经带着部队星夜兼程直奔白马县解围去了。

曹军突然从颜良所率部队背后杀来,颜良一时乱了阵脚,因事先没有防备,被曹军打了个措手不及,仓促应战之下,被曹操帐下偏将关羽来了个冷不防,稀里糊涂地就被关羽给刺于马下。

袁绍的另一位大将文丑,在追击曹军时中了埋伏,死于乱军之中。《三国演义》中说的关羽斩颜良是真,诛文丑却是假的。

白马之战曹操以智取胜,以少胜多,还斩杀了袁绍最得力的两员大将,一时士气大振。接下来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郑州市中牟县东北)决战,被曹操打得大败而逃。

官渡之战袁术听谁的建议(黎阳之战见输赢)(3)

袁谭

袁绍跟大儿子袁谭带着几百名残兵败将从延津渡河逃到黎阳北部,然后回到邺城重整旗鼓,于建安六年(201年)4月再次进军黎阳。曹操也从官渡发兵,在黎阳县城东50里的仓亭(古地名)大破袁军。

建安七年正月,曹操再次发兵攻下黎阳城,五月,接连吃败仗的袁绍急怒交加呕血病死。

袁绍死后,他的大儿子袁谭自封车骑将军,率大军夺回黎阳。曹操第三次向黎阳发兵,袁谭兵败北撤,向自己的兄弟袁尚求救,袁尚从邺城发兵援救自己的哥哥,兄弟二人合兵一处,跟曹操在黎阳决战,仍是以惨败告终,只得弃黎阳退守邺城。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的大儿子曹丕跟着部队到了黎阳城,写下了《黎阳作》诗四首,其中一首诗中写道:“千骑随风靡,万骑征龙骧。金鼓震上下,干戚纷纵横。”描写了当时曹军威武雄壮的军容。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了攻下邺城,彻底消灭袁氏兄弟,在淇河口(今浚县新镇镇枋城村)下大枋木筑成堰,“遏淇水东流入白沟,以通漕运”,曹军从水路进军攻下邺城,曹操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袁绍的幽、青、冀、并四州,控制了整个北方,坐稳了三国时期的老大之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极富军事才能的统率,与《三国演义》中的那个疑心重重的奸雄大不相同,他和袁绍之间的战争也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

,